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18px;">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首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雄壮的旋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凝结了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p> <p>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两水洞,打响出国作战第一战,不到两个小时歼灭***军1个营和1个炮兵中队。</p><p>听到前方遭遇中国军队,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团长帕尔莫不以为然:“中国人吗?他们也会打仗?”</p><p>帕尔莫没有想到,6天之后,同样的厄运就落在了骑一师头上。骑一师,第一批入侵朝鲜的美军主力,美国的“开国元勋师”,成为机械化部队后仍然保留着“骑一师”的名头。云山之战,骑一师损兵1800多人,帕尔莫的第八团第三营被志愿军全歼。</p> <p>从两水洞到云山城,11天的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歼敌1.5万。</p> <p><br></p><p>如果说第一次战役只是双方的一次热身,那么从1950年11月7日-1950年12月24日的第二次战役则是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劣势的中国军队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的一次硬碰硬的战役。</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1月25日黄昏,志愿军的西线反攻在漫天飞雪中开始。那是战争史上少有的一次内外双重迂回作战。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面对的是年长他两轮的美军“进攻专家”沃克。两支战功卓著的部队——第38军和第40军承担穿插突击重任。前者,是在平津战役中参与39小时攻克天津城的“攻坚劲旅”;后者,是跟随韩先楚从东北征战到海南岛的“旋风部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战将与战将的较量,也是王牌对王牌的比拼。仅仅一天一夜,“联合国军”东西两“钳”之间就被志愿军撕开了一道口子。沃克没有料到,飞机坦克编织的立体火力网都无法阻挡中国军队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当他意识到已经陷入重重包围之时,赶紧命令突围撤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38军113师创造战史上的奇迹:<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用双腿跑过了敌人的汽车轮子——14小时,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袭72.5公里,先敌5分钟挡住了退路。</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是这5分钟,赢得了胜利的先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空前激烈的争夺战在山谷间展开。成群成群溃退下来的“联合国军”蜂拥而来,争取最后一线活路。雨一样的炮弹和航空炸弹密集爆炸,阵地上的岩石化成了粉末,志愿军始终坚守在阵地上……撤退和接应的两支“联合国军”,相隔不到1公里,最终也只能相望而未能汇合到一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狭路相逢,勇者无敌。如果说,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没有料到志愿军如此勇猛无畏,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则没有料到志愿军如此坚韧不拔。</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天寒地冻,50年不遇的严冬伴着暴风雪横扫朝鲜北部盖马高原的长津湖,夜间最低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战斗打响的时候,宋时伦率领的志愿军9兵团,已经在茫茫雪野中设伏6天6夜。这支从华东急赴朝鲜战场的部队中,不少人还穿着单衣,而他们的对手则是美军中装备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第七师和陆战一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长津湖之战,美第七师31团被全歼,上校团长麦克莱恩受伤被俘后身亡。这是一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精锐,“北极熊旗”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然陆战一师最后在美国舰队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下,侥幸从长津湖地区撤退,这支号称美军“王牌之中的王牌”却付出了总减员11731人的惨重代价。战后多年,美陆战一师作战处处长鲍泽仍对仓惶逃离长津湖的那一幕心有余悸,“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死鹰岭,穿着鸭绒防寒装的美军见到了令他们震惊的一幕:<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29个已经冻成“冰雕”的年轻志愿军保持着战斗姿势,年轻的士兵与手中的武器冻在了一起,129杆枪都朝着同一个方向……</b></p><p><br></p> <p>大雪纷飞。长津湖之战结束,战友们从冻死在阵地上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p><p>当这张冻得几乎不能被展平的纸条送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泣不成声,哽咽着说:“一线部队的艰苦,甚至超过了长征时期,他们为谁牺牲?他们为谁流血?他们还都是年轻可爱的娃娃呀!”</p><p><br></p> <p>11月25日,杨根思部奉命开往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 11月28日,杨根思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p><p>11月29日,他们打退了敌人8次连续猛烈的进攻。 当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发现有40多个敌人爬上了阵地。 已经负伤的杨根思来不及多想,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 杨根思壮烈牺牲,时年28岁。</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哪怕是死,也要高傲地耸立在阵地上;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朝着冲锋的方向。</b></p> <p><br></p><p>松骨峰之战不仅是二次战役中一次最惨烈的战斗,在抗美援朝所有的战役中也堪称惨烈。</p><p>1950年11月30日,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为追击南逃的美军,一路穿插赶到了松骨峰一带。一营三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阻击敌人。</p><p>南逃之敌想在这里撕开一个口子,疯狂地将炮弹、汽油燃烧弹倾泻到阵地上,把阵地炸成一片火海。敌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阵地发起进攻,三连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阻敌三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阵地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惨烈,全连100多名勇士,最后只剩下7人。三连以敌我损失6:1的战绩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p><p>战报传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总司令在给38军的嘉奖令上写下了:38岁万岁!志愿军万岁!</p><p>正是在松骨峰战斗之后,作家魏巍来到现场,含泪写出了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泪流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就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激励了一代中国人!</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第二次战役,志愿军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一举扭转战局。“联合国军”一气败退300公里。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惊叹:“败绩,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span></p> <p>志愿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五次战役,将战线推至三八线附近。