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重阳登高

hui

<p>明天,又到重阳。重阳在老家的习俗就是登高、酿酒、放纸鸢🪁。</p><p>因了妻膝盖疼痛的缘故,许久不爬山了,即使登山,也就走个小山包。</p><p>十多年前刚买了轿车🚘那会,兄弟几个每到周末相约爬山是必修课,大岭山是爬得最多的山,经常从霸王城出发,经插旗石,顺着麒麟径,登顶茶山顶,最后沿消防通道下山。那时候说说笑笑,半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基本没有疲劳感。</p><p>今天,带了妻和孩子,藉着重阳登高,又重临大岭山,开始了登山之旅。</p><p>因为许久不爬和体能下降的影响,这次我们把目标定在了插旗石。从停车的地方到插旗石,距离大约有2000米。从碧幽谷沿溪而上,一路溪流淙淙,泉水叮咚,景致幽美,游人如织。这段路是我们经常光顾的景点,虽然熟悉得了如指掌,但还是经常停下来赏赏绿植,拍拍花草。</p><p><br></p><p><br></p><p><br></p> <p>从霸王城开始,就纯粹是登山石阶了。我明显地感觉到游人的减少。妻也打起了退堂鼓。在我的坚持下,我们还是向着插旗石进发,挑战1300米的高程。刚踏上征程,一条大藤垂在路边貌似秋千,我爬上去,做起了飞人的动作,儿感有趣,刚开始不敢攀爬,在我和妻的鼓励和帮助下,也鼓起勇气做起了小飞人,似乎这一段插曲让妻和儿有了一点登山的兴致,慢慢地跟在我的身后继续往上走。这段路非常安静,石阶已呈青灰色,有些地方的水泥块也已脱落。路两边满是古树古藤,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间透过来,溪流从路边石缝穿过,水流汩汩,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森林碧绿,让人心旷神怡。</p> <p>我们拾级而上,走了大约300多米,妻子和小孩就开始说累了,要喝水吃东西补充体能。我心里嘀咕:似这般走法,半天也到不了插旗石。但还是停下来一起小憩。重新启程,又走了几百米,背包的后背已经湿了,呼吸加重,腿脚变得酸胀,步伐变得沉重。想当年,兄弟几个一起爬的时候,谈笑风生,谁也没有说过累字,累了顶多小憩一会儿又重新开始。那些年,四哥是我现在的年纪,大哥比我大二十几岁,都是一口气往上爬,没想到自己如今却是如此的不堪。于是心里暗暗给自己打劲,一定要登上去。我和孩子走在前面,妻也在后面坚持走着。在这条幽静而无几个游人的石径小路上,突然有种想超脱释放的感觉,于是用尽全身的气力,气沉丹田,狠狠地狂吼了几声,小家伙也跟着大声回应,只是气力略显单薄。就这样,走走停停,互相打气,不知不觉居然已经到了插旗石下,在树缝中看到了高高飘扬的红红的旗子。“插旗石到了,快点,我们快上去!”我回头冲跟在后面的母子俩喊。</p><p>插旗石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大大的山石上用行楷镌刻着“插旗石”三个大字,还用红漆刚刚填涂过,山石顶上插着一面五星红旗,红旗招展,旗声猎猎,周边绿树成荫,野果飘香,远处碧空如洗,蓝得纯净,景致美不胜收。</p><p>话说明朝末年,珠三角沿海一带连年发生灾荒,官府欺压百姓,地主为富不仁,赋税和徭役苛重,弄得民不聊生。为反抗官府和地主的压迫,很多义气之士集结在虎门海口以北一带山中,扎寨安营,从此落草为寇,并在山腰大石上插起大旗,高呼“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其中,石洞一带的一个山寨据点树木高大参天,树冠交错密集,山与村之间只有一条小道,弯弯曲曲,连绵几公里,一直延伸到现今的九转湖一带。山寨哨岗就设在九转湖入口处,义士把守住入口,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今,站在石洞山上远远望去,一块大石和上面插着的大旗仍然隐约可见。走近细看,大石上一个深约1米、直径约10厘米的小孔赫赫在目。当地村民就把那块大石称为“插旗石”</p><p>我们父子俩爬上插旗石前的一块大石头,和飘扬的国旗合影。看着葱茏的树木覆盖着天空,总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冲动。于是我动员妻和儿继续往上爬,去畅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妻虽然喊着膝盖疼,仍然选择了跟我一起上山顶。儿却不依,径自往山下走去,在我和妻的千呼万唤下,儿又重新跟了上来。</p> <p>快到山顶,我寻找十几年前和妻在那里合影的奇石,找了好久,原来已被长高的杂草和树木遮掩,也望不到山下和远处的风景了,即使站在石上,也体会不到当年“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味道了。</p><p>山顶是一定要到的,我们爬上了观景亭,享受凉爽的秋风。向远眺望,远处高楼林立,绵延不绝的山峦直到天际,跟插旗石的景致相比,有天壤之别。站得高,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心胸也更加宽广了。我们坐在亭子的二楼,饱览着大岭胜境,聆听着秋风私语,享受着无边绿韵,身上的所有困倦和心中的所有不快,被山风荡涤得无影无踪,再也一尘不染。只可惜高处不胜寒,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凡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