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山游记

乐山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眉县马家山虽无神仙,但以厚重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红色的革命故事被世人所知,令人向往。周末,西交大才女张教授群中邀呼——爬登马家山。响应者:特教院杨教授、陕国投王律师、省政府白调研。庚子重阳,我们经历了一次寻根历史人文之旅,追求自然和谐之旅,接受爱国教育之旅。<br></h3> <h3> 我们辰时从西安驱车出发,巳时到达绛帐。绛帐因东汉名儒马融在此“绛帐讲学”而得名。王律师第一次到绛帐,有感而发:<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常闻絳纱帐,不识马季长。</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典故多少事,此处有文章。</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图来自网络</h3></font></h3> <h3>  穿绛帐过渭河就是武功老县城遗址——古城滩。汤峪河奔腾到此,徒然变缓,清澈见底,浮光耀金,生机盎然。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至汉永平八年(63年)此处作为武功县治长达400多年,古城滩上的古城村传承发扬着恢宏繁荣的秦风汉韵。南梁名将马仙琕、陈朝学士马要理就是古城马氏族人骄傲。<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图来自网络</h3></font></h3>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烈士马进祥颇有先祖遗风,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1师543团三排副排长(眉县志记载:<span style="font-size:18px;">60军18师543团三排副排长</span>)。1953年6月夏,在金城反击战中光荣牺牲,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白山黑土上,将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共和国。</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图来自网络</h3></font></h3> <h3>  村外有马进祥烈士纪念亭,六柱双层,边角飞扬,犹如大鹏展翅。北侧两柱刻有楹联:<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子弟血洒金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族英雄名垂青史。</h3><h3>亭内立有烈士遗像,遗像背刻烈士事迹。适逢今天为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我们在纪念亭前默哀致敬,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h3> <h3>  绕过槐芽镇,翻上法仪原,就到了马家山。据《眉县志军事》载:马家山法仪原南北延伸,两侧较陡,顶开阔,便于构筑工事,以发挥火力控制东西方向。据此处可以南托秦岭,北瞰渭水,东制汤浴,西控营头,是历代军家必争之地。1949年6月,在解放眉县的战役中毛 主 席的好战士、优秀共 产 党 员——栗政通同志光荣牺牲于此。&nbsp;</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图来自网络</h3></font></h3> <h3>  路过新联村,我们专程拜访了那次战斗的目击者老常。老常讲到:那是1949年农历5月16日,战斗打了整整一晎晌,解放军撤退时,都来不及吃饭,死人多得很。悲壮的惨烈惊天地泣鬼神,第二天,一场白雨把尸首全冲沟里埋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图来自网络</h3></font></h3> <h3>  老常特意提到了解放军营长的故事,解放军先于国民党爬上法议原,战斗很激烈,一个营长牺牲了,先是埋在二区崃边皂角树下。第二年春,将尸首搬走了,入殓就在千年大槐树下。</h3> <h3>  因有马家庄,才叫马家山,现马家仅剩三四户,但这不能抹去马家历史上的辉煌。乾隆二十九年,皇帝下旨旌表马氏贞寿,并立有“旌表贞寿碑”。残留的碑文依稀记载着马家的荣耀。碑文撰写者为眉县知县褚端北,出资者为乡邑痒生师道成。褚端北,江苏常州人,乾隆十六年与刘墉同榜进士,眉县志称其“礼士爱民,用刑惟慎,有恺悌遗风”。