然而和平的曙光不会轻易的出现在谈判桌上。</p> <p><br></p><p>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p><p>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然而令在诺曼底登陆时率攻上犹他滩头,一天获得3枚“十字英勇勋章”的范弗里持意想不到的是,43天之后。上甘岭阵地依然牢牢地掌握在志愿军手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这是一场巅峰对决:筋骨与钢铁的较。量,血性与实力的比拼。</span></p><p>1953年6月16日,得胜回国的十五岁军长秦基伟走进中南海。一见面,毛泽东就夸赞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他笑着说:“它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p> <p>在战斗中,涌现了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锋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有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通信英雄牛保才。有手持爆破筒冲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朱有光、王万成……</p><p><br></p> <p>在391高地反击战斗中,第87团三营九连三班战土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12日10时许,身边落下敌人盲日射出的燃烧弹,烈火在他身上燃烧达半小时之久,这位“伟大的战士”严守潜伏纪律,为保证大家安全和战斗胜利,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壮烈牺牲。年仅26岁。</p> <p>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坑道战比阵地战更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15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p><p>据一位在坑道里呆了20天的15军45师摄影员回忆:“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没水喝,尿也很少啊……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甘岭战役最激烈的日子里,24岁的军旅作家陆柱国,在前线阵地的炮弹箱上记录志愿军将士的壮举。天上战机轰呜,耳边炮火咆哮,眼前是一个个勇敢无畏的可爱形象,战士与祖国,祖国与战士,一遍遍重叠闪回……9个不眠之夜之后,陆柱国捧出了一叠浸着泪水、带着浓烈硝烟味儿的稿纸。这,便是后来被林杉、沙蒙搬上银幕的名著《上甘岭》。</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甘岭历时43天艰苦鏖战,取得了胜利。止此一役,战线稳固在了三八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钢少气多。这,就是血战上甘岭的志愿军将士的气概,就是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的气概,就是已经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气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甘岭战役的沙盘,后来进入了西点军校的课堂。据说,活了整整100岁的范弗里特,直到晚年还在不停地反思:这一仗美军究竟输在哪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显然,精于计算的范弗里特计算清楚了上甘岭的兵力火力,却没能计算出志愿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适应战争的能力,更没有计算出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军队在连续20多年征程中,锻造出来的必胜信念。</p><p><br></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浴血朝鲜战场,4位军级干部牺牲在前线,他们是:38岁的第67军军长李湘,33岁的第39军副军长吴国璋,44岁的第50军副军长蔡正国,37岁的第23军参谋长饶惠谭,还有一位与其他197653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优秀中华儿女一起,血染战旗的年仅28岁的烈士,他的名字叫毛岸英!</span></p><p><br></p><p>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率17人的中国文学艺术家代表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朝鲜300多个日日夜夜,采访上至彭总司令,下至普通战士,被一个个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回国后于1961年写成中篇小说《团圆》。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已成为志愿军英雄群体的化身。</p><p><b>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长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他们以大无畏的气概,用鲜血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b></p><p><b>英雄已走进千家万户,活在人民心中!</b></p> <p><br></p><p>1953年盛夏时节,39岁的志愿军第20军</p><p>团司令员杨勇指挥抗美援朝最后一役:金城之战。杨勇的对手,是新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官——年长他12岁、曾任西点军校校长的泰勒。金城之战,志愿军半个月歼敌5.3万余人,彻底将对手逼到了谈判桌上。金城战役结束之日,便是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之日。</p> <p>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群与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倾尽全力,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牺牲了197653优秀儿女,赢得了战争的胜利。</p> <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克拉克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他哀叹:我们的失败,在于我们没有打败对方,甚至让对方更强大。后来他又说,“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span></p> <p><b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彭德怀在胜利时说过一段不朽名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b></p> <p><i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抗美援朝战场,如同一座淬火成钢的熔炉,锻造了铁一样的意志、铁一样的精神、铁一样的部队。</i></p> <p><b>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b></p><p>在这个崭新的国度,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在这支英雄的军队,统帅与士兵生死与共。</p><p>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一个国家的安宁,打出了一支军队的自信。</p> <p><b style="color: rgb(31, 31, 31);">这是“换了人间”的青春之战,这是用胜利奠基和平的立国之战。正义的旗帜在北纬38度线升起——中国,由此真正赢得了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愿景。</b></p> <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岁月如梭。70年前的青春华彩,如今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用生命和热血汇成的抗美援朝精神,早已化作了一个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不竭动力。</span></p> <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电子版,军事网、人民网。编辑于2020年10月27日,以此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缅怀那些为悍卫祖国尊严与和平而战的志愿军英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