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任重道远——记北师大2020年第24期“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培训

芳儿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i>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i></b></p> <p>  很荣幸,在北京最美的季节里我参加了由北师大和湖北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湖北省国培计划(2020)——“中华文化涵养师德”专题研修暨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第24期的培训,5天学习时间让我至少不虚此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u>一、培训课程内容之回顾</u></i></b></p><p> 我们建始一行8位教师跨越千里于10月18日抵达北京,课程于10月19日正式开始!</p><p> 每节课开始之前,全体教师都要在领读老师的带领下起立经典诵读,读《论语·学而》,读《礼记·大学》,亦或是读《教条示龙场诸生》,每次诵读结束,都像长跑一次,大汗淋漓!正如靖瑜老师所说:读经典,全身通透!</p><p> 读完经典之后的环节是学员还课,每次我都非常认真的听学员还课时的感悟分享,每位老师的分享都联系工作实际,同时又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悟,让自己觉得这些老师真不愧是“学为人师”!👍</p> <p>  在这里我们聆听了北师大王文静教授的《传授师德,立德树人》、钱翰教授的《〈论语〉中的教与学》、李凯副教授《〈礼记·大学〉导读》、杜霞副教授的《重拾传统文化的美好》、卜师霞副教授的《汉字的魅力与智慧》、肖甦教授的《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辛意云教授的视频课堂《儒家思想与为师之道》、郭齐家老先生的《八十回顾——我的治学之途》8位教授的讲座;还学习了首都医科大学董晓英教授的《新冠疫情背景下认识〈黄帝内经〉思想与养生防病》的中医知识;感受了孟子书院孟小红院长带来的《浩然孟子,明辨义利》;也聆听了曾爽老师的《学以治己,文以化人》和侯保成校长的《正己化人,行为示范》的经验分享;在培训的最后,聆听了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原馆长侯冀馆长的《中国航天辉煌成就与伟大精神》讲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u>二、培训课程之感悟</u></i></b></p><p> 王文静教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她介绍到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贵州小学骨干语文教师交流时,王教授受命接待习近平总书记时的场景:当时大家都很紧张,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中间,首先问的是大家来北京习不习惯?住的好不好?一下子缓和了大家紧张的气氛,大家看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和蔼可亲,跟大家拉起家常,这时其中一位女教师问到:“习主席,你猜我多大年纪了?”让国家最高领导人猜测自己的年纪,还是位难猜的女士,当时大家都惊呆了,怎么有人敢问这样的问题?只见习主席面带微笑,“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从来不随意猜测”。这话说完全场响起了掌声。这也是我第一次听人直述受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慈祥和蔼以及他的博学睿智!</p> <p>  钱翰教授的《〈论语〉中的教与学》与李凯副教授的《〈礼记·学记〉导读》让我们知道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理论、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思考以及教师所要达到的境界,都能在儒家经典中文学中找到答案!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不亦说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知之”“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等等,让我们明白读经典涵养中国文化!</p> <p>  郭齐家老先生今年已经82岁高龄,湖北武汉人,来到会场,他老人家第一句武汉音“今年老乡人民受苦了,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顿时会场掌声如雷贯耳。老人家讲述了他这一生走来,教育与他结下的种种不解之缘。他老人家今年82岁,还走上讲台为后辈学子授课,结束时,在场所有老师全部自动起立目送郭老先生,当他从我身旁走过,我想到了自己的爷爷,爷爷和郭老先生同龄(1938年生),虽然爷爷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可是老人家身上也有郭老爷子身上的那份执着与坚持,无非一个达到教育事业的顶端,一个是对黄土地。爷爷的那种朴素与不怕吃苦的精神从小就浸润着我,他们身上都有从革命岁月走过来的坚韧,而这些美好品质也影响着我长大后对工作的态度——认真,坚持,不怕吃苦,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行!</p> <p>  曾爽老师教《论语》的经验分享让我为她的学生读学《论语》后所写的家书而竖起了大拇指;而侯保成校长从他最开始的河南农村一线教学讲起到现在刚50出头做到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这其中没有什么诀窍,无非如他所说“我很笨,可是我很勤奋”!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亘古不变的道理!