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国人对外面的大千世界向往已久,很快便掀起了一股留学潮、“苏东波”(苏联东欧淘金波)、移民风等直奔海外的各种浪潮。然而能够通过上述渠道成行的还是少数精英,所以能让人“曲线出国”的外经贸单位也成了不少人的追逐目标。因为外贸公司不仅可以外派商务人员洽谈业务、考察项目,还可以外派常驻代表,而且海外工程和海外劳务项目可以外派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务人员,且外派常驻人员还可以享用中国出国人员服务中心提供的每年四大件二小件的免税采购指标(当时国内没有的电子产品,如夏普彩电、日立洗衣机、松下微波炉等),所以通过外经贸公司派出,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b></h1><p><br></p><h1><b>即便在大连,被人们戏称为“寡妇楼”的远洋公司海员家属楼,也成为不少女青年的向往目标,因为从楼里传出的先锋组合音响高质量的低音炮回声让听惯了高调京胡样板戏的年轻人耳目一新。历数这些电子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日本制造。加上当时日本汽车凤毛麟角,一车难求,只有三资企业和回国人员(公派)才能免税进口一台半台。几乎所有的日本产品都被视为至宝,二战以后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似乎就从这时开始。</b></h1><p><br></p><h1><b>当时在开放意识强、信息发达的上海,不少家庭借款背债、想方设法让子女去日本读语言学校,因为只有在日本、甚至现在,勤工俭学才能自负盈亏、略有结余。而这个结余可以养活国内一个家庭。因为当时国内月薪仅一、二百元,不到在日本打工一天的收入。</b></h1><h1><b>此外,已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日本二战遗孤因中国政策的松动,开始携家带口、蜂拥般地返回日本。日本成了国人脑海里历史与现实交错、内心深处最为复杂而要面对的国家。然而,认知不会只停留在历史的过去,理智终究要随着现实而升华, 改革开放的号角使我国把引进日资、增加对日贸易确立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b></h1><h1><b>在此回顾自己与日本开展服务贸易的经历,并不是要忘记历史,而是要通过历史和现实来了解当下的日本,“它山之石可以攻玉”。</b></h1><p><br></p> 东京市政厅前 <h1><b>一、90年代中期,刚刚结束在欧洲常驻回国,因以前学过几天日语,公司即让我负责开拓当时国内还算新生事物的外派劳务业务,而这一干就是二十年。</b></h1><h1><b>外派业务流程是:争取外方要人-招聘面试-培训外语如期派出-境外管理-安全接回。看似非常简单,但对外贸公司来说,服务对象却变成了人。由“物”到人,一字之差 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对物可为商品,无非是钱,只有赔赚的不同。对人则不然,人身安全变成第一要务,有时人的生命是拿金钱无法衡量的。 尤其是外派公司要与外派劳务人员签约,不仅要负责劳务人员的报酬,还要承担在外的一切风险。因此对干过这一行的人来说,都会感到要比其他行当难的多。因为要与人打交道,特别是形形色色在国外给资本家打工的公派劳务人员及其他们背后的家属,想想都会让外派公司的老板和担当头痛。但是,当时国内流行的一句口号是“派出一个人,救了一家人;派出一批人,富了一方人”,这对央企而言,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为了确保在外劳务人员的利益,外经贸部的资质审批也十分严格,甚至现在还保留着上交300万保证金的条件。</b></h1><p><br></p> 国会大楼前 <h1><b>二、96年派出劳务人员后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印象深刻。当时正值中日建交后关系上升期,也是日本政府对中国大量低息贷款和民间投资兴旺的时期,两国民间往来在隔绝了几十年后逐渐开始,互相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日本民众对中国人十分友好。虽然当时已经去过不少发达国家,但感受仍如春风扑面、清新明快。同是世界大都市,东京看不到伦敦地铁里的脏乱,巴黎街道上的抢劫,纽约霓虹灯下的流浪汉,到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干净得让人都不忍心随意丢弃一张纸片,更不用说随地吐痰啦。</b></h1><h1><br></h1><h1><b>接待我们的日本客户道叶事务长皮带上挂了一个像清凉油盒大小的烟灰盒,即使在广场上抽烟,也会把烟灰弹进腰上的烟灰盒。</b></h1><h1><br></h1><h1><b>他带我们到东京圈各县劳务人员处,日本会社(企业)称作研修生(一年期)、或技能实习生(三年期),因为日本奉行的是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技能培训服务的方针,才有了引进国外劳务人员的举措。