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野拾秋(七)——魂牵梦绕莫高窟(2020.10.14.)

伊寒

<p>对莫高窟的向往 由来已久。</p><p>读书时,我选的是文科,历史和文学艺术课的学习,让我对莫高窟充满了遐想。心存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在今秋实现了。</p> <p>参观莫高窟,分 A B C 三类票。</p><p>A类票:可以看两场介绍莫高窟开凿历史和莫高窟经典壁画的数字电影,然后参观八个洞窟,每个窟都有讲解员做详细的介绍;</p><p>B类票:看两场电影,参观四个洞窟;</p><p>C类票:只看两场电影。</p><p>所以,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购买不同价位的游览票。</p> <p>我身后就是电影院。</p><p>两部电影都不长,但拍摄的都很好。第一部是宽银幕,短短几十分钟,介绍了莫高窟开凿的历史,场面宏大,非常震感。第二部是球幕数字电影,把莫高窟塑像、壁画最精华的部分,用数字技术再现,距今约 1500 余年前,画师的精湛技艺,令人惊叹。</p> <p>看完电影,乘景区游览车前往洞窟所在地。</p> <p>因洞内禁止拍摄,只好把外景拍 拍 拍 😉</p> <p>洞窟外残存的壁画,经过千年的风吹日晒,色彩依旧鲜艳。</p> <p>我们持 A 票,参观了八个窟。</p><p>因参观时不允许逗留,回来后恶补一下相关知识,算是这次旅行的补充。</p><p>以下文字和图片都来自网络 😜</p> <p>首先参观的第十七窟,也叫藏经洞。</p><p><br></p> <p>莫高窟第17窟,即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此窟建于晚唐大中、咸通年间(851-862年),位于16窟甬道北壁,初建时是敦煌高僧统洪辩的影堂(纪念堂)。洪辩法师俗姓吴,幼时即出家,学养丰厚,通晓吐蕃语,转译佛书,精通佛理。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众起义推翻吐蕃对敦煌及河西地区的统治,重新归附唐王朝。因洪辩力助张议潮收复敦煌及河西,后被唐宣宗敕封为释门河西都僧统,统管吐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p><p>公元11世纪初叶,由于时代更迭或战乱等尚未确知的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和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文物五万多件被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门,且表层饰以壁画。藏经洞随即在大漠中封存了九百多年。</p><p>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个秘室被道士王圆簶在清理莫高窟积沙时,偶然发现。就在这个小室里藏有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历时七个世纪(上讫晋代,下至宋初,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七百年间连联相续)的古代各类文献资料及文物艺术品约五万余件。出土文献内容特别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典当买卖契约,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而且还有古汉书、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突厥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字,女真字,于阗文,古藏文等中亚和少数民族文字。在敦煌遗书中汉文文献约36000号。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数量惊人,举世罕见。</p><p><br></p> <p>洞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洞窟从地面至窟顶高3米,面积较小。靠近北壁地面上有一长方形禅床。禅床上端坐的是洪辩高僧像,这身塑像是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塑像极具写实风格,高僧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他头部颅顶丰隆,面部饱满,额角和颧骨轮廓硬朗,目光炯炯,眉棱、眼角、嘴角的细微表情表现出这位中年高僧庄重自信的神情和风度。高僧背后壁上画菩提树二棵,树枝上悬挂着净水瓶和布袋。东侧菩提树下画一持对凤扇的比丘尼,西侧菩提树下画一执杖、持巾近事女,表示他们曾是洪辩法师生前的侍者。