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百姓生活,离不开爽心惬意的笑声。</b></p><p><br></p><p><b>说起前些年评出的给百姓带来笑声的“全国十大笑星”,人们不会忘记其中那位拥有一身“重量”,衬托一双细小却笑不停的眼睛,总像他摊上什么喜事儿似的高英培。</b></p><p><br></p><p><b>高英培说相声的“笑果”,如同他塑造的典型人物“万能胶”一样,不少人听后都有被黏住过的体会。</b></p><p><br></p><p><b>“笑星”果然非凡。就连睡觉打呼噜,也不乏节奏感。那年仲夏,我所在的报纸副刊备好版面,我如约专访,尽管入室脚步轻轻,午睡中的高英培鼾声停顿,翻身坐起,打着哈欠,叫醒另张床上合衣而卧的范振钰:“人家记者准时来了,咱们赶紧醒!”</b></p> <p><b>高英培和范振钰从南方六省市电视台在青岛联合举办的“慰问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相声大会后,匆匆赶到辽宁省“琥珀杯”相声盛会,一路上日夜兼程,风尘仆仆,难怪他俩“高质量”的睡姿,不像在白天小憩,倒像午夜甜睡。</b></p><p><br></p><p><b>当他俩分坐在左右沙发上,精神头立见振作起来。“笑星”给人以欢乐,同时也愉悦了自己,反应灵动确实超乎常人。</b></p><p><br></p><p><b>还有,与相声演员拉家常,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一口气,就能给你扯到南朝北国,古今中外,让你相逢恨晚,听得难舍难分。</b></p> <p><b>高英培4岁丧父,母亲把他抚育成人。18岁那年,非常喜爱相声的高英培,拜在相声界老前辈赵佩茹先生门下,从此在师父和四叔(即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常宝坤,艺名小蘑菇)的严教下,苦练相声中“说学逗唱”的基本功,两年后就能师父一同在天津搁地说相声。</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范振钰从小就是相声迷,上小学时经常逃学去家附近的鸟市儿听相声,后来拜师班得贵,在天津上台演出。</b></p> <p><b>我问高英培和范振钰:“何时结的对?”范振钰笑着回答:“咱俩一见钟情对上‘象’,是在1954那年。”</b></p><p><br></p><p><b>那年,高英培、范振钰分别参加了天津曲艺团,因为性格投缘和看问题的观点一致,高英培逗哏,范振钰捧哏,心息相通,合作密切,珠联璧合。</b></p><p><br></p><p><b>1979年国庆节,高英培和范振钰参加了中央广播文工团赴广西慰问团,在南宁演出七天,经郭兰英推荐,被调入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二人过去善于传统相声的表演,又在发扬传统相声的基础上,致力于新相声的演出。先后表演《不正之风》等近200多段新相声,还录制了部分相声磁带,发行全国。</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84年,他俩随团到香港的港九工会演出,当地工人们对他俩一见如故,表示非常欢迎。原来他俩的相声录音带,已经销往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当地观众们虽然才见其人却早闻其声了。</b></p> <p><b>为了感谢观众们对他们的关心。高英培和范振钰请记者通过报社向观众赠言,他们这样写道:“亲爱的观众,相声让您欢笑,比夏日冷饮都妙。”</b></p><p><br></p><p><b>这倒是挺形象的比喻一一烈日当头,喝碗井拔凉水,汗毛孔都能凉爽地张开了。安居乐业的人们,谁不愿意笑口常开,快乐常在呢?!</b></p><p><br></p><p><b>话别时,高英培不无歉意地说,还要赶回北京准备赴武汉参加相声大会,不能给这里的观众多演出几场了。</b></p><p><br></p><p><b>笑星是欢乐的种子,欣逢盛世,何处不需要“笑种”呢?应该理解并支持他们,今天飞到东,明天飞到西,满世界的播撒“笑种”,待到“笑种”生芽、出苗、成林,哪还能无笑可笑?</b></p><p><br></p><p><b>说到这,已到天堂上的高英培和范振钰会听到他俩的相声带给大家的笑声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