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戈壁,孤城玉门。第七篇

冰寒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13日,我们一行26位老友驱车来到敦煌玉门关景区,玉门关景区是敦煌八景重点之一,我们怀着期待之心一览玉门关古遗址的风采,去穿越2千多年的时空,去触摸历史,与古人对接。一路上从窗处望去,周围全是荒芜的戈壁,寸草不生,鸟儿不过,一望无际,沒有人烟。在走进景区时才看到远处有或隐或现汉代残垣断壁的古城墙,有得已风化成砂石岗,通过近距离的参观和古人豪迈的诗篇,还是让我了解到许多有关玉门关的历史知识和对古人修建汉长城的壮举而震撼。</p> <h3>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一曲《梦驼铃》,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以前无论是听还是唱都沒有什么很大的感觉,今天到此一游却也能从曲调中感受到黄沙万里的悲凉,然而当自己真正踏上这片广袤一望无垠的戈壁时,才真正感受到那一份跨越千年、亘古不变的苍凉与凄美。<br>  沧桑巨变,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风沙掩埋与人为破坏,这些长城已大多是面目全非了。或被夷为平地,踪迹无寻,已失却往日的风采。<br>  无情的风沙在逼退人们之后,也在一些地段将汉代的残缺长城保存了下来。得自自然的恩惠,才会有机会去领略玉门汉长城的风姿。</h3> <h3>敦煌玉门汉长城<br>  敦煌玉门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每隔十华里筑有烽隧一座,这就是“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三十华里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h3> <h3>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br>  据传说商户们为了从西域到中原不迷路,特意从玉石里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墨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连方圆数公里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后来,自从有了夜光墨绿玉作为路标后,过往商队就再也没有迷路了。自从关楼上有了一块硕大的夜光墨玉,这里就改名为玉门关。</h3> <h3> 《从军行》<br> 玉门山峰几千重,<br> 山北山南总是峰。<br> 人依远戍须看火,<br> 马踏深山不见踪。<br> 唐~王昌龄</h3> <h3>  在玉门关景区进口处的外墙上醒目地赫然写着王之涣的一首《出塞》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曾经学过这首诗,当时觉得玉门关很远,荒凉,人烟稀少,是不毛之地。<br>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出塞》,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它写的就是边塞孤城巍然屹立的情景。全诗描写的是内地已是桃红柳绿,春光明媚,但在玉门关内外,一片萧瑟的景象,没有杨柳,没有春意,没有生机,只有黄沙漠漠,寒气逼人,一片肃杀。这首诗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堪称千古名作。</h3> <h3>  早期称 小方盘城,后称玉门关。玉门境内的汉代长城,全长70多公里,保存较完整的一段约20公里。</h3> <h3> 《在军中赠先还知己》<br> 蓬转俱行役,<br> 瓜时独未还。<br> 魂迷金阙路,<br> 望断玉门关。<br> 唐~骆宾王</h3> <h3> 《过严关有感》<br> 四年岭外得生还,<br> 自顾无功但愧颜。<br> 欲识群恩至深处,<br> 严关便是玉门关。<br> 宋~李师中</h3> <h3> 《从军行》<br> 青海长云暗雪山,<br> 孤城遥望玉门关。<br> 黄沙百战穿金甲,<br> 不破楼兰终不还。<br> 唐~王昌龄</h3> <h3> 汉王朝修建过一条西起新疆罗布泊,东至吉林省东南部,长达1万多公里的‘外长城’。</h3> <h3> 《玉关怨》<br> 明~孙七政<br> 紫塞黄云万里间,<br> 征夫一望总潸潸。<br> 今古沙场惟白骨,<br> 几人生入玉门关。</h3> <h3> 《渭城曲》<br> 渭城朝雨浥轻尘,<br> 客舍青青柳色新。<br> 劝君更尽一杯酒,<br> 西出阳关无故人。<br> 唐~王维<br> [注:阳关即玉门关]</h3> <h3> 《杂兴》<br> 宋~张镃<br> 迢遥秦陇旧家山,<br> 百万貔貅拥节还。<br> 读尽一编时自许,<br> 西风吹梦玉门关。</h3> <h3>  在汉朝初、中时期,玉门关曾是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br>  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清,柳绿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h3> <h3>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在这里设立了玉门关,唐朝高僧玄奘就是从玉门关离开国境,踏上艰难曲折的取经之路的。汉武帝一改汉高祖文帝景帝的和亲策略,对匈奴采取大规模的征讨,任用霍去病,卫青等人率兵西征,给匈奴以重创。</h3> <h3> 《出塞》<br> 秦时明月汉时关,<br> 万里长征人未还。<br> 但使龙城飞将在,<br> 不叫胡马度阴山!<br> 唐~王昌龄</h3> <h3> 《梅》<br> ~释行海<br> 玉门关外杂尘埃,<br> 白帝城边对酒杯。<br> 今日孤山尤可惜,<br> 已无和靖在时梅。</h3> <h3> 《安西闻捷》<br> 宋~杨时<br> 将军新拥节旄閒,<br> 紫塞云浮豹尾班。<br> 白首边城休怅望,<br> 马蹄未出玉门关。</h3> <h3> 《征人怨》<br> 岁岁金河复玉关,<br> 朝朝马策与刀环。<br> 三春白雪归青冢,<br> 万里黄河绕黑山。