</p> <p>  洪辩法师塑像及壁画</p> <p>敦煌遗书,与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一起被学者誉为十九世纪末中国考古史上的四大发现。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为研究中古时期中外历史文化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敦煌学由此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新型学科。</p> <p>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纷至沓来,他们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p> <p>莫高窟第96窟,建于初唐。 此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观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p> <p>第96窟内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已称为“北大像”。这尊塑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坐高62米)和荣县大佛(36.67米),如果以室内泥塑大佛计算的话,北大像属全国之冠。这个洞窟的营造和建成,是莫高窟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唐代前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象征。</p> <p>九层楼楼顶建筑</p> <p>莫高窟第259窟</p><p>是莫高窟早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大约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本窟的塑像和壁画基本都为北魏时期的原作,是了解佛教美术史的重要实物遗存。</p> <p>北壁下层龛内,从左向右分别塑有佛的 说法像、倚坐像和禅定像。</p> <p>北壁东侧第一龛的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中的代表作之一。禅定佛头生肉髻,身上穿通肩袈裟,两眉细长,双眼略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似乎体味着参禅悟道后的满足和愉悦。此尊塑像表现出民族审美情趣与传统技法纯熟的运用,是敦煌石窟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p><p>我们参观时,讲解员着重讲解了这尊佛像,她用手电筒分别从上和下照着佛像的面部,佛像的笑脸出现了变化:光照来自上面时,佛像慈眉善目,嘴角微微上扬,笑不露齿;而光照来自下面时,该佛像 高鼻梁、双下巴,微微露齿,这是莫高窟最好看的禅定佛,仅此一尊。</p> <p>第257窟建于北魏。</p><p>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棋顶,有中心塔柱。柱东向面开一大龛,内塑倚坐佛说法像,外存一天王像;南北向面均上开阙形龛,塑菩萨像,下南开双树龛,北开圆券龛,均塑禅定佛像;西向面上下开圆券龛,内塑禅定佛像。窟顶人字披椽间绘莲花供养菩萨,后平棋顶有莲花童子,飞天及忍冬图案。窟壁绘画分三段,上绘天宫伎乐,中绘千佛和佛经故事,下绘药叉。南壁中段前部绘立佛,后部绘“沙弥守戒自杀”、“弊狗因缘”;西壁中段绘“九色鹿王本生”和“须摩提女因缘”;北壁中段前部绘说法图,后部画“须摩提女因缘”。此窟故事画故事情节感人,人物造型生动,画面构图继承了汉画像石的横卷式,紧凑而有装饰性,成为非常动人的连环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建筑、服饰民俗等形象资料。</p> <p>南壁后部绘沙弥守戒自杀故事,讲的是小沙弥为了遵守戒律,拒绝长者之女的诱惑,不惜刎颈自杀。画面按故事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自东向西由7个主要情节组成:(1)乞食比丘德行高尚纯洁,远近闻名;(2)长者闻比丘之名,送子于乞食比丘处出家,剃度落发为沙弥;(3)乞食比丘教诲小沙弥要严格遵守清规戒律;(4)一日,小沙弥受乞食比丘的派遣,到优婆塞家乞食,正逢主人夫妇不在,独自守家的少女为其开门。少女见沙弥面容清秀,顿生爱慕,强求与之婚配,沙弥无奈之下,为求佛戒只好刎颈自杀,少女见状悲痛欲绝;(5)优婆塞回家,少女如实哭诉;(6)优婆塞将此事报告国王,并缴纳罚款;(7)国王被小沙弥之举感动,起塔供养。此图的特点在于构图完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对作为环境的山峦、草庐、房屋、宫殿的描绘极富装饰效果。</p> <p>西壁中段绘九色鹿故事,这组壁画曾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成动画片,可谓家喻户晓。