</h3> <h3>  我们徒步向上,风景无限,游乐无穷。日出霏开,云归岩暝。野芳幽香,佳木秀明。更为称奇的是山中竟然有一片芦苇,杨教授望着张教授娇美的身影,触景生情随口而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蒹葭苍苍,白露为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位佳人,在山中央。</h3><h3>张潇雅,人如其名,才貌一体,热衷于事业,专情于才华,其夫君亦为交大教授,可谓是男才女貌,天作之合。</h3> <h3>  张教授眼里不仅有山川自然之景,心中更有历史人文之美 ,她一边轻抚金黄的野麦,一边朗诵着《诗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文后稷,克配彼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我烝民,莫菲尔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贻我来牟,帝命率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h3><h3>众人不解其意,张教授折断一颗麦穗举在面前解释道:这就是来牟,是上天赐给先民的食物。后稷教民稼穑,就是从种麦子开始。</h3> <h3>  常言道:风光在险峰。我们登顶马家山,只觉得“荡胸生层云”,不由人“决眦入归鸟”,远眼望“会当凌绝顶”,更自豪“一览众山小”。众人激动不已,欲赋诗抒情,舌结口张,终难成韵,遂大吼数声,以泄胸意。空谷回声荡漾,喋喋而休。正所谓:“中年识得愁滋味,羡慕山水自然归。”</h3><h3> 半日劳顿,席地而坐,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白调研感叹出题:天做房屋,地做床,谁家豪厦?</h3><h3> 王律师应声而答:山为笔架,川为砚,我的文房。</h3><h3> 白调研又出一题:啼猿伐木深山中,叫兽岂能对锯? </h3><h3> 杨教授愤而答道:老羊觅食淤泥里,白畜如何出蹄?</h3><h3> 上句隐含不敬,下句正好反击,而且把两人职业镶嵌在内,也算一个趣联。</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图来自网络</h3></font></h3> <h3>  王律师面向杨教授也出一题:老先生脚踩两层黄土,上周拜佛何往?</h3><h3> 两层土就是一个圭字,大家上周刚爬过户县圭峰山,谜面含而不露,谜底点而不破。杨教授沉思半天,无法对出。</h3><h3> 张教授见状解围答道:小女子心系一亩薄田,今日念经而来。 心田为思,上山刚朗诵过《诗经思文》,谜面谜底正好对上。</h3><h3> 白调研腆着大肚子灵感忽现:大和尚背负半月干粮,今日爬山而来。半月为胖,白调研还真是因为太胖,爬山减肥而来。</h3><h3> 谈笑间,不知不觉已近未时,饥肠辘辘,话题转入实际之需。杨教授建议,既然贻我来牟,就是吃旗花面。</h3> <h3>  武功镇际春旗花面最为正宗,众人一致同意穿过杨陵前往武功镇。在周原的大道上,张教授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讲座:杨陵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原点,古称有斄国,是后稷封地。</h3><h3> </h3> <h3>  渭河平原是典型的阶级式,在一二道台阶处形成"厂"形地形。厂就是土崖意思。土崖上面为末,下为来,末是小麦,来是大麦,反文应该是支,表示人。斄字就是一幅周人在周原上下种麦子的生产宣传画。有宣传画,也有风景图,周字就是一幅田里庄稼茂盛的风景图。金文中周字就是田中加上四点,表示田中长出庄稼,古人把生长庄稼的地方称周原,生活的部落称为周人,建立的王朝称为周朝。</h3> <h3>  走着、说着、听着,已经过漆水河。张教授继续讲解,《诗经生民》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后稷不仅是传说中的农耕文明之祖,也是现实中姓氏来源之祖。黄帝成长于姬水,也就是这条漆水河,因而姓姬。嫡传姓姬,庶出得氏。后稷的母亲姜嫄是帝喾的原配,后稷姓姬名弃。周武王姬发分封诸侯,属于姬姓的有55国。其中较大有晋、韩、管、蔡、卫、康、毛、郑等。诸侯贵族便以国为姓,今姓氏十之六七出于姬姓。</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图来自网络</h3></font></h3> <p class="ql-block">  张教授生动的历史讲座是精神食粮,黄家旗花面是我们的物质食粮,二者完美接力。六碗旗花面下肚后,我们结束了这次有意义寻根历史人文之旅,享受自然和谐之旅,接受革命传统洗礼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