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策划已久的山西深度游成行了,此行由中旅的吴燕飞亲自操刀,本着吃好、住好、玩好的原则,经过反复酝酿,认真推敲,组成了以年龄划分为大班、中班、小班的大妈、大叔为主的赴山西旅游团。</p> <p>参加此次旅游团的人员26人,多为多次一起出游的旅友和几位新参加的朋友。中旅吴燕飞亲自带队,地陪选择了当地的金牌导游小郭,领队燕飞从策划到一路陪同,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和准备,为此行的圆满奠定了基础,导游小郭渊博的知识和热情洋溢的讲解,使大家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历史,带来了欢乐。</p> <p>此行的交通工具选择了新款的豪华大巴,驾驶员董师傅是典型的西北汉子,为人淳朴、热心、好客,驾驶技术高超.职业品行高尚,沿途认真做好车辆保障和热情服务,受到了全团一致的好评。</p> <p>旅程自十月十五日清晨出发,至十月二十二日晚结束,历时八天七夜,行程贯穿山西的南和北,沿途欣赏了山西美好的风光、品尝了山西独特的膳食、美味。</p> <p>此行的路线:厦门一太原一晋祠一五台山一悬空寺一大同一华严寺一云岗石窟一宁武东寨一万年冰洞一悬空村一平遥古城一张壁古堡一王家大院一黄河壶口瀑布一运城关帝祖庙一永乐宫一洪洞大槐树一厦门。</p> <p>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 <p>晋祠始建年代不详,本是为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兴修农田水利有功而建的祠,称“唐叔虞祠”,因临晋水,又称晋祠,北魏的《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对晋祠进行了扩建,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增建了纪念叔虞之母的祠,并且确立了圣母殿的位置,金代在圣母殿前又加建献殿,以后又经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形成了晋祠的格局。圣母殿是宋、辽、金时期祠庙建筑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宋代木构。</p> <p>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p> <p>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是奉祀西周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祠内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雕塑有机结合,宋、元、明、清建筑齐备,有着西周至今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堪称晋阳文化的代表。其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周柏、唐太宗李世民碑等均为稀世文物。</p> <p>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隶属忻州市五台县,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p> <p>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所以山上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喇嘛。五台山有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p> <p>菩萨顶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占地45亩,有殿堂楼房430多间。相传为文殊菩萨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本为汉传佛教寺院。明永乐以后,藏传佛教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将菩萨顶作为行宫,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p> <p>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此处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和全山寺院之首。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p><p>尤其突出的是青铜铸造的铜殿,铜殿是一座铜铸成的仿木建筑物,铸成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中国现存四铜殿之一(其它三铜殿为北京颐和寺万寿山铜殿、湖北武当山铜殿和昆明鸣风山铜殿)。殿内有上万尊小佛像,是罕见的铜制文物。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长鸣钟,钟的表面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据说龙王五太子开五台山打算抢回去的那块清凉石也供奉在显通寺里。</p> <p>五爷庙是一座不大的龙王庙,又称万佛阁,是五台山香火最旺,名声最大的寺庙之一。</p><p>传说文殊菩萨从东海龙王借来清凉石将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龙王的五个儿子发现后尾随大闹五台山,把山峰削成平台,要讨回清凉石。菩萨降服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p><p>五爷庙在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络绎不绝,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戏、赶集等一系列活动。</p> <p>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p> <p>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并称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因为是太后皇帝经常临幸之地,所以设施比较考究,颇有园林风格。殊像寺的文殊殿里的文殊菩萨是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塑像。殿内三面墙壁上绘有五百罗汉图,活脱脱就是一幅佛国世界图。浓缩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在殿内柱子上还蹲有一尊罗汉,传说,是中国的济公和尚。殊像寺牌楼前下方,有一股冬暖夏凉,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这就是为人们视作圣泉的"般若泉"。五台山泉流很多,著名者有般若泉、马跑泉、白沙泉、甘露泉、卓锡泉、明月池等。其中以般若泉最受佛徒祟奉。</p> <p>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p><p>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p> <p>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恒山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p> <p>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p> <p>华严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下寺坡街。因属于佛教华严宗的庙宇而得名,分为上华严寺、下华严寺两处,相距不远,处于同一个大院落里。上华严寺分成前后两院。前院,有山门、廊庑、念佛堂、云水堂。后院有客室、禅堂和僧舍。院中房舍为关帝庙,现已成为接待室。这两个院内,结构匀称,布局合理,表现了辽代建筑的特色。</p> <p>上华严寺大殿坐西面东,据说这与当年契丹族“信鬼拜日”的特殊习尚有关。因为上下华严寺建于辽代,而建立辽王朝的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契丹族除相信鬼神外,还特别崇拜太阳,把太阳当作神,作为民族的图腾。在他们的眼里,草原是太阳给的,鲜花是太阳给的,牛羊是太阳给的,一切都与太阳有关。所以每天早晨都要朝拜太阳,一些宗教礼拜活动也必须朝着太阳,连自己住的帐篷和房屋、宫殿都朝东修建,门窗也朝东开着。修建寺庙自然也不敢违背了这一习俗,所以上下华严寺的庙门朝东开了近千年。