故事讲:有一人掉入恒河,美丽的九色鹿将他救上岸,溺水人因之许诺不将九色鹿之事向外泄露,并发誓若违背诺言,让他口吐白沫周身生疮。后来,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九色鹿,她要求国王捕捉九色鹿,要用鹿皮做衣服。国王布告悬赏,溺水人见利忘义,到宫廷告密。并带领国王捕捉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中入睡,一无所知。好朋友乌鸦唤醒九色鹿时,溺水人带国王及大队人马已到面前,九色鹿毫无畏惧,向国王诉说了溺水人忘恩负义的经过。国王深受感动,放了九色鹿,并下令全国保护这只美丽的九色鹿。落水人因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口吐白沫、全身生疮而死。</p><p>画面采用横卷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绘制。左一为九色鹿救起溺水之人,画中一人骑在鹿背上,紧抱鹿颈,鹿王从水中将其驮出。左二落水人跪在九色鹿面前,向鹿王许诺保守秘密。右一为王后向国王撒娇要九色鹿皮做衣服,图中国王与王后坐在宫殿之中,王后以右臂揽国王肩膀,扭头朝向国王,一只脚丫翘起外露,撒娇之态跃然画上。门外,溺水之人正背信弃义向国王告密。右二为一人驾马车,是国王和王后在负心人的带领下同乘一辆马车前往围猎九色鹿。画面中部是国王等人惊醒了沉睡中的九色鹿,九色鹿毫不畏惧,向国王痛诉溺水者的忘恩负义。在国王及侍从之后,是手指九色鹿居处的溺水人,这个告密者满身白点,代表恶有恶报,全身生疮。</p><p>画中国王所乘的马是敦煌壁画中最早的马车图像。这辆车为安车,双辕双轮,单马驾驭,车篷为全封闭式,圆弓形顶盖。马行进的姿态非常高雅,表现出王家车乘的高贵之气,车的造型也十分精巧别致。可能是由于要进山狩猎之原因,车篷的装饰并不豪华。</p> <p>莫高窟第249窟开凿于西魏。</p><p>覆斗顶殿堂窟,西壁开一龛,东壁毁,南、北壁绘千佛,中间绘说法图一铺。窟顶绘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和佛教题材。</p> <p>窟顶西披正中画立于大海中的巨人。一般认为此巨人就是佛教里的阿修罗。《杂譬喻经》记载阿修罗:“身形长大,一切深水无过膝者,四大海水不能过膝,立大海中,身过须弥,手拒山顶,下观忉利天。”因此学界多认为这个立于大海中的巨人就是阿修罗。这就是表现前文中所讲的“四大海水不能过膝”,而他身后的那座高山也就是佛教中的须弥山,表现他“身过须弥”,须弥山上有座巍峨的宫城,则是佛教中帝释天的居处“忉利天宫”。是完全的佛教题材。</p> <p>窟顶南披画乘着凤辇的仙人、北披画乘着龙车的仙人。一般认为出自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对主神:东王公,西王母,也有学者认为是帝释天、帝释天妃,还有一种说法是帝释天、梵天。</p><p>除了东王公、西王母这二位道教中的主神外,在249窟还画有大量的中国传统神话和道教题材。比如在南、北、西披出现的人首虎身。学者认为这位怪兽表现的是三皇。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频斯同东,有大枫木成林……,树东有大石室,可容万人坐。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而此窟的北披天皇十三头,南披地皇十一头,东披人皇九头,与记载非常吻合。</p><p>此外还有在西披的风、雨、雷、电四神。这四神都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界崇拜的产物,属于自然神之列。西披图画中的雷公与东汉王充《论衡》中说的“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的记载非常相像。那个手持电钻,砸石发光的可能就是“霹电”。</p><p>在洞窟的东、南、北披上还有完全出自中国传统的四位方位神,青龙(东方之神),白虎(西方之神),朱雀(南方之神),玄武(北方之神)。《礼记》云:“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所以正如孔颖所言,“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他们原本都是远古氏族的图腾形象,到后来成为了道教的护卫之神,在洞窟里奔驰腾跃,守护四方。</p> <p>莫高窟第244窟</p><p>本窟是隋末唐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覆斗形顶殿堂窟,主室呈方形。四壁画许多说法图,在洞窟的东、南、北壁前塑有三组塑像,共计十一身,均保存了原貌。窟内壁画除甬道为五代、宋后期重画外,其余均为原作。</p><p> 本窟的主尊佛塑造的释迦牟尼佛,他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坐在佛座上,身体宽厚而丰满,面含微笑,双眼微微下视,庄严中透露出慈祥的神情。靠近佛两侧塑造的是佛的两位弟子——小弟子阿难和大弟子迦叶。