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今年是七一年老兵参军50年纪念日,在这不平凡的庚子年,我们没有忘却曾经的历程和自身的纪念,<br>转瞬间50年过去了,回想我们这一波老兵当年英姿勃发,充满朝气,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奉献给了绿色军营,奉献给了遥远的第二个故乡……当兵,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闪光的岁月,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涯,留下了一段绵延不断的战友情。<br> <h1><br></h1> <h1><b><font color="#ff8a00">我们曾经的芳华</font></b></h1>“七零年入伍,七一年的兵”,这是我们这一波老兵的军营称号和历史印记。1970年12月下旬,我们陆续收到入伍通知书,穿上绿军装,大部分新兵都是坐着绿皮闷罐车,一路咣当、咣当……带着梦想与豪情,走向了祖国各地,走向了遥远的军营。<br>七一年的兵是在当时中苏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扩军应征的一批新兵。1969年先后发生了珍宝岛和新疆铁列克提事件,中苏关系呈现剑拔弩张之势,军委响应毛主席“要准备打仗”的号召,扩充军队,积极备战,于1970年底完成了建国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征兵。因此“七一兵”有以下特点:<div><b>年龄最小的一波兵</b><br></div><div>1970年以前的兵源主要来自农村,城市兵数量有限。因为文革中城市里的“老三届”大多去了农村、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和垦荒,六九届毕业生全锅端地去了生产建设兵团,所以这几届毕业生中当兵的寥寥无几,而农村兵大多在18岁以上,因此年龄普遍偏高。<br>“七一兵”是建国以来从城市中进行规模最大的一次征兵,兵源以初中学生为主体,平均年龄十五六岁,其中最小的十二三岁,是名副其实的“小兵卒子”。七一年从农村征的兵年龄也比以往相对偏小,大多在18岁上下,这就注定了“七一兵”是年龄最小,最稚嫩,最不谙世事的一波新兵。<br></div> 军星纪念章,毛主席语录,那个年代入伍时的标配。 六五式军装,俗称“国防绿”,一代军人的风采和时尚。 我们这波新兵基本都是坐着绿皮闷罐车,一路咣当,咣当……到达目的地的。 1971年初于洛阳关林照相馆留影。 通讯营七一年新兵合影 运输营七一年新兵合影 老兵怕号,新兵怕哨。半夜三更,每当响起急促的嘟、嘟、嘟……紧急集合的哨声,都会让新兵心惊胆战。 <b>品格最纯真的一波兵</b><div>纯真源于年龄,源于纯洁,源于那个年代。我们青少年时期就像那时没有被污染过的青山绿水、湛蓝天空一样,原生质朴,自然清新。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艰苦,文化单调,色彩单一:但是人的思想是单纯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官兵之间是平等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一波军人是奉献的一代,付出的一代,没有任何索取的一代,给自己留下的只有纯真的印记和不负韶华的岁月。<b><br></b></div> 那个年代,女兵没有化妆品,没有护肤防晒,没有美容美发,“不爱红装爱武装”是那一代女孩子的追求。不施粉黛,干净整洁,自然天成是那时女兵的军容风貌,这种天然的,质朴的、毫无修饰的装束记录了那一代女兵纯真的美,清新的美。 天然去雕饰,美于自然。是那一代人的审美标准,也是最后的,永远消失的70年代纯真之美。 那个年代的男兵小伙阳刚直率,思想简单,朝气蓬勃,大多不谙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懂得爱情,一门心思努力工作和训练,争取早日入党和提干是许多战士最大的心愿。 基地政治处的北京兵张小禾,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能获此殊荣在这波兵中是鲜有的。 七一年的兵邓小燕在伏牛山的军旅岁月,那个年代,不管什么背景的战士,都会受到同样的艰苦历练和公平待遇。 白树安,302团16连战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内知名书法家。其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收藏。其作品《舍得诗》享誉国内外。 刘国建,302团宣传队战士。二炮文工团副团长,艺术指导,相声名家。退休后热心老兵活动和公益事业,被战友赞“德艺双馨”美誉。 <div>从伏牛山走出的战友郑晓龙是那一波老兵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国影视界最著名的导演。</div> <b>军龄最长的一波兵。</b><br>1971年发生了9.13事件,林彪坠机温都尔汉,1971年部队暂停招兵,1972底才招收新兵为1973年的兵。