<p><b style="font-size: 18px;">为保家卫国而战 为世界和平而战</b></p><p><b style="font-size: 18px;">——回忆抗美援朝开滦医疗队中林西医院的专家们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王友梅</b></p><p><br></p> <p> 这是一张66年前的旧照片。发了黄的照片上,10名英姿飒爽的志愿军战士,是开滦派出的第二批抗美援朝手术队成员,他们都来自开滦林西矿医院。为了追寻这一段历史的踪迹,1998年,我曾有幸相继访问了其中的6位。访问中,近半个世纪前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时时感动着我,使我一定要拿起笔把它展示在读者面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p><p><br></p><p>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政府派志愿军赴朝作战,国际红十字会也派出医防服务人员参加救护。</p><p> 1951年春,开滦已代表中国红十字会派出了一支手术队赴朝。7月,前方外科力量不足,要求再增派手术队。中国红十字会又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河北,河北交给了唐山,唐山又交给了开滦,开滦交给了林西矿。当时的矿党委书记刘辉同志临危受命、亲自动员,林西矿医院的医务人员踊跃报名,从7月9日开动员会到7月11日, 仅仅三天的时间,手术队就组建完毕,编入“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六大队第三小队”,一行10人踏上了征途。</p><p> 他们是:队长寇用礼,北大医学院毕业,骨科主治医师。党支部书记穆兴华,护士助理,解放后第一批进驻医院的工人党员,院党支部宣传委员。副队长王之桐,上海医学院毕业,内科主治医师。 以及张玉筠、刘俊贵、钱嘉辉、王梦珠(均为护士)王深(总务)、杨文澜(手术室护士兼麻醉)、张秀峰(药剂员)</p><p>全队人员平均年龄28岁。</p><p> 7月11日夜,北去的列车上。</p><p> 家乡父老欢送的锣鼓声还响在耳际,可手术队同志们的心已经随着滚滚前进的车轮声飞向了战场。尽管他们中,24岁的江南姑娘钱嘉辉刚刚结婚3个月;寇用礼的妻子马上就要临产,自己还患着肋膜炎发着低烧;王之桐的妻子生产刚刚三天,还没有出院;穆兴华的妻子刚怀孕,城郊农村还有个8口之家;21岁的“小鬼”刘俊贵来不及和唐山市内的家人告别,只是在车站欢送的人群中见到了带着小弟弟远路赶来的妈妈。可“为保卫祖国而战、为世界和平而战”,大家早已把个人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p><p> 车过山海关、沈阳,一路欢送。“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战歌嘹亮。</p><p> 在沈阳,换上了军装,接到通知,准备过江。大家参战的心更切,恨不得一步跨过鸭绿江去,片头上的这张照片就是当天晚上照的。</p><p>后来又接到命令,手术队不过江,到延吉的后方医院去。于是,又转道白城子、长春,到了延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p><p><br></p><p> 延吉,在吉林省境内,隔着图门江与朝鲜相对,是我国朝鲜族聚集的地方。这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医院是原日本统治时期的第三陆军医院,有二千多张床位,但没有适合战场需要的医务人员,护理员多是当地朝鲜族同胞临时培训的。我们的手术队到后,马上投入了工作。</p><p> 这里是后方医院,来的伤员都是前方没法处理的重号,骨折的、取子弹的、神经损伤的、陈旧性关节脱臼的等等,并且是一列列火车成批的来,每批都有300人左右。炎热的夏天,从前方到后方医院的转运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好多伤口化了脓,长了蛆,有的伤员发着高烧。每批伤员一到,大家都是没日没夜的干。</p><p>延吉的这所医院里有日本人留下的X光机,取子弹时,弹片嵌入肉里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找,手术时又没法戴防护手套,同志们就直接在X线照射下做手术。从早到晚,日复一日,致使寇用礼完成任务回来后双手患上了皮肤癌。天津肿瘤医院的医生曾建议他双前臂截肢,可那样做,对于一个30岁刚出头的外科医生来说等于断送了职业生命。几经会诊,最后做了左食指截指,北大医学院为他做了双手指皮肤全部去掉后的植皮手术。访问中见到寇老左手食指只剩了残端,两手手指由大腿补得皮至今还挛缩着。王之桐的双手因放射性杀伤,当时指甲全都掉了。四十多年了,他十指的指甲仍然是黑的。</p><p> 伤员们大多不能动,从生活到治疗,全部需人照顾。护士们也根本没有上下班时间。百来人的一个病栋,只一个护士值班,规定一班12小时,可从早4点就开始做卫生、生活护理、治疗,一有防空警报,还要背起截肢的伤员进防空洞,超负荷的工作量,使人站着就可以睡着了。</p><p> 伤员们也都很顽强。有的人昏迷中还喊着“冲啊!杀----”!他们的奋不顾身精神,我们的医疗队员们感同身受。张秀峰仍记得那个小战士,炸伤后在雪地里爬着找到了部队,伤口感染了,肢体冻伤了,坏死了,几经转运送到了医院,几次手术,终未保住四肢。