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民宿去

桃李不言

<p>&nbsp; &nbsp;我们一起民宿去</p><p>&nbsp;</p><p>民宿 ,是近几年流行的一个词语, 是专为那些热爱大自然的亲人朋友自动组团的旅行者, 提供节约又方便的临时住所。 这一次双节长假 我们一大家子也决定来了一次时髦的“民宿” 。不过我们的民宿不是租住风景区附近商业经营的民宿, 而是去住自己的乡下老家的房子。</p><p>&nbsp;&nbsp; 在双节长假到来的前一个星期, 老爸和老妈就提前去了老家,在城里住久了的老爸 ,在乡下住惯了的老妈, 对农村老家有着别样的情结 ,我们也双手赞同, 正好等放假带女儿去乡下体验体验乡村生活的味道 。</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p><p>&nbsp;</p><p>一栋两层楼四百多平方的房子, 再加上厨房、 厕所等,一年多没去住了。 光打扫都要打扫几天, 更别说房前屋后的拾掇了,&nbsp; 可是老爸一点也不畏, 没两天就发来家里的风景照了 ,荒凉了一年多的老屋焕然一新 ,最让人喜欢的是门前屋后的花居然没有因为我们的离开而弃我们而去, 依然灿烂着热烈着在风中快乐地摇曳着。一直以来 我们一家人都爱养花, 那可不是老舍先生那种搬上搬下的养花,更没有因为猫呀狗呀的淘气而枝折花落的心疼。乡下养花就像乡下养小孩一样 ——天生天长, 月季呀, 菊花呀 ,鸡冠花, 指甲花 ,喇叭花…… 这些花只要你一旦种下去成活了, 他们就会年年月月待在那里, 不用再费心费力去管他们啦! 树本的扎了根年年到了季节自动红的红紫的紫, 草本的头年的种子绽开后钻到土里, 到了第二年春天就会自动冒出新芽 ,抽枝 ,展叶,开花。 即使风吹雨打都不用担心他们,因为雨过天晴 ,他们又会直起身子带着晶莹的雨露欢笑着迎接和煦的阳光了 。</p><p>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们都几年没回去了。花儿还在顽强的与杂草竞争,还有一席之地。难道是知道我这个爱花之人对他们的牵挂而执拗地在那里等着我们回来吗?我要老爸先拍视频我看看,我要看看这些久违的花儿们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视频发来了,看,这是屋后的围墙边上的刺玫,看得出刚被清理过杂草的稀疏,但紫红色的花儿正艳丽着很精神。看,这是门前的月季花和鸡冠花,也在老爸新收拾干净的地方焕然一新的开放着,瘦而不弱。菊花还没有开,看它那纷披的碧绿的叶子想象得出将来那“花满溪,压枝低。”繁荣了。老爸还说这几天把被子重新洗了一遍,棉絮都拿出来晒了晒,我仿佛闻到了阳光钻进棉絮后蓬松温暖的味道。&nbsp;&nbsp;&nbsp;&nbsp; </p><p><br></p><p>有你们,真好</p><p>&nbsp;</p><p>&nbsp;&nbsp; 一放假我们就迫不及待直奔乡下老家。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老爸还如从前一直住在乡下那样,亲切地迎接我们,问候我们,像几个大月没见那样,并且把早已准备好的丰盛的饭菜端到院子里,天高地阔地吃了起来。爸爸边吃边告诉我们,这南瓜是元归婆送的,这冬瓜是大爷送的,这扁豆是功力叔送的……我们品尝着享受着这新鲜香甜的淳朴味道。心里默默感谢着这些乡下老邻居们!</p><p>第二天,我们按计划去后面山打板栗。现在农村的生活不比从前,以前让乡亲们趋之若鹜的板栗野果等,现在几乎是无人问津了,只有一些像我们这样喜欢野趣的偶尔来体验儿时快乐的人,才来把过去的喜悦拾起。记得前几年来打板栗的时候,是老妈陪同,老妈拿着刀一路把早已被疯长的茅草树木封锁的路一顿割开,所以我们议论着说要带把刀去割路,老爸说:“早知道你们要去打板栗,我提前把路割出来了。”