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indent-1">金沙江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巴彦克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安徽、江苏等11个省市自治区,至四川宜宾后始称“长江”,最终在上海崇明岛汇入东海,全长万余里,故始有“万里长江”之称。</p><p class="ql-indent-1">金沙江流域水利资源考察,最初始于1954年苏联专家的援助,之后,国家曾多次组织有关科研部门、部队进行了实地勘察,但终因地质构造背景条件复杂、交通运输的阻塞不便、国家财政力不能支、工程设计经验、施工设备的落后等原因而告罄。</p><p class="ql-indent-1">历史进入到21世纪,中华崛起,国力增强,金沙江畔云崖暖,东风欲来满眼春。“开发金沙江”已列入“十五”期间实施开发大西南重要战略目标“西电东送”最先行的步骤之一。</p><p class="ql-indent-1">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宁南县与云南巧家县之间,坝高达275米,设计库容179亿方,为世界级巨型电站(仅略次于三峡),目前该工程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p><p class="ql-indent-1">受国家电力公司委托,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所、中国地震局地质所、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按任务书要求,该项目组由8人组成。本人有幸受命担任该项目组组长兼专业总工程师。</p><p class="ql-indent-1">金沙江流域考察,范围广、时间短、任务重,加之交通、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民族风俗、语言亦有障碍,可想而知,艰险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对本项目组提出了严峻的考验。</p><p class="ql-indent-1">此次金沙江流域考察,基本采用从坝址沿金沙江及其支流溯江而上,分段进行的方式,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东南各县、云南昭通地区金沙江沿岸各县。</p><p class="ql-indent-1">本文与专业报告毫无关系,其旨仅在于让尚未涉足于白鹤滩工程的同事们对该工程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有一个形象的、生动的了解。之所以称本文为“漫记”,主要考虑(或者限于)以下原因:</p><p class="ql-indent-1">1.金沙江流域考察期间,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内容实在太多,“漫记”仅言本人所见所闻,对社会、民族、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现象仅作表面的描述,并未作深入的探究,亦无能以一条主线将其贯穿。因此,谈不上思想性、连续性和艺术性。</p><p class="ql-indent-1">2.“漫记”形式活泼,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即为“漫”, “记”则简单谓之记录,仅此而已。</p><p class="ql-indent-1">考察期间,深得四川宁南县公安局刑警队汪队长、潘、姚三同志的保驾护行,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沙江之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你,以精灵的神韵,</p><p>悄无声息地从崇山峻岭走来,</p><p>千折百回,跌宕起伏。</p><p>你,以巨人的气势,</p><p>咆哮呐喊着向浩浩东海奔去,</p><p>汹涌澎湃,一泻千里。</p><p>金沙江啊!你是万里长江的乳名,</p><p>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p><p>你用那甘甜的乳汁,</p><p>哺育了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儿女,</p><p>千古风流人物为你折腰;</p><p>你激扬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p><p>《诗经》为你喝彩,《离骚》为你骄傲。</p><p>而今你终于爆发了沉淀太久的激情,</p><p>一手托起西部高山,一手挽起东域大海,</p><p>你双手合一,东西联璧,</p><p>以龙腾虎跃姿势,涌起了开发大西南的浪潮。</p><p>金沙江啊!