大弟子迦伽叶原是一个外道徒,后经释迦牟尼佛点化成为弟子,他为弘扬佛法四方游说,历经了艰难险阻,因而被称为“苦行僧”。小弟子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19岁出家,侍奉佛祖25年,由于他的记忆力比较好,每当佛讲法之后,他能将佛所说过的言论准确无误的背诵出来,因而被称为“多闻第一”。本窟的阿难像,完全是一个少年的形象,圆圆的脸上透露出一种单纯的稚气,此刻他正恭敬的站在佛的身边,样子虔诚可爱。与之相对的大弟子迦叶,由于他是一位四处化缘的苦行僧,古代匠师便根据这一特征,突出表现他的悲苦形象,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眉头紧皱在一起,袒裸的胸部,肋骨清晰可见,完全是一位饱经风霜。历经苦修的老者形象。</p> <p>在洞窟的四面墙壁上,都是以佛为主体的说法图,这种壁画题材,在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是比较多见的,只是这个时期说法图的数量比早期大大增加,同一窟内从一幅增加到了几幅。十几幅。这个洞窟的小型说法图,同千佛一样,起到装饰洞窟的作用,但说法图和千佛图是不一样的,千佛图的千佛,真是千人一面,除了颜色有区别,形象是没有区别的。洞窟内说法图中的坐佛,不仅面相不同,袈裟样式也不同,每幅说法图中的菩萨形象更为生动丰富,千姿百态,他们身姿窈窕,面目清秀,神情温婉,其身姿手势,所持物件都不相同。还有一个更大的不同是佛头顶上的华盖也不相同,华盖是由伞演变来的,是给帝王和贵人出行时遮太阳避雨用的大伞,后来成为显示帝王和贵人身份地位的仪仗物。佛头上高悬华盖,是表现佛的高贵和庄严。这个洞窟的说法图分为上、中、下三段,共计27幅,但是每幅说法图中,佛陀头上高悬华盖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从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画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有专家认为这个洞窟的说法图是表现过去诸佛树下说法的画面。比较特殊的是在东壁北侧的佛说法图,佛、菩萨的两侧有天王,右天王双龙缠身。头戴二龙头和宝珠装饰的宝冠,左天王为象头。还有南壁中层东侧佛树下说法图的主尊,左脚下垂作半跏坐,左右两胁侍菩萨的两侧,画一只脚略抬起,手持金刚杵的金刚力士,这两幅图象与大多数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成的五尊像说法图不相同,这里似有某种其他含义。</p> <p>在四壁上部与窟顶相接处,绘出一周飞天的形象。这一长长的飞天行列,远远望去如一条美丽的花边。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部,即乾达婆与紧那罗、乾达婆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也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据唐《慧琳音义》记载,紧那罗“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与乾达婆同在极乐世界里弹琴歌唱,娱乐于佛,据说他们形影不离,融洽和谐,还是夫妻,通常所说的飞天,就是他们的合称。</p><p>隋代是飞天最多,流行最广的时代,不仅寺院、石窟里画有飞天,帝王宫廷里也雕刻飞天。隋炀帝再宫廷图书馆大门上挂有锦幔,为了卷起锦幔,在门上装制了两身木雕飞天,在门前地下巧设机关。炀帝巡幸,宫人捧香炉前行,脚踩机关,则飞天自上降下,卷起锦幔徐徐上升。从这则记载可知,飞天不仅是供养佛陀的侍从,而且进入宫殿侍奉人间帝王。由于皇室的喜好与提倡,石窟里的飞天也越来越多。人们进入洞窟,看见的不仅是佛像,更引人注目的是富有生命力的飞天。</p> <p>莫高窟已经 1650 岁的高龄了,它与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千百年来,莫高窟这座文化圣殿令无数人前赴后继赶去朝拜,无论是生动传神的壁画,还是丰富多彩的塑像,抑或是庄严肃穆的洞窟建筑,都令人心驰神往。</p> <p>结束莫高窟的游览,来到网红鸣沙山月牙泉景区。</p> <p>这次西北之旅,欣赏了最美的秋色——胡杨林;了却了多年的心愿——莫高窟,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旅行✌</p><p>虽然出发前已做了一些功课,但在旅行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好多不解之谜。旅行回来的这十多天,都在恶补相关知识,并制作《美篇》,留到以后慢慢回味。</p><p>敦煌,绝对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是一个一生必须去一次的地方 👍</p><p>(此《美篇》中采用了旅友滴水观音和金先生的照片、小视频(空中拍摄),非常感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