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三清山,云海的故乡,松石的画廊。</p> <p> 如果说,黄山的古松是“东北大汉”的话,三清山的古松就是“江南女子”。古松在黄山居四种独特景观之首,早已闻名于世。2O19年5月,我还写了篇《黄山悟奇松》的游记。但,我更喜欢三清山的古松,特别是雨雾中的古松堪称一绝。</p> <p> 大山孕育了树木,古树赋予了大山的灵气。三清山的古松逾千上万,遍及千仞万壑。它或昂头耸立于峰巅,或俯首悬垂于崖壁,或盘根斜出于岩隙,似一座顶级古松博物馆。</p> <p> 行走在弯弯曲曲的空中栈道,时而一不小心就被苍翠的松枝拥抱入怀。远望几千丈的悬崖绝壁,古松无所畏惧的直立着,那坚挺的倔强直抵心扉。</p> <p> 翻读古诗词,是我的一大喜好。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松树常常是诗词里不可缺失的咏叹之物。但,似乎找不到一首诗词可以完整的将三清山古松描述,又仿佛每一篇诗词所咏之松都在眼前。</p> <p> 陶铸说: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这是鲁迅先生对松树风格的写照。你看,它不管是悬崖的缝隙也好,还是贫瘠的黄土也罢;不管种子是有意种植也好,还是随意丢落也罢;不管是风和日丽也好,还是干旱寒冷也罢,总是能随处茁壮成长,并给人间带来无限的生机,无限的美景,无限的福址。可它,除了天赐的阳光和雨露,对人类一无所求!</p> <p>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日照挂秋阴。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松树,平凡又不平凡,纯朴又不失风华。它没有花朵那样芳香,没有杨柳那样多姿,更没有果树那样有丰硕的果实。但是,惟有它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扎根安身,惟有它在千里冰封的季节傲然屹立,惟有它在万木枯萎的时候生机盎然。</p> <p> 危崖峭壁处,一枯一荣两棵松树扎根石罅,相互守护,默默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让人感动。为此,有人称其为“生死恋”,也有人称其为“生死相依”,还有人称其为“生死与共”。不过,这些名词是否过于悲壮,有没有温柔点的名称?“一生一世”?“不离不弃”?还是“白头偕老”?</p> <p> 树冠平展,枝叶相连,像一对孪生姐妹挽手玉立。</p> <p> 成双成对,情意绵绵,像不像“求爱树”?</p> <p> 玉台上的这排迎客松,365天不分昼夜的伸展双臂,迎接观日赏月的八方来宾。</p> <p>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p> <p> 蒲扇树吧?</p> <p> “霜鳞雪爪一枯松,恍似湖心见白龙。想得吕仙曾点化,拿云攫雾欲腾空。”蓬勃葱绿的古松,是一种美。但苍凉残缺的枯松,同样是一种美,这是一种不矫情、不造作的原生态之美。枯松之美,更有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禅意。</p> <p> 枯而不腐、不蚀、不烂之本,乃古木之精华。枯松朽枝,或微依斜靠,或裸露天性,更多的是“穷其一生美,亭亭天地间”。它,展现的是一种沧桑凋零的感慨,一种孤傲独美的气质,一种充满天地的灵性。</p> <p> 枯松,历经繁华、霜雪之后的沉静。它看似衰朽,却有直指天际的活力;它看似粗拙,却有浑然一体的美丽;它看似怪诞,却有温润自在的亲切。更为难人可贵的是,那些枯松尽管早已枯死,但依然坚挺着,以另一种生命的形态奉献给大家。这是一曲“灭即是生,寂即是活”的生命赞歌。</p> <p> 枯松,成长数十年、甚至百年千年寒暑。它不急不缓,任由岁月流转,季节更替,迎烈日风雨,耐寒冬腊月,最终得以本真姿态归于自然。它朴素平淡,不争不夺,对一切顺其自然。这是一大“无荣无辱本自然”的处世哲学。</p> <p> 枯松,没有树叶的装点。它依然活出了自己的真美,舞出了自己的新生,把最美最精彩的一面留给了人间。让我惊叹不已的是:枯松入景,仿佛被植入新生;枯松入画,魅力无穷。手机随拍,幅幅照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大美,那么的富有禅境。这是一种“繁华褪去风骨犹存”的人格境界。</p> <p> 西海岸景区,有个神童负松的故事。传说,三清山原来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松树,但南边却极少,仙翁就命其弟子清风和明月将松树从北山移一些到南山去,并规定只能晚上移种。不料,清风正在背最后一棵松树时,天就亮了,他也一下子变成了石头,只好永远背负着那株没能移去的松树了。于是,便在西海岸的悬崖上,有了神童负松这个有名的景点。</p> <p> 西海岸景区,好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