你将褪去古老的旧衣,</p><p>你将呈现绚丽的姿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行有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往事如梦恍若烟,一别昆明二十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城风光今胜昔,旧日同窗尽俊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蓝天白云照西川,冰霜掩映大凉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峡谷深壑多惊险,金沙江畔写新篇。</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昆明,民族文化园</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之行</b></p><p class="ql-indent-1">2001年12月18日,昆明。告别了久违的第二故乡与亲密的好友,我便踏上了北去西昌的列车。</p><p class="ql-indent-1">果然是举世闻名的、与长城一起写入联合国“人类征服自然篇章” 的成昆铁路,列车声嘶力竭似地在隧洞-天桥-隧洞间循环不断地呜咽、晃荡中蛇曲而行。</p><p class="ql-indent-1">又是一个兴奋的旅程,又是一个难眠之夜,车抵西昌,已是当日午夜时分。经过连续几天的长途行程、游览及与老同学的聚会,在西昌火车站下车时,腰部突然感到一阵痉挛,疼痛得竟直不起身来。如此这般,如何是好?忧戚中我不禁感叹起来:想当初,年轻力盛,风华正茂,从杭州到昆明,62个小时的行程,亦无甚不适;叹今朝,软卧52小时,竟力不能支,哎!“廉颇老矣”!</p><p class="ql-indent-1">次日早上八点,天刚放亮,在办事处的帮助下,我被送进了西昌中医院。经过连续两天的推拿、火罐、热水浸泡疗法,腰部疼痛如抽丝般逐渐退去,感觉已无大碍,于是又活跃起来。</p><p class="ql-indent-1">西昌市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市井、行人、服饰、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彝族特色。市中心矗立着当年红军领袖刘伯承元帅与彝族头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石刻雕像。</p><p class="ql-indent-1">由于西昌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它也是我国卫星发射中心。卫星发射场坐落在西昌市以北约65公里处一条幽静的峡谷中,是我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任务最多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的能力。1990年4月7日,“亚洲一号”通讯卫星的发射成功举世瞩目,从此叩开了通向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大门。</p><p class="ql-indent-1">在工作人员的介绍、引导下,从峡谷之中的发射现场到控制中心,我虽然看不懂大部分的设备外型、功能、作用,也听不懂带有高科技色彩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但对科学的奇妙幻想以及对知识的强烈尊重却时时在心中升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西昌,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西昌冕宁,卫星发射基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雪原山魂</b></p><p class="ql-indent-1">从卫星影象显示,在白鹤滩坝址西北向约6公里处有四开—交际河活动断裂通过,这一重大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严重困扰了大坝的抗震设计与工程投资。</p><p class="ql-indent-1">2001年12月28日,我院与中国水科院联合组成的考察队,冒着高原的严寒,驱车前往布拖彝族自治县的日日机乃,对四开—交际河活动断裂进行了现场验证与复核。</p><p class="ql-indent-1">早上9:00从宁南出发,吉普车在大凉山崎岖的山路上缓缓地盘旋而上。大凉山,山道弯弯,路面窄而不平,地势异常险要。越野车就像喝醉酒的汉子在几乎只有马车、牛车行使的路上喘着粗气,剧烈地颠簸、摇晃、轰鸣着。几近没有植被的山体,危岩耸立,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痕迹随处可见。</p><p class="ql-indent-1">看着车窗外一片新奇而凄苍的景象,我不禁感叹起来。冥冥之中,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涌进了许多有关描写山势的诗句。