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荆紫关,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东至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省郧县白浪镇和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南与本县的寺湾镇接壤、北与西峡县西平镇相联。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丹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水源地。 </p><p> 荆紫关脊倚群山,面临丹江,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凭借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山陕、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清末记载言:荆紫关"水陆輨毂,商贾辐辏,繁盛甲于全镜";又言:"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有"小上海"之称。 </p> <p> 公元前304年,此地属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取名叫"荆子口"。南宋时,因该地荆花遍野,荆籽遍地,改称"荆籽关"。民国初改称"荆紫关",以荆花为紫色象征吉祥之意。 在荆紫关镇的月亮湾,有一个两山对峙的关口。关口外,是八百里秦川,关口内,是开阔的中原。古时,咆哮的丹江与狭窄的古道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便是荆紫关之"关"的来历。 </p><p> "朝秦暮楚"是个常用成语,《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一时倾向秦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比喻人反复无常。"人们通常把这个成语视为贬义。当你到了这个典故的出处荆紫关时才知道,当地人并不认为朝秦暮楚是贬义词。历史上,荆紫关属于秦楚交界地带,早上从秦国出发,晚上就到了楚国,形容距离之近。或早上被秦国占领,晚上被楚国夺回,可见战争的频繁。</p> <p> 中国版图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独有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东至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省郧县白浪镇和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北与西峡县西平镇相联,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1948年3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十二旅三十六团,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一举解放荆紫关,留下徐海东、王震的身影。 </p><p> 荆紫关,气候宜人,风光旖旎。 </p><p> 这里有华东十三省、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五里长街,700余间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宮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刹法海寺,气势雄伟,周围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龙泉,悬崖绝壁上的千佛洞、佛光照垂帘等胜景多处。充分展现出荆紫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大自然的奇观。</p> <p> 我是读陕籍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白浪街》,知道荆紫关的。他质朴无华的文采,把我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p><p> 贾平凹在《白浪街》里写一个河南老汉三个女儿分别嫁到三个省,女儿女婿回来贺寿被传为美谈,老汉也被称为"三省总督"。在这里,花几分钟时间,便可踏访三省之地。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三省各异的风土民情,感受到三省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你可以听到电视机里同时传出秦腔、豫剧、楚剧,还可以闻到农家院里飘出的陕西羊肉泡馍、河南胡辣汤、湖北三合汤的不同香味。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三省人民讲着三种不同方言,有着三省各异的风土民情。</p> <p> 位于荆紫关古镇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荆紫关古镇的门户。属豫、鄂、陕三省交界点,西与陕西省商南县汪字店乡接壤,南与湖北省郧县洋溪相连,该街有居民59户,254人,因境内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豫)、湖北(鄂)、陕西(秦)之省名字,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三省商店各居领地,鼎立街头,山民们进入购物,可走遍三省店铺。 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顶部似塔式,三根贺珠状柱子支撑之角檐及塔顶,顶中心饰园形葫芦状作装饰。碑身用绿、黄色大理石贴面,为锥状三面体新界碑。白浪街一一一脚踏三省之地,背负青山,景色秀丽,多年来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着不同的口音和睦相处,婚丧嫁娶,各操乡俗。 </p><p> ……啊!白浪街、白浪河、荆紫关,不仅仅是一个个美丽的名字…… </p><p> 2020年10月28日于武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