我们欢欣的拖儿带女,提篮拿棍,浩浩荡荡打板栗去了。到了后面山的板栗树下,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老爸不但把路割开了,连板栗树周围的草木也割了,成了一个开阔的坪。我心里又一次泛起温暖的涟漪,为了我们孩子的欢欣恐怕费了很多力吧,我这细心周到为了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老爸啊!这对于我那年幼的女儿,生龙活虎的侄儿,怕刺的儿子,无异于是一个天大的喜事。一向泼辣的妹妹叫孩子们起开点,拿起长竹杆,打起板栗来。一个一个刺毛球。“咚,咚,咚”很有分量的落下来。而那“啪,啪,啪”的脆响,是绽开的板栗落下的声音。一会儿地下就一片啦。绿的棕的大刺球有的绽开一点点露出饱满的褐色的板栗来,有的完全绽开了像一朵多肉的大花。地上还有很多从毛球里跳出来的板栗——黑褐色的饱满又新鲜。我们赶紧捡起来。板栗刺球放篮子里,板栗放盆里,不一会就盆满钵满了。我们满载而归,看着树上还有不少,希望也有像我们一样的人来捡拾这大自然的馈赠!</p><p>&nbsp;</p><p>&nbsp;</p><p>最忆山的味道</p><p>&nbsp;</p><p>我们吃着香甜的板栗,又想起这个时节就是杨桃(我们这里一直把猕猴桃叫着杨桃),山楂成熟的季节。又忆起小时候满山满野采野果的事来。</p><p>我们老家的山,就如我们老家一样,名不见经传连一个正经的名字也没有。山的名字,要么按方位称呼:南面山,前面山,后背山。要么按山的特点叫:有很多坟的叫坟连山,有很多斑鸠飞的叫斑鸠崖,像一个盆地的资源又丰富的叫金盆……家乡的山,虽然连一个正而八经的名字也没有,但风景是很美的。</p><p>第一次读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惊诧于他描写的传神时。也不禁想,象这样的小石潭,我家乡的山上也有几个呢。小时候山上的小石潭,还不用“伐竹取道”就能一不经意看到一潭清冽,看到小鱼“往来翕忽”,看到“青树翠蔓,参差披拂”。但没有“凄神寒骨”之感。因为那时的山,是一位慷慨无私的巨人,是一座宝库。四季人不断的,拔笋的,砍柴的,砍茅杆的,放牛的,采野果的,采山药的……那里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邃,更有大山给予乡亲们香甜的温暖。</p><p>回想着小时候满山满野的快乐,老爸说,现在的山都因为多年没人上山,基本上已经被茅草树木封锁啦,进不去啦。妹妹感叹说:“那可惜了满山的山楂了。“它们也许也会因你的挂念而在山上生生不息呢,就如我们家里种的花!总有一天会在哪里相遇的。”我接嘴道。快嘴的侄儿拖着长音说:“那一定是在梦里。”一家人都被他的话逗的哈哈大笑起来。是呀,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再无需用那廉价劳动换取些许温饱了。农村人口的缩减,城镇规模的扩大,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道。让我们期待另一种风景的到来,让那些红彤彤黄灿灿山中野果儿,保存到记忆里去吧。</p><p><br></p><p>三只小猫</p><p>&nbsp;</p><p>我们的到来也引来了三只可爱的小猫。</p><p>最先发现小猫的,当然是我那四岁多的小女儿。“妈妈,妈妈,那里有一只小猫。”真的,一只小猫慵懒的蜷在院子里那丛月季花下晒太阳。眼睛却不时瞅我女儿这边望。可能是感觉到我女儿对他的注视吧。我女儿赶紧去找小猫说话,给东西它吃。</p><p>过了两天,大约是这只小猫悄悄的告诉了他的两个好朋友,说这里有个可爱的小女孩,每天自己不吃,尽把鱼肉给它吃,所以一下子又来了两只猫,而且天天快到吃饭时就来到月季花下晒太阳。