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秋送爽丹桂香,果熟菊黄天渐凉。巍巍伏牛山,滔滔丹江水,淅川小城,最是一年秋好处。淅川一小远足去!</p> 准备篇 <p>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磨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对“移民精神”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自觉地努力学习。淅川县第一小学"传承移民精神,磨砺学子意志"远足活动开始了!</p> <p>为了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学校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提前规划了路线、并进行了踩点,研究制定了《五年级秋季"远足"活动预案》,并由各班主任在班级群内提前告知家长。</p> 活动篇 <p>10月28日早8点,整齐的校服,漂亮的红领巾,迎着晨雾,淅川一小四五六年级二千多孩子们带着期待和兴奋聚集在校园。接受出发前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聆听张新平校长谆谆教导,牢记"安全"二字。</p> <p>富有青春活力的我们出发了,怀着满腔的激情,迎着风,我们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快步前进着。我们深知,坚持就是胜利。同学们一个个精神得很,背着小挎包,手里拿着水,好像为了今天的远足做好了准备。</p> <p>“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行走在残雾未消的鹳河旁,两旁是被秋风吹得金黄的银杏叶,秋高气爽。此时的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p> <p>十字路口到了,我们的老师排成人墙,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李江海校长首当其冲,好一位甘于担当的领导,好一个有爱,有温度的集体!生于斯,学于斯,何其荣幸!此刻,除了骄傲,更多的是感动!</p> <p class="ql-block">呵护我们的还有热心的家长志愿者,谢谢你们!虽然我不能一一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你是我的骄傲一大爱担当的淅川人!</p> <p>“笑傲远足程,任我矫健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到终点不罢休,不到长城非好汉。”坚持就是胜利,孩子们喊着响亮的口号鼓励自己。加油!</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长长的街道,走过美丽的天桥,又走过金河镇,移民文化苑,我们的目的地到了。今天我们学校特邀请了河南日报主任记者赵川来为我们讲移民故事。哇!真好!</p> <p>哇!涨知识!通过讲解我知道移民纪念碑高17.2米寓意当年移民搬迁最低水位为172米,也知道了4年前,一泓清澈的丹江水长途跋涉从南阳淅川出发,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抵达北京。近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让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p>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位于淅川县鹳河西岸,南山脚下,蒋沟水库东边,总占地面积4.47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7.5亿元,该项目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规划,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以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灵魂,以淅川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为主线,致力打造成为“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移民文化历史研究基地”、“古树生态保护科研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和“影视文化制作基地”。 </p> <p>“您给我们讲那么多移民感人故事,解解渴”。"阿姨,您辛苦了!请您喝口水润润嗓子"。两小可爱的男生,见赵川阿姨从身边经过,忙将自己还未顾上喝一口的茶和饮料塞过去。多好的一小学子!我为你们点赞,更为你们骄傲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今天,赵川阿姨为我们浇灌了一汪移民知识之泉也!</p> <p class="ql-block">通过赵记者娓娓动听的讲解,我还知道了当年淅川移民六个地市,移民时最年纪大104岁,最小的仅一天。移民大搬迁,长达五十年的搬迁史。</p> <p>听着赵记者的讲解,我仿佛看见当年搬迁的一幕幕:移民们告别故乡,他们扒掉自己盖起来的房子,锯倒院子里的老树,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饭,清晨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最终,小儿撕下奖状,小情侣搬起婚纱照,老爷爷装一捧家乡土,坐上离别的大巴,跟亲人和故乡挥手告别。</p> <p>美丽知性的艳丽校长此刻也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率领红领巾宣讲团成员滔滔不绝地向孩子们宣讲移民精神!