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些年我将无处安放的灵魂交付于文字,我深信她是我忠实的朋友,它虽然没给我带来财富,却给了我自渡的口岸。</p><p> 我将文字汇聚在梦想的池塘边,等着风儿把它吹进池塘里,微风细雨飘过清澈的池塘,我知道她会过滤掉我漂浮不定的思想。</p><p> </p><p><br></p><p>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p><p> 写作的过程就是让我静下心来拷问自己,矫正过往,沉淀自我的过程,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段心路里程,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转瞬之间步入中年,碎片的文字里折射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和当下的感悟。</p><p><br></p><p> 夕阳的落日洒在秋天的树梢上,一抬头,我意识到我已站在中年人的行列中。</p><p> 中年,该是一个什么模样?我急匆匆的赶往家里,看着镜子里的我,鬓发间悄悄渗出白发……</p><p> </p><p> 花开有声,风过无痕,我将坦然接受岁月的洗礼,迎接未来的人生。</p> <p> 记得,初入中年,我曾步入蜀中平原,平原吹来的风,仿佛让我感到了中年的辽阔。</p><p> 其实不然,九眼桥上清凉月光告诉我,河流依旧湍急。</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p><p> 莫名的伤感袭上心头,正如辛弃疾所言“人生的底色是悲凉的”,徘徊在夜色中,我将用什么去覆盖人生悲凉的底色?</p><p> 林语堂给出的答案“在悲剧的底色中,寻找诗意的人生”,如一盏心灯照亮了黑暗。</p> <p>“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p><p> ——泰戈尔</p> <p>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渍暗的时刻终将过去,相由心生。</p> <p> 张爱玲说过:“一个真正快乐的人,即便是走在弯路上,也不忘享受风景”</p> <p> 近来,我突然对石头特别感兴趣,这一微妙的变化让我措手不及,我不知道,人是否会在某个阶段,某个点上突然领悟到什么?</p><p> 一眨眼,人生过半, 本该与“自若”相拥,内心变得柔软起来才对,我却偏偏喜欢上了坚硬的石头,看着她风化的棱角,我就会不由不由自主地揣摩着她原有的模样。</p><p> 我不确定,目前这样的状态是好,还是坏,尤其是对一些不规则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我将关注点落在《物道》、《人文空间》、《栖云》等公众号上,巧合中,我惊奇的发现,公众号里的文章几乎和书房里的藏书息息相关。</p><p> 那些早已蒙上厚厚尘埃的图书,竟是我曾经爱过的另一半。</p><p> 走进书房,重新拾起“旧爱”,我并未找出答案。</p><p> 当初为什么会收藏这些让人似懂非懂的书籍?</p><p> 对于一个不称职的函授大专生,我怎么会去触碰这些专业性极强而又严谨的书籍?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哲学大家——李泽厚的《美学三书》,以及陈丹青先生撰写的《多余的素材》,实在是让人费解。</p><p> 今天,当我拾起旧爱,重新阅读时,我惊讶的发现,书中文字传递出的信息在我的身体里缓缓蠕动,眼前为之一亮,审美的尽头是通向自由的大门。</p> <p> 于我而言,石头是有生命的,即便她的体温冰凉于世,仍不妨碍我伸手去抚摸她历史的沟壑。</p><p> 其实,我也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学生,并非奇石玩家,不过在我端详每一块青青石头时,我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股傲气。</p><p> 今天我们总在谈“文人精神”,似乎触目所及的“意趣”就是文人或者“文人化”的代表”,<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忽略了人的情操才是文化的代表(大海语录)</span></p> <p> 今年,是我健身的第三个年头,伤痛和年龄不断消耗着我的能量,我曾一度想放弃,与岁月温柔相待,人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孤独而终。</p><p> </p> <p> 当我触碰到石头纵横交错的纹理时,我仿佛会自言自语对自己说:无欲则刚……</p><p> 遇见品相较好石头,我就会想到人的品相———“风清骨俊”。</p><p> 风骨清气总会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滋养。</p><p> 我想这也许是我喜欢石头的缘由吧!</p><p> </p> <p>三毛曾说过</p><p>——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喜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p><p><br></p><p> 我想如果有来生: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化作石头深深扎在土里……</p> <p> 部分图片来自美友及网络,感恩遇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