这种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1971年的兵延长了当兵时间,成为平均军龄最长的一波兵,大多都在6年以上。这波兵经历了林彪事件,千里野营大拉练,“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行动,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和部队调整活动,“批林批孔”运动,西沙自卫反击战,河南抗洪救灾,周总理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主席逝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也是阅历比较丰富的一波兵。 老连队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超乎人们的想象。 最初连队的营房十分简陋,大多是用油毡搭的工棚,冬天冷,夏天热,漏雨透风,苦不堪言。 当年工厂营房区的建设场景。 当年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喝的都是山泉水,纯天然无污染。 各班战士围成一圈蹲着吃饭是连队特有的风景,吃饭前还要背诵毛主席语录,表扬好人好事,然后就是迅速抢饭夹菜,速度慢了吃不到谁也别怪。 那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每个战士配发半斤富强粉,一斤猪肉,领回到班里,全班战士一起包饺子,非常热闹。如果赶上南方兵居多的班,不会包饺子和煮饺子,往往会煮成一锅热汤面,还会受到别的班战友的嘲笑。 为了改善伙食,每个连都要养些猪或鸡鸭、每个班都有“自留地”,种些蔬菜给炊事班。 首长和战士们一起劳动。 走“五七道路”搞生产建设,每个部队都有自己的农场,为后勤保障,改善连队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席地而坐是那个年代军人最常有的坐姿,后来给每个战士配发了自制的小板凳、小马扎,改善了条件。 那个年代,通讯条件比较封闭,和亲人、朋友的联系全靠书信。艰苦的岁月,家书抵万金。每当收到一封信,让人兴奋好几周。那时是没有隐私的,一封信不管是谁的,大家轮着看,共同分享,彼此之间也不在意。 小小针线包,每个当兵的人都会对它有着深刻的记忆。 节假日,战士的出行基本靠走路,赶上运气好能拦截一辆顺路的卡车,有辆自行车骑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大摇把,许多汽车兵都用过。 基地运输营战士与车合影。 通讯营老兵当年参加二炮通讯技术比赛的场景。 无线连女兵查收电报 站岗放哨,每个当兵的人都不会忘记,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夜间,寒冷冬天钻出被窝的瞬间,那一刻的记忆让人至今难忘。 军事训练中的北京兵。 牛B不牛B,靶场见高低。枪法好的战士往往会受到领导的器重和战友们的追捧。 9.13事件后,部队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 当年,全军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季野营拉练活动,以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1975年夏天,河南驻马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冲毁了村庄、公路、铁路,淹没了农田。当地部队迅速投入到抗洪救灾的活动中,奋战十几天,抢救生命,抢修道路,保障救灾物资畅通供应,为国家和地方减少了经济损失。 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文化生活单调,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除了部队的一些文艺演出外,应该说露天电影一直是部队和乡村丰富文化生活最主要的娱乐项目。能看场电影是战士们平时最大的期盼。 拉歌,尤其是女兵在的场合,连喊带吼,场面火爆,最能激发起战士们的万丈豪情。 那时,专业文艺团体下到连队是很少的事情,赶上一次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受到战士和当地老乡的热烈欢迎,文艺兵是当时最令人羡慕、最受追捧的兵。 124部队宣传队女队员当年的芳华岁月。 124宣传队的女兵辅导部队家属的孩子学习舞蹈。 为了活跃连队的文化生活,每个连队都组建了自己的演唱组,这是连队自娱自乐,丰富战士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 302团14连演唱组排演节目时的场景。 基地通讯连演唱组排演节目 诗歌朗诵会,是当时开展最普遍的一种连队文化生活。 篮球号称是部队的第一运动,虽然条件简陋,那时每个连队都会建一个土场地篮球场,用木板钉个架子,焊个篮圈,就能组织一场激烈的比赛,条件好的连队会建个水泥场地,做个标准篮球架,推动这项运动在军营的普及和发展。 当年302团篮球队球员大灌篮的风姿。 302团篮球队获得基地比赛冠军时与团首长合影留念。 后勤工厂篮球队队员合影。 后勤部篮球队队员合影 124基地篮球队队员参加二炮举办的篮球比赛时留影,球员来自302、312、804、基地后勤等单位。 