且"劳工”(日文:"徴用工”,即征用工)一词也未必不可,但由于二战劳工过于敏感,故日本社会把海外劳务人员统称研修生和技能实习生,但进入企业后就成为普通工人,</b><b style="color: inherit;">在埼玉、群马县的走访过程中,首先让我惊奇的是,日本人那种毕恭毕敬、无可挑剔的礼节,见面70度地敬礼、说话不住地点头,即使送行时车已开远,回头看去社长和社员仍在鞠躬送行,直到视线的尽头。当见到熟悉的劳务人员(在公司培训日语三个月后派出),问到“来日本生活是否习惯”时,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几个月的见闻。原来会社给他们每个两、三人的房间只提供一台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电器,但研修生在附近的垃圾点捡了居民扔的旧家电,很快就变成了每人一套。八、九十年代正值日本鼓励消费、坏了就扔的泡沫年月,研修生说,捡回的彩电冰箱有的甚至是八成新产品,有的只是插头稍有破损不能通电,随即就被扔进垃圾点,甚至还要在电器上放一、两千日元(1000日元约65元人民币)的废旧电器处理费。有的说,就是没有驾照,否则花两、三万日元买辆旧车开开.....。这与当时国内很多农村家庭连冰箱微波炉都没有的情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b></h1><p class="ql-block"><br></p> 东京天皇皇居前 <h1><b>90年代中日的商品价格差距很大。研修生在日本逛超市,转下来什么也不买。出门时店员见中国人空手出去,常常用塑料袋随手为研修生装一些吃用商品,以吸引顾客再来。这样研修生就成了常客,次数多了超市发现他们(不只是中国、也有越南东南亚的劳务人员)只收赠品,从不购物,甚至还丢失商品,这样的好事就再也没有了。那时日本中小城市的家庭几乎门不闭户,自行车也少有上锁的。常听到个别研修生说出门就随手抓一辆单车,骑到地铁站,然后上地铁,回来时又抓一辆骑回来。在日本街面上看看自行车,的确如此。更有甚者,在一些大城市,有的不法外国人开着卡车去不上锁的日本家庭“搬家”,当着邻居的面大模大样把家里的东西都装上车拉走,人们也没有怀疑是在盗窃。打工也很好找到工作,因此当时盛行劳务人员、留学生等“黑”到日本(签证到期不归)的行为,因为打黑工挣钱比国内容易的多,所以现在才有感动中日的纪录片《含泪活着》的主人翁、上海知青留学生丁尚彪得以出名。</b></h1><p><br></p> 在神奈川县工厂工作的中国研修生<div><br></div> <h1><b>第一次去日本,客户就邀请我们到东京相扑馆观看相扑大赛。在排队入场时,大家忽然举头上望,只见直升飞机在低空盘旋,不一会看到警车护送前来观看比赛的平成天皇夫妇。排场并不很大,但第一次看到天上飞机、地上警车的护卫还是非常惊奇,因为当时国内街上轿车都很少的年代,有几个见过直升飞机在头上盘旋的阵势。即使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出行也少有直升飞机伴行。</b></h1><p><br></p> 相扑大赛的参赛相扑<div><br></div><div><br></div> <h1><b>三、历史上曾经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中国古代渡海过去的3000童男童女的后裔,但始终无法考证,日本学者也不认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日本文化自唐代起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流传至今还在使用的汉字就是充分的证明,连京都的建筑都可以找到我国古都洛阳和长安的影子。儒家文化对日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中国皇家的传统糟粕太监和皇帝的多妻制在日本并未得到传承,连封建的科举制度在日本也没有出现。由此看来,日本也是有选择的根据自己的国情引进和光大中国的思想文化。</b></h1><p><br></p><h1><b>从日本推崇的四大观念---“忍耐、面子、义务、恩情”来看,似乎有点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的相似之处,但次序和重点不同,例如:中国把“孝”字放在首位,“百以孝为先”。日本人却把“恩情”放在了最后,报恩但不尽孝。90年代在日本电视上有个关于忠孝观的节目里,看到过下面两个人物采访。一个是讲一位女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做公务员的父亲每月给她寄10万日元(约6500元)的生活费。但这个女大学生也在夜店里打工陪酒赚钱。记者问她:“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她回答:“百、八十万吧”,记者又问:“你能赚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要你父亲的区区10万元呢?”女大学生的回答令人心寒:“他给我是他的义务,是应该的。而我挣的是我的,我花的也多。”“你怎么花?”记者问 ,答曰:“我在酒吧里开一瓶酒也得几十万啊”。节目第二个出现的是一位刚刚从厨师专门学校毕业回家看望父母的故事,读书三年只与父母通过二次电话,回家后方知父母已过世快一年了。