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濮阳县第六小学</p> <p> </p><p> 为了不断提高我校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给教师们一个互相交流、探讨、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舞台。10月27日下午,一年级数学组全体数学老师按要求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p> <p> 我们为呈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起认真集备,研究科学的教学方式和设计新颖、贴近课程内容的趣味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 <p> 关于看图列式计算,鲁晨星老师指出,一定要让孩子去说一说,图中能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刚开始孩子们可能没有办法明确的表示出哪些是信息,也提不出数学问题,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用自己的需要去描述图中的内容,甚至编个小故事,我们再慢慢去引导、规范孩子的语言,慢慢地提炼出数学信息以及数学问题,这对我们今后教学解决问题帮助会很大。 </p><p><br></p><p> 针对2+2=5-1这种不太符合孩子们的常规思路,不太容易理解的问题,鲁晨星老师分享了他的小方法。借用课本上火车头和车厢上的算式结果相同的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加减号两边的数字和加减号一起看作是一个整体,告诉孩子们,这里有一个“隐形的车厢”,刚开始可以可以让孩子们用边框去画出这个“车厢”,只要两个“车厢”的结果相等,就可以划等号。</p> <p> 桑盼松老师发言:通过第三单元几张试卷的做题,发现孩子们对一些计算题掌握很好,到对一些灵活性题,孩子们还是不会,比如:5本漫画书要分给丽丽和小明两个人,可以怎么分?好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有写加减算式的,有画图的,有写分成的,还有的孩子把5分成0和5的。孩子们不会读题和分析题。我们以后要加强读题审题这方面的训练。</p> <p> 耿慧蕊老师分析:一年级孩子上课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容易跑神。我们一年级数学组老师在备好课的同时,也想各种方法能让学生上课注意力更集中些,例如小组PK,认真听讲的孩子及时奖励贴纸,多鼓励多表扬等等。</p> <p> 整理减法算式表时,刘俊花老师指出:探索时不要让学生简单模仿加法算式的排列规律,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切实经历这种过程。</p> <p> 胡青义老师关于认识图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必须让学生观察实物并用手摸这些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特点。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学生会认为是正方体,学生观察实物并比较后就真正理解透彻了;圆和球学生也易混,让学生观看了实物后他才能分清,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只有让学生观察了、对比了、触摸了、拼搭了,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才能体会、理解</p> <p> 何利宁老师分享了通过设置松鼠情景图,引导学生说出5—3=2。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出算式的含义,并找一找5、3、2分别代表哪一部分。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但是在练习的,但是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对减法含义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还不能灵活的应用。例如,在看图列算式过程中,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图意列算式,有些同学是从一部分减去另一部分,。而不是从总数里减去一部分</p> <p> 教学认识物体时,李艳红老师提出了一个好的建议,当学生认识物体后,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个自己喜欢的形体,可以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通过比赛的形式,比比谁的手巧,捏得好的学生就得获得老师颁发的小红花奖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p> <p> 朱晓翡老师分享让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意义,会计算五以内加减法。对于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0”表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具体的感知,理解起来困难不大。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的书写0。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通过密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p> <p>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教研相互促进。一年级的老师们通过集备研课、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交流反思,努力探索和实践着“三段式”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p><p><br></p><p>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交流及反思,将推动老师们不断改进工作,在改变中获得成长和进步。接下来,一年级老师们将继续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以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