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center"><h5>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h5><h5>王金生大师</h5></div> 2016年的春天,笔者随朋友一起去拜访王金生,老木匠的家在黄山市徽州区路口村,在那座普通民居里,我们见到了王金生。<br> 大师走上前来与我们一一握手,我赶忙伸手与这双布满老茧指甲黑灰的手握在一起,突然间感觉到这双手浑厚有力,这不是一双普通的手,这可是一双创造艺术的手,这是一双把美送到人间的手。<br> 就是这双手,从十六岁开始就跟随徽州木雕大师汪叙伦学艺。师傅汪叙伦兄弟五个,老大、老二木匠,老三雕匠,老四竹匠,王金生置身在这个匠人世界里,他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从此与锯、斧、凿、锤身影不离,与木雕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整整74个春秋,创制了无数件木雕作品。<br> 就是这双手,曾参与1956年第一届农展会的设计与布展工作。1958年又参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木雕创作。<br>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因出口创汇的需要,几近失传的歙砚工艺急于恢复,省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歙县。歙县方面了解王金生既会木雕,还会砖雕,特意把原本在省城工作的王金生挖回歙县。就这样,1963年底王金生等三位歙县人被派遣从合肥回到歙县。王金山不负众望,他与其他几位员工一起每天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研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成功研究出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工艺,恢复了旷日多年的歙砚创制工作,把徽州“文房四宝”中消失多年的歙砚生产从死亡线上挽救过来。 <h5 align="center">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br></h5><h5 align="center">王金生大师<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h5> <h5> 王金生拿出一块金丝楠木旧料对记者说:徽州木雕非常讲究用料</h5> 2000年,应黄山书画院之约,制作《黄山大观》大型木雕四块,分别为黄山全景、西递、许国石坊和牌坊群,以及包含徽文化、徽商、徽剧、徽医题材的屏风四件,作品受到了充分肯定。<br> 2001年无锡市建造灵山大佛,其中建造了一座佛博馆,佛博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长42米,高0.7米《五百罗汉图》,由清乾隆宫廷画家王方岳奉旨绘制,庚申之乱时遭英法联军梦毁。现按大街小巷始拓本,由赵朴初题写唐文、季羡林题写梵文、冯其庸题跋,并由王金生雕作完成的巨幅木雕万寿山五佰罗汉图,完整体现了徽州木雕精湛的手工技艺,作为历史永存于佛博馆中,现已是国宝级作品。<br> 2004年以来,王金生创作了多幅经典木雕作品,如:《仙寿图》(长3米、宽0.7米);《百骏图》(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蓬莱仙境》、《邗江胜览》(清朝画家袁耀)等等一系列作品。<br> 2007年,王金生利用3年时间完成的一幅长9米、高1.7米的巨幅木雕《清明上河图》全副。<br> 红学专家冯其庸老先生亲自为王金生题词:“千秋名作上河圖、鬼斧神工刻寶株,想見東京繁勝日,王刀張筆共馳騁”。高度概括和评价了徽州木雕大师王金生的艺术才华。王金生创制的这些熠熠生辉、闪烁着徽州文化光芒的艺术作品将永存人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极具徽派特色的牌匾作品</h5> <div align="center"><h5>王金生作品之一</h5></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金生作品之一</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