然而看上去他是那样茫然......</b></h1><p><br></p> 东京浅草寺 <h1><b>这就是当下的日本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忠孝"早已麻木不仁。而"荣辱观"却十分强烈。在禽流感期间,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对开办养鸡场的夫妇,因误卖了患禽流感的鸡下的蛋,被媒体曝光后,就双双自杀谢罪。问日本人如何看,他们说:太正常不过了。所以日本的自杀率常年蝉联世界第一。每到秋季,富士山都派有搜山队寻找死尸。</b></h1><h1><br></h1><h1><b>与我们合作的一家日本企业,九月去他们会社走访,社长还亲切接待我们,老人家看上去70岁左右,满面红光、精神矍铄,端庄慈祥,还介绍了他的企业蒸蒸日上的业绩(日本政府只批准盈利企业申请接收研修生或技能生),特别感谢我们派出的机床工人对他们会社的贡献。可是回国没多久,就传来噩耗。经侧面了解,老社长是受了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要在自己企业辉煌的时候了断,用国人的话说,"见好就收"。这与中国“好死不如赖活”的思维恰好背道而驰。</b></h1><h1><br></h1><p><br></p> 东京迪士尼乐园 <p><br></p><h1><b>四、日本人看似十分教条、中规中矩,实则颇有涵养,素质较高。日本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全民普及高中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占比超过人口的50%。</b></h1><p><br></p><h1><b>2001年夏季曾在兵库县淡路岛海滨游泳,几公里的海滩上也是人潮涌动,一天下来,人流退去,沙滩上没有一点垃圾,甚至比清晨更加干净。这与国内沙滩上清洁工提着垃圾袋在人群中穿梭捡拾垃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h1><h1><b>2005年顺路参观名古屋世博会,到处规规矩矩,在日本馆参观的日本中小学生,连排队几乎都是直线直角,除了喇叭,听不到任何喧闹的声音。有了这种体验,乘坐日本地铁、巴士,鸦雀无声就不会感到任何惊讶啦。而2010年也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那场面可以用轰轰烈烈形容,到处人声鼎沸,真是各具特色,不可同日而语。</b></h1><h1><b>日本的垃圾分类8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国人现在已不足为奇。但让你惊叹的是,一场电影或大型广场晚会下来,日本人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去扔不同的垃圾,扔完一种,再排一次,连瓶子和瓶盖也要分开排队去扔,然而,不会听的任何怨言。</b></h1><p><br></p><h1><b>2007年专程去日本爱媛县参加客户、也是副社长的婚礼,基本感觉不到国内那种狂欢热烈的场面。中规中矩在婚礼上也得到完美的体现。主持人是新郎新娘的发小和朋友,伴随着银幕上新郎新娘的成长照片,述说着一对新人的成长史和有趣的故事,不乏轻松幽默的场面。宴会厅上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坐着,只有新郎新娘前来敬酒,没有此起彼伏的喧闹,没有对酒当歌的情景,与身着笔挺礼服的男女宾客的仪表相对应,似乎让人感到是参加了一场绅士举止的研讨会。</b></h1><p><br></p> 富士山下 <h1><b>然而,日本社会也不是游客初次旅游所见那样大都赞不绝口,去的多了,呆的长了,就会发现不少弊端。首先,日本社会是相对排外的,外国人真正融入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对本国人的服务始终放在第一位。有句顺口溜,“一流产品销国内,二流产品出欧美,三流产品卖中国”,也反映出他们对本国人的重视。看看日本的超市,大米也好、牛奶也罢,都是日本本土产品最贵。这与中国恰恰相反:“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圆”。还有不少社会现象与国内也差不多,譬如,医院也不乏"送红包"的,醉汉随地便溺的,初中生就为虚荣卖春的,黑社会“山口组”甚至是公开的。而且,规矩太多让许多“半路出家”到日本的人,会感到有些压抑。</b></h1><h1><b>总之,每个社会都有她的长处短处,优势劣势,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能在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的前提下,学其精华,去其糟粕,互通有无,在经贸往来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民间友谊,在共同和平发展的大路上永远地走下去。</b></h1><p><br></p> <p>体验日本传统茶道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