</p> <p class="ql-block">生长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我们深受移民精神的浸润。在来之前,我已经搜集了许多移民故事,请听五十三班李林筱讲移民故事。老师们,领导们,请放心,今后,我们一定会弘扬移民精神,努力学习,力争长大后建设更美的淅川!</p> <p class="ql-block"> 还有细心的同学更是提前静心准备了“淅川的移民故事”。</p><p class="ql-block">《一群失去家乡的淅川人》一五十二 杨贻博供稿</p><p class="ql-block">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工程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更是河南唯一的移民迁出县。淅川移民搬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半个世纪,先后动迁40万人,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县。淅川人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舍弃了家园,只为“北京渴!南水北调”。何兆胜见证了这几十年的移民史。从1959年到2011年,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因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何兆胜在移民搬迁的路上,辗转三省四地,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最终长眠异乡。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23岁的何兆胜带着新娘子,坐着闷罐车,离开了故乡,到安置点支援边疆建设。因无法适应高原环境,何兆胜一家老小,沿着铁路回到了老家何家庄。1962年初,丹江口工程暂停。肥沃的土地露出来,何兆胜满心欢喜,以为从此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两年后,丹江口一期工程复工,淅川县开始向湖北荆门、钟祥两地移民6万多人。何兆胜一家7口,再次启程,迁往荆门十里铺的新家——“柴”编织的“统建房”。柴做的房子,春天能发芽,夏天漏雨,水要齐着床,伸手能拿到漂着的鞋。不能融入当地生活,何兆胜一家再次回到淅川,当时他们呆住了——老家何家庄已长眠于水底。一行人只得沿江去上游拓荒,成了沿江村人。他们在荒地上种红薯为生,蒸红薯煮红薯炒红薯炸红薯……后来何兆胜患上严重的胃酸病,再也不吃红薯。慢慢地他们砍竹子做筏子打鱼,卖了鱼把竹筏换成渔船打更多的鱼来卖,再后来,他们烧砖盖房。孩子们相继成家,生活总算安稳下来。可是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水位提高后,将淹没何兆胜的房子。淅川要再次移民16.5万人,何兆胜又要移民。2011年6月25日,沿江村开始搬迁。临行前,75岁的何兆胜一语不发,不停地摸着带不走的土狗。房前屋后,一圈一圈地转。当车队缓缓启动时,他打开车窗,深情地望着那片熟悉的水域和用血泪浸泡过的土地,沉重地举起双手,却久久无法挥动……搬迁车队过丹江,跨黄河,老人怔怔地望着老家的方向,跟儿女缓缓地说:“还是怪想老家。”这一次新家条件特别好,北京的记者去采访,老人上来就打听:北京啥时候通水?一句话把记者说哭了:从23岁到75岁,老人一辈子飘零,只为了通水这一天!老人在新村过了一个春节,没有等到正式通水,在2012年深秋的一天离世了。何兆胜的背后,是从1959年至今淅川县的40万人大迁移。他们亲手扒掉自己盖起来的房子,锯倒院子里的老树,卖掉一手养大的牛羊,放了相伴左右的老黄狗,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饭,清晨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但最终,拉着小儿,搀着老娘,带着对老家的无限眷恋踏上搬迁之路。有人忍不住跪倒在地、放声痛哭:在中国的版图上,再也没有了这些行政区划;在这块土地上,再也见不到炊烟袅袅的村庄,感受不到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生活气象。就要启程了,一位老太太带领儿孙们跪在祖坟前:爹啊娘啊,我都八十六了,这么大岁数还要搬到千里远的地方,心里真不得劲啊!恐怕以后再也没机会给你们送纸钱了……但当有人问淅川县盛湾镇姚营村91岁的老人:“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老人回答:“北京渴!南水北调!”再问:“您愿意搬吗?”“咱总不能渴北京人吧。”老人说。渴,一个令人心疼的字眼。</p> <p>此时此刻搬迁的深刻意义我才知晓:搬迁的车队缓缓驶出村庄,在中国的版图上,再也没有了这些行政区划;在这块土地上,再也见不到炊烟袅袅的村庄。移民精神"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此刻才真正明白。"此地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国家我也要搬。"何言报国,惟有淅川移民也!</p> 返程篇 <p>要返程了,让我再看一眼移民村的树,房屋…抚摸着浮雕,似乎触摸到移民们那滚烫的炽热的心,我心沸腾,我知道振兴淅川,你我有责,添彩淅川,你我有份。</p> <p>返程途中,同学们纷纷感慨:累,并快乐着!是呀,今天我们又多了一次难忘的经历,穿行在充满文化底蕴的移民文化苑,感受着移民故事带给我们的沉思,多了一次磨练的机会,今日我们能够克服远足的困难,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人生中的重重困难。前有淅川移民"大爱报国,忠诚担当"后看我一小学子"向善,博学,求真,用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