</p> <p>华严寺铜地宫位于总高43.5米的藏经阁之下,采用100余吨纯铜打造而成,从天花到地板、从墙体到楼梯,全部用铜制造,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铜宫殿,也是全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p> <p>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p>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p> <p>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p> <p>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 <p><br></p><p>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p> <p>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p> <p>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隃,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p> <p>芦芽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荟萃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庙、关”十大系列的旅游产品,是集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及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著名的是万年冰洞景区,与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处,有一处千年不熄的地火,当地人称千年火山。这一冰一火,本是相克,却奇妙地共存于同一山上,可谓世界奇观,中华一绝。</p> <p>万年冰洞处于山西忻州市宁武县城西50公里处的春景洼村境内,处旅游专线旁,海拔2300米。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洞穴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p> <p>2005年,宁武万年冰洞在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3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万年冰洞距地面有100多米,但下面还有多深,还未探测开发。目前已经开发出来可供观赏的万年冰洞,共分为上下五层。进入冰洞,你可以钻冰洞、下冰梯、过冰栈,可到各层参观。一个向下的洞,冰也随阶梯状一级一级地向下延伸。五彩的灯光把冰洞内的一切映得梦幻一般,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姿态婀娜。</p> <p>进入这奇特的冰世界,你立刻会被这神奇的冰世界所震惊。满目的冰柱、冰帘、冰瀑、冰笋、冰花、冰钟、冰床、冰锥、冰葡萄、冰挂、冰兽、冰人.......一定会使你出现幻觉,仿佛置身于万里冰封的北国冰雕之地,又好似徜徉在石笋林立的南方溶洞。</p> <p><br></p><p>位于山西省芦芽山晋西北管涔山深处,浓密葱茏的林海之中,有三个古老神奇的悬空村: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属宁武县涔山乡,三村相距很近分别建在悬崖绝壁间,远望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p><p>村里房屋都建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撑、圆木铺架的“栈道”。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处处可见石砌的小径、古朴的民居,村民们悠然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村子古老、静谧,却远近闻名。</p> <p>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1997年12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平遥旧称“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p> <p>平遥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遥也被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它反映了平遥人经受苦难,渴望和平的朴素本质,人们希望在城墙的护卫下,这里是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p> <p>山西平遥是一座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灿烂文明的古城内不乏一些有名望的经典古民居,雷其树旧居就是其中一个,雷其树旧居位于平遥古城西城墙东侧,旧居大院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平遥现存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旧居系五间大开间,正房南厅,东西厢房阁楼对称,宽敞豁亮,古色古香,是平遥古民居中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p> <p>雷其树大掌柜在票号商界久负盛名,以善于管理、稳健经营著称。光绪三年,因竭力筹款赈灾,受巡抚曾国荃褒奖,有门槛为证:“道明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德善必敏于举事纳于慎言。”庚子元年,两宫西巡路径平遥,雷掌柜统领号事,报销白银数十万两,深受慈禧赞许。在与邻里相处间,慷慨好义,扶困济贫。雷家数百年来或官或商,繁延兴旺,富极一方。</p> <p>我们在平遥古城的住宿就是由雷其澍旧居改造的民宿,院内环境优美,古色古香。旅行团在有四百年历史的民居内为四位十月份出生的旅友举行生日派对,其乐融融、热闹非凡。</p> <p>城隍庙位于平遥城内城隍庙街中段,整个庙群坐北朝南,总占地7302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它是一所规制齐全,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道教庙观,除正殿和寝宫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气势宏伟、风格别致。</p> <p>镖局是以押运一些现银或贵重货物收取一定费用的旧式保险业。到了清期早期,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兴起,逐渐出现了镖局。</p> <p>华北第一镖局,系指道光年间由王正清、戴二闾、左二把成立于平遥、祁县、文水等地的“同兴公”、“太汾”、“昌隆”三大镖局。而王、戴、左三人,一则武德昭著,名振大河上下;二则武艺高强。开设镖局,或现银运送,解缴、或货物转运,满足其时商业贸易实行现银结算的需要,因而,一度兴旺发达。票号诞生,镖局业务锐减。最兴盛期,为清末国内形势混乱之时。进入民国,各类军警武装押运出现,镖局相继衰败,陆续退出历史舞台。</p> <p>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料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价:“平遥古城保存了明清时期的所有特征,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p> <p>协同庆是中国票号业中一家独具特色的票号。它创办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歇业于民国2年(1913年)。财东系榆次聂店王姓和平遥王智村米姓。 协同庆票号经营特色非常鲜明,主要有:一是以人为本,知人善任;二是注重资金灵活调度;三是突出重点地域经营,具有现代成功企业的重要特征。</p> <p>日升昌诞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其前身是城内李家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清嘉庆末年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货币流通量大增,传统的走镖运银方式既不安全也不便捷,为满足商贸需要,“西裕成“北京分号掌柜雷履泰建议东家一次性投入白银三十万辆,将颜料庄改为票行,从而催生出我国第一家票号行。</p> <p>日升昌以“汇通天下”闻名于世,以票代银的方式极大的促进了贸易的运转和货币的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载,日升昌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日升昌成立后,以平遥为中心的平遥票帮逐渐形成,邻近的祁县、太谷等地也纷纷效仿。此后中国陆陆续续出现了51家票号,其中山西有43家,平遥县城有22家,可以说当时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就在平遥。