<br> 唐~柳中庸</h3> <h3>玉门关遗址</h3> <h3> 玉门关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h3> <h3> 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h3> <h3> 《征夫怨》<br> 明~王野<br> 黄云白草沒燕山,<br> 百战空存两鬂斑。<br> 不识征夫三十万,<br> 几人生入玉门关。</h3> <h3> 《咏马二首》<br> 唐~唐彥谦<br> 崚嶒高耸骨如山,<br> 这放春郊苜蓿间。<br> 百战沙场汗流血,<br> 梦魂犹在玉门关。</h3> <h3> 《蕲步四绝句》<br> 宋~李流谦<br> 数峰遥指峡中山,<br> 渐喜岷峨气象还。<br> 万里虏头华发将,<br> 只求生入玉门关。</h3> <h3> 《咏史诗·玉门关》<br> 西戎不敢过天山,<br> 定远功成白马闲。<br> 半夜帐中停烛坐,<br> 唯思生入玉门关。<br> 唐~胡曾</h3> <h3> 自古以来玉门关是我国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卡,但是玉门关地处苦寒之地,这里环境十分恶劣,连野生动物都很罕见。<br>  在古诗中,“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都是非常著名的诗句。所以,“玉门关”所指的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变迁,代表了英雄豪杰的壮志雄心。</h3> <h3>  "金戈铁马影犹在,十里不闻羌笛声。”谁能想到那一段矮矮的土墙就是曾经保家卫国的汉长城呢?相比气势磅礴的明长城,这段汉长城远没有想象的雄伟,残高只有不到两米,下面近一半还被砂石掩埋了。因为在敦煌这一带全是流滩、石子,汉长城的建筑结构中并无砖石,都是由砂石夹红柳或芦苇层叠夯筑而成。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为确保其稳固,又用芦苇作垫土铺在每层之间,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使砾石凝结,坚实无比。就是这用红柳、胡杨和芦苇与砂土在一起夯筑的汉长城,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戈壁滩上,在风沙雪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坚如磐石</h3> <h3> 《班超》<br> 宋~徐钧<br> 人生适意在家山,<br> 万里封侯老未还。<br> 燕颔虎头成底事,<br> 但求生入玉门关?</h3> <h3> “大方盘城”俗称河仓城,建于西汉,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h3> <h3><br> 唐~胡曾<br> 西戎不敢过天山,<br> 定远功成白马闲。<br> 半夜帐中停烛坐,<br> 唯思生入玉门关。</h3> <h3> 《关山月》<br> 唐~李白<br> 明月出天山,<br> 苍茫云海间。<br> 长风几万里,<br> 吹度玉门关。 <br></h3> <h3>  河仓城坐北向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分外城、内城和仓城三部分,外城城墙已坍塌,残存仓城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9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面积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东西北三面被草地和沼泽包围,南面为高出沼泽的戈壁所掩护,位置险要,隐蔽安全,这不由得让人为古人的匠心慧眼所叹服。</h3> <h3>高城月落飞羌笛,<br>又见春风度玉关。</h3> <h3> 《闺怨》<br> 唐~戴淑伦<br> 看花无语泪如倾,<br> 多少春风怨别情。<br> 不识玉门关外路,<br> 梦中昨夜到边城。</h3> <h3> 《野兴》<br> 宋~陆游<br> 玉门关外何妨死,<br> 饭颗山头不怕穷。<br> 春瓮已成花欲动,<br> 了无一事著胸中。</h3> <h3> 到夕阳西下,汉长城静静地伫立着,虽只有残垣断壁,但这绵延无尽的气势让人看过便不再忘怀。远处的驼铃声随着风儿摇曳轻响,此情此景正映衬了那首千古名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h3> <h3> 《玉关寄长安李主簿》<br> 唐~岑参<br> 东去长安万里馀,<br> 故人何惜一行书。<br> 玉关西望堪肠断,<br> 况夏明朝是岁除。</h3> <h3> 《边塞词》<br> 清~杨昌浚<br> 大将西征人未还,<br> 湖湘子弟满天山。<br> 新栽杨柳三千里,<br> 引得春风度玉关。</h3> <h3> 《有感隨笔》<br> 仅管参观的时间很短,只有2一3个小时,但对我启发很大,感悟有二点,第一,在2千多年前,当时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和简单,当地的生活条件又相当艰难和困苦,不可思议的想象出,怎么能建造出如此浩大的工程,要动用多少人力和物力,在如此艰、难、险等恶劣的条件下,不知有多少民夫因修建长城而被累死、饿死,病死,埋骨荒野。在我国古代不仅有汉长城,秦长城,还有明、齐长城等,修建这些长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抗御北方匈奴骚扰,加强边塞设防,阻止匈奴入侵,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残酷性。第二,我在玉门关景区休息室看到有关玉门关的古诗词,它们都出自历代文人墨客之手,从古诗词中能领略到玉门关环境十分恶劣和荒野,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雄心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的家国情怀,令人叹为观止,说明中华儿女自古到今都传承着保家卫国不获全胜誓不休的豪情壮志。<br> 冰寒<br> 2020年10月2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