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论语》孝对长辈,悌对兄弟

代中文

<p>08 孝对长辈,悌对兄弟</p><p>鲍鹏山</p><p>著名文化学者</p><p>你好,我是鲍鹏山,我们一起接着读论语。</p><p>我们前面用好几讲,讲了《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那可是《论语》的开篇之作。那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乃是人生的总纲:第一句,说我们必须认知世界,第二句,说我们必须认识他人,第三句,则是告诉我们要好好地安顿自己。《论语》开篇第一篇第一章,那意义是太大了!</p><p>好,现在,我们就来接着讲第一篇第二章:</p><p>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p>我们先看看这个有子,有子是孔子的学生。《论语》里面说话的,不光孔子一个人哦,好多他的弟子,说的话很有水平,也被记录在《论语》里面。你看,有一个好老师很重要啊,你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名垂不朽呢。这个有子,他姓有,名若,字子有,这个“有若”怎么写?有个成语,叫“若有若无”,就是这里面的“有”字和“若”字。</p><p>有若和老师一样,也是鲁国人。有若后来自己也带了很多弟子,弟子也尊称有若为“子”,所以,你看这个地方就称他为“有子”。&nbsp;</p><p>有子在孔子的门下,那是有独特地位的。</p><p>第一,你看,《论语》里面的第一篇第一章是孔子讲的话,第一篇第二章,接着孔子的就是有子。这你就可以看到他的地位不一样了。而且,第一篇里,总共只有16章,有子一个人就占了三章,其他弟子都没他多。这是第一点。</p><p>第二点,《论语》里面,有严格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孔子之外,弟子们都称字。比如,颜回,姓颜(以氏为姓)名回字子渊,《论语》里面提到他,都是颜渊。</p><p>为什么?因为,平辈之间或一般关系,为表示尊敬,都要称字,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但有意思的是,《论语》中有四个人,待遇和别人不一样,特别的高,那就是有若、曾参、闵子骞和冉求,这四个人,在《论语》里面,曾参一直称曾子,而有若、闵子骞和冉求是有时候称字,有时候称子,称有子、闵子和冉子。这是因为,他们的学生,最后也参与了《论语》的最后编订。你想想,学生编《论语》,碰到自己老师的部分,那不就得称“子”吗?</p><p>显示有子的地位在孔门弟子里比较高的,还有一件事,什么事儿呢?就是《孟子》在《滕文公上》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是孔子死了以后,弟子们都很想念孔子,同时,又觉得孔子死了以后,他们这个学派,这个团体,万一散了怎么办呢?要找一个人来代表孔子来凝聚大家啊。</p><p>可是代表孔子啊,谁够格呢?子夏、子张、子游这三个人就推荐有子。为什么是有子呢?《孟子》上面说的比较含混,孟子说,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也就是说这三个人啊,因为他们觉得有若像孔子,就把有若扶到孔子的位置上,然后就像以前对孔子一样来对待有若。</p><p>可是这个有若似孔子,到底是什么个似法呢?是他长相像孔子,貌似孔子,还是他说话高明,言似孔子,还是说他道德境界高,道似孔子呢?《孟子》没说。</p><p>这问题,不仅我糊涂,司马迁也糊涂。你要说有子说话高明,道德高超,高到像孔子那样,那显然不可能。</p><p>所以,后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就比较含蓄地对《孟子》的这段记载悄悄地做了一个小小的修改,怎么改的呢?就是在“似孔子”的前面,加了一个“状”字。</p><p>有子“ 状似孔子”。诶,司马迁的意思是说,有若只是长得像孔子。</p><p>但是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只是长得像老师孔子,怎么能像孔子那样受爱戴呢?果然,当时就有一个人不同意,那就是曾子。但是我们知道,曾老师年龄小,属于小师弟,说话不大能算话,最后,还是由着子夏、子张、子游他们,把有子扶到老师的位子上,大家装模作样的围在他身边,弄出一个当初孔子鼓琴,弟子读书的氛围。但是,有若毕竟不是孔子,他也并不能够像孔子那样很好地回答问题,最终,有若最后还是灰溜溜的从老师的宝座上下来了。咱们不再做师生了,咱们还是做同学吧。</p><p>不过,我倒觉得这里面也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有若如果仅仅是司马迁猜测得那样“状似孔子”,长得像孔子,子张、子夏、子游这些人就把有若奉上孔子的宝座,那这三个人也太荒唐了一点。实际上我们说有若,虽然可能达不到孔子的境界,但是很多时候他说的话,还真是很有水平的。