他护理他,喂饭、换药、擦身,为他痛彻心脾。钱嘉辉,这个7月9日上战场之前提前转正的年轻党员,也记得曾专护过的那个广东籍老战士,从前方转来时生了严重的褥疮,后背的骨头都露出来。寇队长,王队长经常来看他,千方百计,但最终也没救活。他临牺牲前,用口袋里最后几元钱交了党费。面对这样的好战友,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p><p> 刚到延吉时,上级规定,寇用礼和王之桐两人吃特灶,其余同志排级干部吃中灶。但手术队同志们主动要求不搞特殊化,青萝卜、大葱、辣椒放上一把盐,一拌就是菜,喂伤员吃的鸡、肉,剩一块也要送回去。大家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p><p> “从南京到北京,都知道毛泽东……”,当时经常给伤员唱的这首歌,大家都还记着。</p><p> 在延吉,寇用礼收到家中来信,妻子生了个女孩,并且让大家给起个名字。想到“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就叫了“世和”。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 </p><p><br></p><p> 1952年春节前后,手术队转战黑龙江省大賚(lài)县。那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陆军医院所在地。</p><p> 说是医院,其实就是在嫩江边一片矮山坡的废墟上建起的民宅里。那时东北农村的民宅,进门就是灶,两面火墙,一溜火炕,手术队的女队员住里面,男的住外面,当中有个墙。天太冷,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睡觉不脱衣服,再加一层棉被和军大衣都不行,做手术也要穿棉衣。住处到手术室要走15分钟路,风沙大打得脸生疼。每天两顿饭,菜里沙子多不好咽,可大家谁也没觉得苦。</p><p> 原规定上午9点开饭,一天两顿饭。伤员伤情重,大部分需截肢,就改为早8点开,另一顿饭就一直等到下午5点干完再吃。为了让伤员做手术时不会太冷,王深、张秀峰等男同志早6点就起来生火墙、烧水。村里的那口井很深,井边的冰太滑,年龄最大的“老大哥”张秀峰总是抢先去挑水。伤员多,手术做不过来,一般的取弹片,扩创伤口就由护士做,截肢等大手术由寇用礼做。管总务的行政人员王深也学会了消毒、洗器械。钱家辉还抓紧时间给当地的护理人员办了两期学习班,讲解剖、生理、药物等基础课。环境太差,有的同志发高烧,也都是一声不吭,坚持干工作。</p><p> 伤员中,有的人情绪波动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要求手术队员更要关心、热心、耐心;依靠组织,多做工作,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用爱心帮他们康复。</p><p> 伤员的伤情是复杂的,简陋的环境中手术队在学术上也不断进行着探索。接骨,没有合适的材料,用过猪骨,但没成功;下肢神经痛怎么办?做个尾骨切除,效果不错;一个战士三个月前,打仗时肘关节脱臼转到手术队,已成陈旧性脱臼,寇用礼用大腿筋膜为他重做假关节,成功的进行了肘关节成形术。骨科术后的功能恢复是个重大课题,前面提到的那个伤员,术后开始肘关节锻炼时痛得揪心,不愿练。寇用礼每天去看他,帮他活动。伤员感动了,自发地练,伤好后又上前线。寇用礼还经常用自己的钱买糖果送给伤员,鼓励他们认真练习。功能锻炼+理疗+细致的护理+耐心的思想工作,使得经这个队治疗的患者术后致残率很低。</p><p> 王之桐没去大賚,他留在延吉办X线学习班。</p><p>本来,开滦手术队换上军装后得到的通知是要过鸭绿江的。就是因为陆军医院缺少放射线技术人员,而这个队又有王之桐这位上海医学院毕业,精通放射学的主治医生,全队就留了下来。他的任务是,筹建志愿军东北后勤卫生部第三陆军医院X光培训基地。</p><p> 前方的战斗在激烈进行,伤员大量下来,X线技术人员非常少。为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王之桐5次跑天津,买X光机、洗像设备,用父亲的外汇去秀贺外汇书店买英文原版《放射学》书,又请来天津医学院的杜持礼教授和张大夫一起讲课。1951年10月份培训班正式开课,王之桐白天讲课、诊治伤员,晚上还要自己写讲义、印片子。6个月的课程,到1952年3月才结束。培训班上的52名学生,毕业后补充到北京、大连、齐齐哈尔等全军各陆军医院放射科,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像北京301医院放射科、彩超室主任、主任医师李翔,大连201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关太,吉林222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忠礼,当年都是这个班的学生。</p><p> 1952年5月23日,手术队圆满完成抗美援朝任务返回。10个多月里,经他们治疗的伤员约一千五百余人,大部分治愈后重返前线。医疗队全队荣立集体二等功,寇用礼、王之桐、穆兴华、钱嘉辉荣立个人二等功,其余同志荣立个人三等功。钱嘉辉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p><p>后来,他们之中,寇用礼、王之桐早已成为医界泰斗,钱嘉辉上大学后调唐山市第三医院工作,也成为市妇产科专家。