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是同世界对话、同伙伴对话、同自己对话-----听《按比例分配》有感

徐春苗

有幸参加来自济南的郑老师送教活动,他带来的课例是六年级最近正在学的《按比例分配》。 上课前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和玩如何倾听、对话的小游戏,最后老师总结表达观点时,要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div>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倾听和表达,是我喜欢的课堂的样子。佐藤学在《宁静的课堂革命》中,这样说所谓的“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和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和对话,同自己的相遇和对话。合作学习是在同伴之间的相互倾听和对话中展开的,就是同伙伴和自己的对话。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div> 关注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在郑老师的课堂中有了充分的体现。“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你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想法的同学可以直接站起来说。”“理不辨不明,有和他不一样的对话吗?”<div>  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生问:不能分成10份怎么办?如果11个。生答:榨成汁。生又问:如果是一个玩具呢?生答:卖了,把钱分成10份”。</div> 在课堂内容上,郑老师并没有从直接比的意义入手出示例题,而是从平均分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层层深入,逐步体验到按比分配的生活意义。 第一环节聪聪和明明在环保比赛中都获得了奖,奖品是10只铅笔,你如何分给他们。学生们都说平均分,每人5支。<div>第二个环节老师故意说,忘了告诉同学们他们在环保比赛中分别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那如何分配奖品。</div><div>这是有的同学说给聪聪6支,明明4支,有的说按7:3 分,老师问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说这样分更合理。</div><div>第三个环节,老师呈现了他们打扫卫生区的实际情况,聪聪打扫了7块明明打扫了3块,问:你觉得如何分配奖品最合理。引导学生基于真实情景如何最合理的讨论,沟通了平均分和按比分配的联系。</div><div>第四个环节,老师问:如果不知道有多少奖品,你能提出分配方案吗?</div><div>精彩来了,有的同学说就按7:3分配。有的同学说如果有12个苹果,你怎么按7:3分配,生答:可以榨成苹果汁。生又问:如果是一个玩具呢?生答:卖了换成钱,再分。</div><div>师总结到奖品不一样,但核心的东西不变,不管怎样分都是按7:3的比例来分。揭示了按比分配的现实意义,更公平合理。</div><div><div>最后,老师出示了奖品有60只铅笔,聪聪明明各分几支。</div></div><div>按比分配除了更公平合理以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老师出示了蜂蜜水和中国火药的配比。让孩子思考如果不按照这个比例分配会怎样?生总结按比分配更有科学性。</div><div>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平均分和按比分配的逻辑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了出来。</div> 整节课结合真实的情景,学生体验到按比分配的意义,平均分的不同与联系,有温度、有深度。<div><br></div> 随后,他做了一个讲座,并没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论,其实理论都已经在课堂中实践出来了,讲的更多的是他自己成长的感悟。 当他说到课堂改革时很吃力时,我深有感触。为什么大家会牢牢的抓喜欢笨重容易上手的交通工具不放手?是因为要想使用高效的交通工具得学习!作为老师,我们天天教导孩子们好好学习,自己有没有做到?<div>  这也是教师的最大的谎言的吧,作为老师站到讲台后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专业的书籍,却天天要求学生好好读书。</div> 郑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些数学课堂的心得。 我们一直在学习,这些不管是理论还是他们的成果,总归都是他们的,只有理解并实践了,才有可能转化成自己的。实践起来吧,哪怕有一点点的改变。

老师

对话

分配

课堂

平均分

学生

生答

聪聪

学习

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