女儿那一定是不会冷落他们的,跟他们聊天,把她好吃的东西全与猫们分享,有时还会像大人一样训斥猫们的不听话。</p><p>这在城里是很难见到这种自由的毫无负担的人畜共欢的情景的,城里养宠物太难了,一不小心就成了动物的奴隶,成了铲屎官。在乡下天生天长的猫啊狗啊,即使有主人也不会因为一会儿看不见,就到处寻找的,在乡下几乎可以算是孩子们的公共财产,只要肯给他们吃,他们就会像朋友一样陪伴你,信赖你,不经意的来陪你坐坐,理与不理它都心安理得。</p><p>在乡下小住几天,能让几岁的女儿相遇几只乡下的小猫,也算是女儿的一大收获吧。</p><p><br></p><p>吃大坨</p><p>&nbsp;</p><p>在我们离开的最后一天,又有一场令人感动的惊喜。</p><p>我们乡下老家有个风俗,每当过年的盛大节日,必定会家家户户包大坨吃,包坨也成了我们通山知名的特色小吃,我们燕厦一带的包坨,不同于横石那边的,我们燕厦一带的包坨,第一是大,要比横石那边的大好几倍,一般都是一碗只能盛得下一个,这也是我们燕厦人的豪爽与实诚外现的一种吧。我们这里的包坨皮,一定要用芋头一起和粉的,这样的坨皮松软香甜,如果没有芋头,也可以用红薯代替。红薯虽然没有芋头粘性好有筋芡。但是坨皮的蓬松,还有红薯的香甜是最好吃的。我儿子女儿都更喜欢吃这样的坨皮,而那丰富的坨心总是要我帮他们代吃。横石那边的包坨,他们是不怎么喜欢吃的,因为他们是用开水调芡做的皮,虽然有劲道,但太薄了,没有一口咬不到心的那种豪气与急于吃到包心那种神秘的快乐。我们燕厦包坨里面的馅也是非常饱满丰富的,如装满珍珠玛瑙的大石榴。里面装着肉丁、粉丝、油干子、花生米、虾米、大蒜……我最喜欢有粉丝和花生米的大坨,干爽,清香。咬一口,余味无穷。老妈也是最喜欢吃大坨包大坨的。可是因为这两年老妈不幸中风了,我们也很少吃到包坨了。我是一个笨手笨脚的女人,包大坨怎么也学不会,总是包不紧,一煮就散开,有时还煮不熟。妈妈说,别浪费薯粉啦。自此,我从不启齿说自己包包坨了。我包的包坨,外表也难看的要命,坑坑洼洼奇形怪状的不像妈妈包的,白白的圆圆的滑滑的,一溜儿摆桌上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老妈老了,更喜欢做包坨了,她做包坨我们吃,也是她最隆重的表达爱的方式,只要听说我们谁要回来,她就包好包坨等我们。我们乡下招待客人最隆重,最实心的方式也是包大坨,这一般都只会包给家人吃的,代表一家人的团团圆圆。不曾想在我们将要走的前一天,邻居元归婆送来一簸箕粉白白,圆溜溜,排列整齐的大坨。叫我们自己煮着吃。接过大坨,真的那种感动无法言喻。我们邻居几十年,元归婆也不知帮我妈妈包过多少次包坨,她知道我妈妈的喜好 ,也知道我们所向往的味道。我无不感激的说:“啊归婆,你真好。”老妈虽然中风了,她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楚,但她还是说了一些感谢的话。因为老妈一向是觉得我不会说感谢话的,总不免要补充几句,这时候也不例外。</p><p>晚上我们吃着滚圆的大包坨吃着厚实的,松软的,甜沁沁的坨皮,吃着有粉丝,花生米的坨心,又仿佛回到妈妈健步如飞的日子。</p><p>有时候什么名呀利呀都抵不过一份淳朴的乡情。</p><p>&nbsp;</p><p>民宿,再见</p><p>一眨眼,假期即将结束,我们又一车被拉回了城里。回望我们自定义的“民宿”,觉得这次的长假不亚于以前到别的远方去旅游的满足,看了美景,收获了香甜,身心得到了休憩。让老宅重新充满朝气,实现了老爸老妈回乡下住一阵的愿望,还无意中弥补了今年疫情一家人没有聚会的缺憾。回来的路上,个个欢声笑语。这个双节长假,因为有老爸的打前站,我们过得有滋有味。有老家回真好!有老爸老妈的日子真好!“民宿”再见!</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