</p> <p>  听了杜霞老师的《重拾传统文化的美好》,让在场的很多老师包括我都在网上购买了《论语》“三百千”《千字文》《声律启蒙》等书籍,就跟经验分享时一位老师说的一样,真的很高兴,我们到家时,这些经典文化也到家了,剩下的就是我们学习经典传统文化的行动了!</p> <p>  董教授的《新冠疫情背景下认识〈黄帝内经〉思想与养生防病,让我知道了从中医角度人体达到最佳状态是“形与神俱,阴平阳秘”,“阴阳调和,五行自治,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不治已病治病”!</p> <p>  辛意云教授的视频课堂从美学角度诠释了儒家思想与为师之道,辛教授说自己从教半个世纪,从不敢说自己是好老师,只能说自己是个认真的老师,让我明白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p> <p>  卜师霞教授的《汉字文化的魅力与智慧》让我们明白作为中华炎黄子孙何其有幸?因为有了优秀经典的汉字文化,让我们得以和古人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能让我们读诗经,读离骚,读唐诗,读宋词…使中华文化得以源远传承,没有错过从古至今的诸多美好,多好!</p> <p>  肖甦教授给我们深入细致的剖析、畅谈和分享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到的什么是教育?“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有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是一部“活的教育学”:鲜活的人学教育学,鲜活的理论鲜活的实践,教育的活水常读常新,鲜活的生命力超越时空。</p><p> 很多的教育理论观点,都能够从这本书当中找到理论依据,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读!</p> <p>  孟小红院长给我们介绍了孟子的浩然正气,那么怎样培养浩然正气?那就是用正义、道义来培养,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养浩然正气的10种方法分别是:关切初心、做事动机、少说多做、三省吾身、健康运动、公益活动、家庭建设、研学课题、抒写体会和突破自我以达到内外兼修!</p> <p>  侯记馆长给我们分享的《中国航天辉煌成就与伟大精神》,让我们知道了中国航天一路走来取得的成绩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些成绩是与很多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科学家和伟大的航天精神永远不可分割的。这其中让全场教师最为动容落泪的是在看到邓稼先先生和其妻子许鹿希分别的28年后,他们短暂相处的一年多时光的美好与终将逝去的不舍,以及邓稼先先生去世之后,许鹿希在追寻他走过的足迹直至出版《邓稼先传》又度过的28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伟人的牺牲与付出,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与国家国力的发展强大,中国再也不怕被侵略者践踏与蹂躏,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伟人致敬!</p> <p>  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全体教师填写了立志卡,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情怀永是密不可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u>三、培训结束之反思</u></i></b></p><p> 王文静教授说为什么现在老师参加完师德培训之后回去依旧重复着昨天的自己?那是因为教师的内在动力不够,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p><p> 那么怎样立其心?阳明先生在7岁的时候就提出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当读书做上人耳"。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多读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中华经典,是教师修学的“宝藏”。虽然现在我们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但给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规划:以后的每天花一些时间,哪怕五分钟、十分钟,在于长期坚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身为人师,在涵养自身的同时,也为乡村孩子多加宣传引导,让孩子们从小多学习中华经典,能够感受博大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身为人母,也为能给够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很庆幸在回校的第一天我就把这项工作付诸于实践,从《朝读经典》开始…</p><p> 其次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也要永葆一颗恭敬谦虚的心,“谦得益,满招损”,学会尊重人,恭敬有礼貌,凡事三思而后行!</p><p> 最后,想说:让我们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根深才能叶茂,厚德才能载物,心知所系,方能始终。切实践行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根本目的――学以成人!</p> <p>番外一篇:《写在培训之外的话》QQ</p>

教师

老师

教授

经典

培训

我们

教育

论语

分享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