</p> <p>平遥县衙是保存下来最早,最完整的县衙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 古衙之最”。</p> <p>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p> <p>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p> <p><br></p><p>张壁古堡,国家AAAA级景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有较为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星象、宗教活动为一体,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张壁古堡整个村子遵循中国传统古代星象和堪舆理念建造,地面布局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因此,张壁古堡还被称为“中国星象第一村”。</p> <p>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景区距介休市区和大运高速介休出口均为10公里,与国内著名景区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绵山旅游区毗邻,并有旅游专线直通景区。张壁古堡是世界上颇为罕见的袖珍小城,其面积仅为0.12平方千米,却具有完备的城市形态,具有很好的军事防御功能。</p> <p>古堡海拔1020米,三面沟壑,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地下建有长约万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堪称“地上地下双城子”。张壁古堡融古堡地道、宫殿庙宇、军事宗教、民俗历史、星象文化为一体,因“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而闻名海内外。</p> <p>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只有堡南背靠绵山,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古堡四周有高约10米的夯筑堡墙,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屹立。</p> <p>张壁古堡照壁上有个福字,含义颇深。整个福字四字又似画儿,左边是龙,寓意望子成龙权力的象征,右手边把一写成了贺守千年鹤万年龟长寿的符号,中间口子被写实了,粮食充足,口里不空也可以,比作是祸从口出把口堵上,写田字的时候变得规规矩矩,说明人呢,不管有多大的成就,都必须以田为本,规规矩矩种田,包括围拢一圈呢,也是竹节的造型,共用44块小方砖,也就是事事如意,节节高升。</p> <p>“五百年的风景看北京,五千年的风景看山西”。山西的古、山西的朴、山西的拙、山西的淳,凝聚成了华夏文明的魂。张壁古堡是个袖珍小城,面积只有0.12平方千米,却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遗存。从十六国时期始,古堡大致经历了坞壁、军镇和设防性村落等几个阶段,在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独特军事防御体系、儒释道相辅相融的宗教文化、神奇的星象堪舆文化、灿烂的农耕民俗文化等。</p> <p>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p> <p>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p> <p>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 <p>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p> <p>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以东35公里,吉县城西45公里处的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 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站在河边观瀑,游人莫不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歌声。</p> <p>滔滔黄河水在流经吉县龙王山附近时,由300米乍缩为50米,飞流直下,猛跌深槽,如壶注水然,故曰“壶口”。骇浪翻滚,惊涛拍岸,云雾排空,其雄壮之势,无与伦比。与瀑布相关的景观还有“千米龙槽”、“水里冒烟”、“长虹卧波”、“旱地行船”等。壶口景色,四时各异,严冬则冰封河面,顿失滔滔;春来则凌汛咆哮,如雷贯耳;盛夏则大洪盈岸,蔚为壮观;秋季则洋洋洒洒,彩虹通天。</p> <p>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p> <p>常平关帝家庙,俗称祖祠,位于运城市西南10公里的常平村,距解州祖庙8公里,总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南依气势苍茫的中条山,北临烟波浩淼的古盐池,山明水秀,环境优雅。整座庙宇的建筑布局,采用了与祖庙相仿的“前朝后寝”的建筑体制及中轴对称式的传统建筑手法,其庙貌、风物与祖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庙内的娘娘殿、圣祖殿及金代砖塔在世界所有关帝庙中绝无仅有,堪称“三绝”。</p> <p>中国的关帝庙很多,但以解州关帝庙为最大,是为全国“武庙之冠”。解州关帝庙迄今保存着有着1500余载历史的古建筑,房屋数百间,数以千计的馆藏文物,其中的数件珍贵文物更是他处无可比拟的,全世界没有第二处的关帝庙比她更完美。她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珍贵的价值、完善的保存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殿堂,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瑰宝。</p> <p>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永乐宫壁画。</p> <p>1959年至1964年间,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得永乐宫位于库区淹没区,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距离原址20公里许。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龙虎殿,也就是无极门,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p> <p>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内,距洪洞火车站2公里,距大运高速路口3公里,距大西高铁8公里,距临汾机场22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景区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板块组成,共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p> <p>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 <p>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明初有个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朝统一后,首要的大计,是移民垦荒。袁公正又自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当时很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20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p> <p>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p> <p>综前所述,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p> <p>短短八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大家游山西、读历史、长知识,还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件,经历了五台山今年最大的一场雪,巧遇到五台山天边的祥云,旅游中,山西美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中华古远的文化,淳朴的民风,独特的美食都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大家互亲、互爱、互助,其乐融融,尤如一家人。大家期待再一次出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