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是这几年父母接二连三的生病住院,我从没去思考过我家还有什么家风。毕竟我出生既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富商家子弟,而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祖辈都是农民。家里的长辈们没有成文的训诫言辞,更没有什么世代相传以示警诫的信物了。因此,每年单位开展“家风家训”征文活动,我都会莞尔一笑,觉得这是“大家”风范,而跟我这种“小户人家”毫不沾边。今年破例,我想写点东西,晒晒我那“小户人家”的家风。</p> <p> 我兄弟姐妹五人,我排行老四,上有大哥大姐二姐,下有弟弟。如今,我们都不再年轻,一个个都过了不惑之年,父母也近八十高龄。这几年来,父母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最让人心疼的是他们时常会摔伤骨折,每隔半年不是父亲就是母亲要住进医院,每次治疗就是二十多天,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陪床护理中,我发现我们家也有家风——那就是孝顺。</p> <p> 记得今年三月初,父亲外出不慎摔伤,伤情较重,救护车送往医院时,脑部出血过多,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在广东工作的大哥、弟弟知道后,他俩商量必须有一人回来照顾老人。商议后,决定大哥回来。当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校还没开学,我义不容辞地回去照顾父亲。大姐的工厂也由于疫情没有开工,就这样,我们三人成了照顾父亲的主力军,其他的成员有空就去换班。</p><p> 考虑到我睡眠不好,大哥大姐只让我买菜做饭,负责父亲的饮食搭配,他俩则在医院白天晚上轮流看守。父亲身体素质还算好,治疗两天就慢慢清醒了些。我们开始乐观起来,医生却郑重地提醒到:“别看病人现在状态好,随时都存在风险,有失忆或失语的可能……”</p> <p> 于是为了避免意外和风险的发生,大哥买来有关脑部护理的书籍,依葫芦画瓢似地学着给父亲做康复——讲故事、按摩、手部理疗……为了跟大姐无缝对接好对父亲的护理,大哥用硬纸板徒手制作了一张张护理表格,在表格里清晰地标注上什么时侯做头部按摩、什么时间做身体按摩、什么时候给父亲讲故事、什么时间泡脚……每完成一件便打个勾。就这样逐一逐条的,日复一日地细心地照顾父亲。</p><p> 第27天父亲出院时,护理表格由1张变成了厚厚的16张,每张表格里都记录着老人康复的点点滴滴,也倾注了大哥大姐对父亲浓浓的爱意与无条件的孝顺。</p><p> 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父亲康复得很好,用医生的话来说:这个老人刷新了他的行医记录,所有摔重伤后病人出现的并发症,老人一个也没出现。其实,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大哥大姐艰辛护理的最好见证呢!</p> <p> 出院后,父亲特别心疼大哥大姐,逢人总是说,这段时间他俩辛苦,晚上没睡个安稳觉,只要他一翻身,呻吟着身上痛,他俩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都会立刻起来给他按摩,一直按摩到他入睡为止。</p><p> 其实,“孝”在我们家早已形成习惯。父母对待祖辈们也是这样,受着他们的影响,我们五个子女都愿意做孝顺的儿女,并且愿意将这份爱传承下去。</p><p> 如今,“孝”的接力捧已经传承到了下一代,传承到了孙辈这一代。就拿我第二个外甥来说,他和我父母同住一城市,只要老人不舒服,他便求医、购药、送饭……,事无巨细,体贴周到,大哥和弟弟都自豪地称他是父母的最小“儿子”,最会照顾老人。</p><p> 也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我们兄弟姐妹以及嫂子、弟媳、姐夫相处都非常融洽,赢得了亲友、邻里的一片赞许。</p><p> 此刻我想:家风家教是一种传承,是一个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它可以不拘泥于文字的限制,但一定是一辈人一种不经意的善意行为,亦或是一句随口而出的经典话语,约定了晚辈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而逐渐形成的优良品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