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父亲在微信群里给我和妹妹留言,说粽子今天寄出,明天到南京。</p><p><br></p><p>端午节在老家不是很热闹,没有赛龙舟,也不会饮雄黄。想想可能是因为端午适逢农忙结尾,收菜籽、割小麦、插秧,连轴转个把多月,忙得半死,哪有那心情搞这么些文艺活动。但无论如何,粽子还是要有的。</p><p><br></p><p>乘农忙间隙,妈会特别去江边,采新鲜宽大的蒻叶,回来洗净、晒干备用。端午头几天,泡上小豆(红豆),洗好糯米,一切就绪。选个没法干活的阴雨天,开始包粽子。</p><p><br></p><p>晒干的蒻叶会重新过水,几片半叠着铺成宽片,把一头窝成漏斗状,填满糯米和小豆,压实,蒻叶包紧。尾叶插入长银针根部的小孔,穿过粽体,打结系紧。干净利落,一个粽子完工。老家的粽子除了蒻叶,没有其他辅材,不会用绳子五花大绑。一次包完大几十个,大铁锅加水煮熟。待一切搞定,半天就过去了。</p><p><br></p><p>老家粽子不像嘉兴那么讲究,大部分是白粽(纯米粽)和红棕(小豆)。白粽吃的时候一般要蘸白糖,新鲜紧实的糯米配着绵白糖入口,伴着蒻叶的清香,刚开始吃还是不错的。但粽子还有干粮的作用,农忙时候没时间做饭,若干顿就靠粽子解决。老这样吃,再加上放久后些许的味道,对粽子总是以不太好的印象收尾。</p><p><br></p><p>后来从高中起,就离开家求学,好多年没再尝到家里的粽子。大学期间,在学校南边的白庙村,每到初夏的清晨,就会有回民小贩在自行车上绑个玻璃罩,卖迷你的枣粽。一个五毛钱,冰冰凉,上面再浇上层蜂蜜。用小叉细细吃完,特别满足,也莫名地会想起千里外老家那土土的白粽。</p><p>定居在南京后,先几年物流没现在发达,端午也不放假,过节主要还是外地粽子居多,乱七八糟什么馅都有。</p><p><br></p><p>老婆不太喜欢吃粽子。说是小时候岳父岳母包粽子会到很晚。每次辛苦包完煮好,都已经半夜,还要把她们姐妹俩摇醒,瞌睡中早已没了兴致。</p><p><br></p><p>近两年,端午有了假期,物流也方便。老妈没了农忙所累,更是一到时间就会寄来几十个粽子,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这个时候,我就陷入了从前的忧虑中:连续多少天,又得在粽子的海洋里荡漾。</p><p><br></p><p>今年因为疫情,再加上其它原因,端午没有回家。妈本来说今年不包了,可后来节都过完了,她老人家又改变主意。星夜赶制,加急顺丰发给我们。</p><p><br></p><p>哎,不知道,这次又是多少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