基地美术创作小组成员正在进行绘画创作。 深入到连队,举办墙报展览和进行指导评比活动。 学习哲学,读马列原著曾一度热行军营。 那时战士不许谈恋爱,只许谈心。领导和战士之间,战士相互之间开展谈心活动曾风靡军营,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凝聚了人心,加深了战友情谊。 伏牛山,伊水河,曾留下我们的脚步和身影。 女兵曾是军营中一抹亮丽的色彩,她们走到哪里都会招来男兵们驻足的目光,这是124医院女兵当年的风采。 124基地通讯营战友的青葱岁月。 基地后勤工厂的战友们在老营房前合影留念。 后勤工厂老领导当年留下的珍贵影像。 工厂的战友们留影。 后勤工厂女兵们的芳华岁月。 女兵们在老君山山顶留下的倩影。 老君山顶被遗弃的大钟成为照相的道具。 基地后勤工厂举办的学雷锋展览,当时的办展人员和讲解员合影留念。 我们的青春绽放在军营,绽放在大山,绽放在那遥远的地方……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终究有脱下军装的那一天,终究有离开军营的那一刻,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无论你混得如何?告别战友,告别军营,心中总是五味杂陈,依依不舍。这一别,何时见?不知哪年,哪月…… <h1><b><font color="#ff8a00">永远不变的军旅情怀</font></b></h1>时光荏苒,岁月如歌。50年过去了,当年的帅哥靓妹如今已是白发斑斑的老头老太婆,岁月的皱纹爬满了额头,蹒跚的步履再也不能轻松地爬山过河,我们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忘记的事情很多很多,我们唯一不忘的就是那军旅生涯,我们的芳华是在哪里度过,无论过去多少年,任凭风雨怎样打磨,那段往事已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窝…… 沧海桑田。当年的栾川小县城今日变得面目全非,令人惊叹,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强县。 合峪镇远眺 今日陶湾镇。 从洛阳到栾川必经的前河大桥,如今已经退役了。 那个缺口山你还记得吗?传说是三国时张飞马踏此山踢开的缺口。 离别40多年,2018年八一建军节,全国各地二炮老兵相聚河南栾川,寻军旅故地,叙战友深情。 2019年,302团宣传队老兵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原驻地石庙镇李家庄,看望父老乡亲们。 乡亲们热烈欢迎亲人回家,拉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心里通宣,感脚老美。 老兵们为当地老乡再次表演精彩的节目,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年过花甲的老兵徐国章和马军的表演,功夫不减当年。 石庙村的老村长,对当年驻军的往事记忆深刻,谈起和战士们相处的那些日子,木完木了,老泪充满了眼眶。 年过花甲的战友们纷纷合影留念,留下我们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留下我们战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回到老部队,老兵们与部队首长一起座谈,回顾302团的光荣历史。 804团战友们与栾川县的领导合影。 124部队通讯营老战友相聚在北京。 124部队宣传队老兵相聚在栾川。 124宣传队的女兵们回到老部队驻地 124宣传队的男兵们回到老部队驻地 在原营房遗址上摆拍的造型,不忘初心,展望未来。 通信训练队老兵在老营房前留影。 基地运输营老兵聚会合影。 这是程会军、张雅琴烈士的墓碑,她们牺牲时还不到20岁,刚刚绽放的花朵却早早地枯萎了,我们还有许多年轻的战士像她们一样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来到烈士陵园,献上花圈和鲜花,祭奠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的战友,表达我们的哀思和怀念。 在老营房前敬礼,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的军旅生涯,致我们老去的战友…… 七一年的老兵,当年我们这些少男少女如今已升级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着孙辈重游故地,感慨万千。我们的下一辈和下下一辈或许永远不会知道我们的过去,也永远不会理解我们这一代老兵的情怀,只有江河为镜,青山作证,折射我们这一代老兵的青葱岁月,记住我们无悔的军旅生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老兵从戎50年纪念章,献给七一年入伍的老兵。 <h3><b>此图文得到许多战友给予的支持,特感谢李海、周小路、赵令钧、董俊国、吕国兴、邓宏伟、余永魁、杨赋、叶桂玲、兰花等战友提供的照片。有些照片来自网络,特此注明。</b><div><b> 2020年10月</b></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