刘俊贵、穆兴华走上了医院管理岗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p><p><br></p><p>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2000年是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当年医疗队的同志们又“回家”来了!</p><p>这天,开滦林西医院悬挂起了“热烈欢迎抗美援朝老前辈、老领导重返故里”!“发扬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幅标语,迎来了当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的王之桐、刘俊贵、钱嘉辉及当时的林西医院军代表张毓琦同志。</p><p>遗憾的是,杨文澜、王森早已病故;寇用礼前辈在我1998年采写完手术队稿件,拿去让老人家审稿的第二天因病辞世;王梦珠、张玉筠家居外地;张秀峰、穆兴华两位老人身体欠佳未能到场。只有他们四位和大家相聚在一起。</p><p>后来从开滦总医院副院长岗位上离休的内科主任医师、83岁的王之桐老人动情的说:“我们几个人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回到林西矿医院这个老家看看,看看曾经培养锻炼我们三十多年的林西矿医院”。康世友院长对老医疗队员们说:“你们是抗美援朝的功臣,是咱们医院的功臣。开滦林西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前辈们开创的优良传统,离不开抗美援朝的革命精神”!</p><p>那段日子里,开滦和市里的几家媒体相继来采访抗美援朝老同志们的事迹,操办这些事情过程中,竟还发现了一段佳话,在钱嘉辉老人家里,她和我说起,她在杭州的妹妹给她寄来一份钱江晚报,一位叫陈友忠的志愿军老战士在晚报上发文,寻找当年曾救护过他的一位叫钱嘉辉的杭州姑娘。妹妹让她给回信,可她说,当年救护过的人太多了,不想让人家感谢。我看到了那份报纸,标题是《小护士,你在哪里?》,陈友忠在柳潭里战斗中右臂被敌人机枪打断,做了断肢再接手术,术后上半身全打了石膏,身体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受医院指派,钱嘉辉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付出了无数艰辛,使他完全康复。后来他转业到地方,常常向子女和朋友们说,要在有生之年找到钱嘉辉,当面向她再道一声谢谢。</p><p> 这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半个世纪的牵挂!我说服了钱老,通过《开滦日报》记者联系上了《钱江晚报》,找到了陈友忠。当两位老人第一次通电话时,当年的小战士激动的说:“我可找到你了,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你了”!</p><p> 后来,70多岁的陈友忠老人在他女婿的陪伴下,由江南来到林西,拜访了钱嘉辉前辈,并且作了一首藏头诗,录于此:</p><p>鹤顶格以赠嘉辉女士</p><p>嘉讯传来喜不禁,</p><p>辉煌节日正光临。</p><p>您吾今日欣团聚,</p><p>好慰多年思念深。</p><p>字头连起来是:“嘉辉您好”</p><p><br></p><p> 时光又过去二十年了,讲起当年我院前辈抗美援朝的故事,以及他们后来在医疗岗位上的兢兢业业、医术精湛、为我院建设的呕心沥血,由衷地敬佩他们,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怀念父亲寇用礼</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寇世禄/文</b></p><p><br></p> <p> .我们的父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坚定信念,舍生忘死,忘我工作,不图名利,为党和人民奋斗了一辈子。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精益求精,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在学习上,刻苦钻研,铭记百姓,为医疗事业,不断丰富知识和经验。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严格要求家人不搞特殊化……。所以说,我们要继承父辈们的光荣传统,永远怀念和铭记老一辈谆谆教导和嘱托……不要忘记先辈们打下的江山,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的美好时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躺在他们的功劳薄上享清福,牢记使命,同时教育自己的家人、子女,学习老一辈的英雄本色,做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树立民族意识,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愿革命先辈精神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