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家校共育新生态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让教育更有力—赤峰市赴甘肃民勤考察学习家庭教育工作纪实

快乐芭蕾

<p>  家庭将成为孩子全人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有一位教育名家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p> <p>  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基本相当,甚至犹有过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报告,通过调查4000所学校、60万名儿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别,导致黑人学生文化教育水平低,而且年级越高与白人学生差距越大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家庭,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影响着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p> <p> (转载图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u>离我们最近的,发现</u></i></b></p> <p>  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学生们迎来了有生以来最长的“寒假”,这迫使家庭教育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学生成长更多地变成监护人和学生自己的事情。正如“非典”催生了空中课堂,特别是中小学网络基础建设如雨后春笋;而“新冠疫情”又迫使监护人、家庭环境在几个月或更久的时间,成为学生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未来已来,“家庭教育”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至关重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u>在我们周围的,感受</u></i></b></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大多数家长的共性认知</span></p> <p>  一是既然我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二是我只负责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做好,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它的嘛有学校和老师呢,咱们当家长的就做好家长的“本分”就得了。显而易见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们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因此,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相对失败,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贻误了孩子的发展前程。</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存在结构性偏差</span></p> <p>  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有这样的一些特殊群体,如: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跟随祖父母生活的孩子、在父母经常吵架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有自闭倾向的孩子、心理出现偏差或问题倾向的孩子等。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家庭教育责任的缺位或缺失导致孩子的心理或自身行为出现异常,有的家长不仅缺少这方面的认知还不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或教师沟通,存在沟通交流上的障碍,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学习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和互补,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教育机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u>国家利好政策的落地,方向</u></i></b></p> <p>  “家庭关系好,孩子错不了”,这是很多老百姓对于家庭教育的朴素认知。</p><p>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义作出重要论述。新时期,新时代,从国家高层到普通百姓,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愈发趋同,教育部2015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p> <p> (转载图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u>思考 行动&nbsp;</u></i></b></p> <p>  虽然在疫情防控期间以家庭教育为主导的责任体系是无奈之下的应对举措,但已经留下了未来教育的基因。面对当下的教育,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定位。尤其是如何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互补,如何让家庭教育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家庭教育发挥育人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成为育人的“一体两面”,是“家校共育”做好协同育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培训、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协同育人”专业支持体系,刻不容缓。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2020年10月19日——23日,在赤峰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军的带领下,市妇联、市教育局、红山区教育局和松山区教育局相关科(股)室一行7人奔赴甘肃民勤考察学习了家庭教育的相关工作。</p> <p>民勤实验中学校长介绍学校办学理念、思想和学校的基本情况</p> <p>  学校构建了以兴趣培养、社团活动等拓展性课程为内容的26门校本选修课程,建立了68个学生社团,形成了具有民勤特色的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课程文化。</p> <p>民勤实验中学是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学校,学校建立了“校长陪餐制”。</p> <p> 每周一诗(餐厅)</p> <p>学生宿舍精细化管理:规范、整洁、温馨(进入学生宿舍闻不到其它的不好的味道,寝室文化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看细节)</p> <p>全天热水供应,学生可以每天洗脚、每周洗澡</p> <p>眼前一亮-竟然在民勤看到了校园电台哈,通过参观校园电台和查阅相关资料、工作开展图片组介绍,极大的锻炼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p> <p> 与学校领导交流</p> <p>  民勤县实验幼儿园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全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以家长学校为阵地,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培养“双合格”人才为目标,大胆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在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良好育人环境;教师、幼儿和家长之间形成了尊重、信任的和谐氛围,体现了渗透融合式的家长学校工作特色,全园家庭教育活动参与率达到90%以上。</p> <p> 民勤一中</p> <p>  民勤一中是多所全国知名高校优秀生源地,“中国好教育”西北联盟和“丝绸之路”中小学研学联盟成员。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在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教育科研、高考奥赛、综合实践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绩。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有45人被清华、北大录取,6000多人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高考综合录取率保持在95%左右,居省市前列。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省级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武威市特色文化示范学校”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60余项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被誉为“陇原名校”,成为“民勤一张闪亮的名片”。</p> <p>  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块会说话的宣传牌。在民勤县南关小学,我们深深感受到这里追求和彰显的校园文化体系包括了静态文化、动态文化、教师追求和学生影响等多个层面,它涵盖着以校风校训为载体的浓郁积极的校园静态文化,涵盖着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生机勃勃的校园动态文化,同时包含着以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运行制度等为载体的教师层面的校园管理文化,和让学生能时时处处浸染其中,直接以学生为对象的校园育人文化。</p> <p>  教育的成功源自教育细节的成功</p> <p> 学生公寓窗明几净</p> <p>  走进南关小学,大到学校环境、教学楼的设计,小到班级文化,细到一面墙、一个角的设计都尽力解读出学校文化的渗透程度,从而全面理解学校文化途径,感受文化力量。如果你仔细观察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行动模式,就会感受到学校文化已经深深印在每个成员的心中,并自觉的表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言行中,因此你可以从而感受学校文化视野中的行动质量,真正领悟其学校的文化内涵。</p> <p>  每一间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的前后门窗上都张贴着与教育息息相关的“词”</p> <p> 学校教导处主任如何抓教学管理,看其名片</p> <p> 特别欣赏这两个字!</p> <p>  南关小学朴实厚重的校园文化体现出学校教师的爱岗敬业,使得这所学校充满生机。与学校领导的交流和学习让我们肃然起敬:“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p> <p>  “做学生有课程,如何做家长却没人教,只能凭摸索、凭模仿、凭感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但让我们欣喜的是,很多基层学校普遍反馈:现在的家长整体素质越来越好,家长群体趋于年轻化、学历高且特别重视和关注培养孩子的能力,这既是学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压力同时也是促进学校教育追求高质量精进发展的动力。未来,家庭教育将不再仅是家庭的事,开门推窗,指导广大家长教子有方,家校共育怎样走出同质化困境,如何得到更多专业化支持,尚需探索;让学生家长有机会学习做父母的智慧,而不是“无证驾驶”,仍需进一步研究推动;家校合作这一跨界行动,意味着对行动范畴和边界的重新划定,有待于制度化规范、政策支持、经费投入、队伍保障,家庭教育将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而是在改善教育的生态环境。我们相信,一些在探索家校共育工作上做所的努力如政府发力、专业化组织、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创新家庭教育实施路径,都在试图拓展家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解决家庭教育“怎么教”的问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育人的“一体两面”,正在互相激发活力,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新局面。</p>

家庭教育

学校

教育

孩子

家长

育人

学生

民勤

家庭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