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我们研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然后上升到所有文言文的教学,教授的点播让我茅塞顿开,他的观点是“不能将古文看做标本来看,要将古文最大程度的复原,将其放在它的时代,它的作者,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写作目的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古文时一定要充分占有文献,尽可能地拓宽视野,这样自己的观点就不会被蒙蔽,战略才会高。<br><br> 对于《论语》教学的新思路:<br>1.大背景——儒家仁思想,学礼,如何学习.所以它才会有很多章是论说如何学习的<br>2.出现人物,例如曾子,颜回,子夏等,将论语中其他该人物的章节拎出来,塑造完整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会促进文本的解读和记忆。<br> 在我们去尽可能多而准确地占有资料时,原则应该有以下两点:<br>1.对文章及其背后材料的了解要远远高于教材和教参。<br> 2.占有的资料文献要准确有高度。筛选学者及出版社。<br><br>推荐书目及获得资料的途径:<br>《汉语大字典》《国学基本典籍丛书》《大家小书丛书》 读秀网 孔夫子旧书网<br> 由点及面,我们在教学文本时,可能要给学生更多他未知的东西,将单篇的片段式的文本放回到很大的文本环境中,例如《论语》十二章放到《论语》中,放到儒家理论中,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可能由这篇文章为学生打开一扇大门,通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