</p><p>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则。</p><p>好,我们再读一遍:</p><p>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p>这段话说的还真是很不错啊,我们来看看他为什么说得好。</p><p>这段话说了三个很重要的伦理学的概念:孝、悌、仁。说了它们三者的关系。</p><p>孝,是子女对待父母。</p><p>悌,是兄弟之间互相对待。</p><p>仁,仁爱的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对待。</p><p>其实这三个词,内涵都是一个字,这一个字就是:爱。</p><p>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爱人。”</p><p>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p><p>孝就是是爱父母,悌就是是爱兄弟,仁是爱所有的人。</p><p>你看,区别只是爱的对象不一样。</p><p>那么这三者的关系怎么样呢?</p><p>有子说:孝悌是仁之本。</p><p>但也有人说,这个仁爱的仁,其实意思就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人”。仁之本就是做人之本。</p><p>这样的理解也很好。</p><p>人要学会爱所有的人,必须先从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先爱父母兄弟这些身边的人,再把这样的爱推广出去,这就是爱天下的人。所以说,孝悌是人之本。</p><p>或者我们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他能够爱陌生人吗?亲近的人都不爱,他能够爱疏远的人吗?</p><p>所以,孝悌,是仁爱之本,也是做人之本。</p><p>我讲个故事吧。</p><p>春秋的时候,比孔子还早的时候,齐国出了一个伟大的国君叫齐桓公,一个伟大的国相叫管仲。同时,齐桓公的身边除了管仲之外,还有三个人,那就是易牙、开方和竖刁。</p><p>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子,开方本来是卫国的公子,跑到齐国侍奉齐桓公,竖刁就更出格了,自己把自己给阉割了,去给齐桓公做后宫的总管,也就是后来的太监。</p><p>有一天,齐桓公发了句感叹:天下的美味都吃过了,就是没吃过人肉。</p><p>这个我估计啊齐桓公就是开了个玩笑,当然,国君根本就不该开这个玩笑,我们就算是齐桓公混账了一回吧。</p><p>但这个易牙更混账。他听了,竟然回家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然后给齐桓公煮了一锅人肉汤。齐桓公很感动,他觉得这个易牙,竟然杀掉自己的儿子给我吃,这是一个多么忠心耿耿的好人啊。</p><p>开方呢,离开卫国跑到齐国侍奉齐桓公,十五年没有回国看望过自己的父母,他父母去世他也不回国奔丧。齐桓公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呢?他说,我舍不得离开您啊。</p><p>齐桓公又很感动,觉得他是个有情有义的好人。</p><p>竖刁,我们前面说了,他自己把自己阉割了,去侍奉齐桓公,齐桓公觉得,一个人对自己这么下狠手,就是为了能够进宫侍奉他,这一定是个肝脑涂地的忠臣啊。</p><p>可是,管仲不这么看,管仲心里有数。</p><p>管仲要死了。齐桓公来问管仲,您死了,谁来接班呢?</p><p>这个齐桓公,心里面实际上就是想在开方、易牙和竖刁这三个人里找一个。</p><p>但管仲不同意。</p><p>管仲的理由是什么呢?</p><p>管仲的理由就是:连自己儿子都下得去手杀了,还有谁他不能杀?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还会爱别人么?连自己都敢下刀子阉割的,还有谁他不敢动刀子的?</p><p>这段话,如果换成有子来说,那就是:不孝不悌的人,还能心存仁爱么?还是好人么?</p><p>因此,有子说,孝悌是仁之本,孝悌是做人之本,那就是这个意思啊!</p><p>你看,这个有子,还是有料的啊!</p><p>好,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和你的爸爸妈妈,我们这节课讲了,先爱父母兄弟这些身边的人,再把这样的爱推广出去,就是爱天下的人。那么,你爱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吗?想一想,怎么把这种爱推广出去呢?你们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吧。下一节课,我们还是接着讲孝顺。</p>

孔子

有子

齐桓公

论语

孝悌

管仲

就是

弟子

我们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