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磨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对“移民精神”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10月28日,淅川县第一小学五年级举行了瞻仰“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的远足活动。</p> <p><b><i> 为了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远足的目的,学校全方面统筹安排和准备。</i></b></p> <p> 早上八点四五六年级全体师生集合在北院操场上聆听张校长的谆谆教导:“1.活动的目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磨练学生的意志……2.远足要求……”</p> <p> 瞧!我们听得多认真,我们不仅听清了,还暗暗记在了心中,我们会记得你的谆谆教导,请放心。</p> <p>一路欢歌,我们朝着目的地进发。路程虽远,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都明白“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p> <p>沿途金色的秋意</p> <p> 朦胧的灌河</p> <p>宽阔的路面,北区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让同学们惊叹不已,流连忘返。</p> <p> 在大家的憧憬与期盼中,同学们安全到达目的地——移民文化苑。细心的李校长为同学们讲解“移民文化”的相关知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位于淅川县鹳河西岸,南山脚下,蒋沟水库东边,总占地面积4.47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7.5亿元,该项目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规划,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以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灵魂,以淅川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为主线,致力打造成为“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移民文化历史研究基地”、“古树生态保护科研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和“影视文化制作基地”。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 更有著名的记者赵阿姨远道而来,不辞辛苦为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个动人的移民故事……</p> <p> 我们细心的贻博,家艺,曜星等同学更是提前静心准备了“淅川的移民故事”。</p><p>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工程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更是河南唯一的移民迁出县。淅川移民搬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半个世纪,先后动迁40万人,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县。淅川人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舍弃了家园,只为“北京渴!南水北调”。何兆胜见证了这几十年的移民史。从1959年到2011年,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因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何兆胜在移民搬迁的路上,辗转三省四地,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最终长眠异乡。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23岁的何兆胜带着新娘子,坐着闷罐车,离开了故乡,到安置点支援边疆建设。因无法适应高原环境,何兆胜一家老小,沿着铁路回到了老家何家庄。1962年初,丹江口工程暂停。肥沃的土地露出来,何兆胜满心欢喜,以为从此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两年后,丹江口一期工程复工,淅川县开始向湖北荆门、钟祥两地移民6万多人。何兆胜一家7口,再次启程,迁往荆门十里铺的新家——“柴”编织的“统建房”。柴做的房子,春天能发芽,夏天漏雨,水要齐着床,伸手能拿到漂着的鞋。不能融入当地生活,何兆胜一家再次回到淅川,当时他们呆住了——老家何家庄已长眠于水底。一行人只得沿江去上游拓荒,成了沿江村人。他们在荒地上种红薯为生,蒸红薯煮红薯炒红薯炸红薯……后来何兆胜患上严重的胃酸病,再也不吃红薯。慢慢地他们砍竹子做筏子打鱼,卖了鱼把竹筏换成渔船打更多的鱼来卖,再后来,他们烧砖盖房。孩子们相继成家,生活总算安稳下来。可是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水位提高后,将淹没何兆胜的房子。淅川要再次移民16.5万人,何兆胜又要移民。2011年6月25日,沿江村开始搬迁。临行前,75岁的何兆胜一语不发,不停地摸着带不走的土狗。房前屋后,一圈一圈地转。当车队缓缓启动时,他打开车窗,深情地望着那片熟悉的水域和用血泪浸泡过的土地,沉重地举起双手,却久久无法挥动……搬迁车队过丹江,跨黄河,老人怔怔地望着老家的方向,跟儿女缓缓地说:“还是怪想老家。”这一次新家条件特别好,北京的记者去采访,老人上来就打听:北京啥时候通水?一句话把记者说哭了:从23岁到75岁,老人一辈子飘零,只为了通水这一天!老人在新村过了一个春节,没有等到正式通水,在2012年深秋的一天离世了。何兆胜的背后,是从1959年至今淅川县的40万人大迁移。他们亲手扒掉自己盖起来的房子,锯倒院子里的老树,卖掉一手养大的牛羊,放了相伴左右的老黄狗,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饭,清晨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但最终,拉着小儿,搀着老娘,带着对老家的无限眷恋踏上搬迁之路。有人忍不住跪倒在地、放声痛哭:在中国的版图上,再也没有了这些行政区划;在这块土地上,再也见不到炊烟袅袅的村庄,感受不到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生活气象。就要启程了,一位老太太带领儿孙们跪在祖坟前:爹啊娘啊,我都八十二了,这么大岁数还要搬到千里远的地方,心里真不得劲啊!恐怕以后再也没机会给你们送纸钱了……但当有人问淅川县盛湾镇姚营村91岁的老人:“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老人回答:“北京渴!南水北调!”再问:“您愿意搬吗?”“咱总不能渴北京人吧。”老人说。渴,一个令人心疼的字眼。——《一群失去家乡的淅川人》(杨贻博)</p> <p><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1, 68); color: rgb(68, 28, 15);"><i>听着他们的讲解,我们仿佛看见当年搬迁的一幕幕:移民们告别故乡,他们扒掉自己盖起来的房子,锯倒院子里的老树,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饭,清晨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最终,小儿撕下奖状,小情侣搬起婚纱照,老爷爷装一捧家乡土,坐上离别的大巴,跟亲人和故乡挥手告别。</i></b></p> <p> 同学们再一次接受了“移民文化”的洗礼,在感动中领悟,在感动中如同沿途中的一棵棵小树苗般“茁壮成长”。</p> <p> 离开广场的那一刻,小小的少年们弯腰,拾起,装进随身携带的袋子。</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听完报告,同学们参观了</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0, 197);">灰瓦泥墙样的土房屋,青砖红门的四合小院。感受他们背后代表的历史的变迁与进步。</b></p> <p>沿途饱览了一棵棵古树的挺拔英姿,了解了不同的树种和他们的特点。</p> <p>带着满满的收获,大家伴着灌河的沿途美景,满载而归。远足虽累,但我们不悔,因为有灌河的美景相伴;远足虽累,但我们不惧,因为我们明白坚持就是胜利;远足虽累,但我们甘之若饴,因为我们在汗水与辛苦中增长了见识,收获了成长。</p> <p> 远足虽然结束,但属于你们的历练还没有结束。坚持,加油飞跃班的少年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