其中“连峰去天不盈尺,刺破青天犹未残”,细细品味之,确也十分贴切地描写了大凉山的高、耸、危、险的特征,但是我感觉更多的还是悲戚,想象中的大凉山远不是这番景象。大凉山,你原本林木参天、郁郁葱葱的绿色外衣呢?你那“古松倒挂俟绝壁……又闻子规啼夜月,雄飞雌从饶林间”生动活泼的动感呢?</p><p class="ql-indent-1">我一片茫然,眼前突然闪现出一种怪异的人与自然的战争景象。大凉山,由于人类对你的植被疯狂地砍伐,你裸露着身体,呻吟着对人类无情地采取了强烈的报复性行为。</p><p class="ql-indent-1">从海拔高程650余米的宁南县六城镇出发,接近海拔3500米雪线时,天空中开始弥漫着飘飘洒洒、似霜似雪的寒冷空气。远远望去,山已溶化在雾状的天空中,天山一色,浑然一体。百米之外,已分不清哪儿是山,哪儿为天。越野车放慢了速度,继续沿着依稀可见的山道缓缓爬升。跃上四千米的分水岭,这儿已是冰天雪地,寒风呼啸着,呜—呜—呜地直刺入漏风的吉普车内。尽管随着一路爬坡,一路降温,一路添衣,队员们此时仍感到刺骨的寒冷。</p><p> 时至下午2点,饥寒交迫的我们就在车上拉开了随车携带的八宝粥、饼干等食品,开始了雪原午餐。</p><p> 我和蒋工、易博士下车前往山梁子眺望,突见百米之外有一团黑色的物体,走近看时,方知一彝族老汉卷缩着。老汉头上缠着层层叠叠的布巾,身披黑色“查尔瓦”,席羊皮垫而坐,身旁放着用各色塑料瓶盛装的液体和一只肮脏的瓷碗,其布满皱纹的脸庞黝黑如碳,在看似迟钝的眼神中闪露出希望的光芒。</p><p class="ql-indent-1">荒漠雪野,竟有如此仙风道骨老人,这着实让人想起金庸武打片中的丐帮帮主。我不解在如此冰天雪地之中的老人为何独坐此地?于是,带着友善,我微笑着走近搭讪,企图引其开口说话。见我们几个汉人渐渐走近,老汉站起来,满脸堆笑地直视我们,左手拿起碗,右手五指伸直,掌面朝外,叽里咕噜不知道说了一些什么。经过几次手语,噢,终于明白了:老汉是山上卖酒的,五毛钱一碗。</p><p class="ql-indent-1">为了不让老汉失望,为了我们在此相遇的缘分,我拎起一瓶,给了他10元。老汉兴奋不已,又是一番叽里咕噜,临上车时还非得再往车上放一瓶。也许一瓶酒用不着10元钱,或者老汉就是这么执着地守着他的生意经吧。</p><p class="ql-indent-1">回首望去,雪皑皑,野茫茫中,老汉像一尊神圣的山魂一样蹲在那儿。不知怎的,我却想起了与此境此景毫不相干的《红楼梦》中“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诗句来,之后的几天,我反复思忖着:此诗句与雪原彝族老人有联系吗?有深刻的含义蕴涵其中吗?我百思不得其解,也罢,或许是神经过敏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的背后就是“雪原山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布拖彝族自治县见闻</b></p><p class="ql-indent-1">话说考察队驱车艰险地从日日机乃雪原下山,气温开始慢慢上升,近布拖县城,已是温暖如春。时近下午6点,太阳正衔着西山开始缓缓下坠。车过彝族寨子,只见小小的集市道上牛车、马车、行人无序地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构成一副喧嚣的景象。</p><p class="ql-indent-1">集市贸易以两种方式进行,既可以物易物,也可以币购物。赶着马车、牛车的小贩主要驮一些玉米、土豆、番薯等粮食类,这些都是当地的土产品。稍精明的小贩则驮一些从外地贩进来的日常生活用品,以鞋类、布料为主。而行走的赶集人几乎人人怀里抱着一只鸡或几瓶酒或一袋粮食。</p><p class="ql-indent-1">酒是集市贸易中摊位最多,也最活跃的商品。彝族男子嗜酒如命的不在少数,酒代表着彝族汉子的成功与否,在日常生活中,酒具有重要意义。从集市走出来的汉子,几乎人人踉踉跄跄、醉态百出,据说这是成功男子的标志。正因此民族陋习,以至县、乡政府每次发放扶贫化肥、农药时,干部们都在耕地、田头现场监督村民将化肥施于田地,将种子播于地中,以避免嗜酒如命的彝民用免费的扶贫化肥、种子换酒喝。</p><p class="ql-indent-1">赶集交易得钱几许,可购置生活、生产用品,而喝酒却是男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赶集却也不易,彝民居住极为分散,以居住于半山腰为多。每次赶集,需翻山越岭,仅单程需行走1~2个小时。来集市的人,也不是人人都有可交易的,仅仅为观光而来的也不在少数。</p><p class="ql-indent-1">彝族男子的服饰几乎简单得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一个式样,即所谓羊毛毡做成的“查尔瓦”。“查尔瓦”的外形酷似汉族孩儿的披风,但其功能较多,可御寒,不透水,透气性好,穿戴时可紧可松;露宿时,可铺可盖。彝族女子的服饰较男子繁得多,五颜六色,基本以红、绿、白为主要色彩,衣服配裙子,上面一般刺有女子手绣的花纹,层层叠叠,穿戴起来十分费时。但,多数男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女人则稍清洁一些。</p><p class="ql-indent-1">彝民的居所,称“窝”比“屋”更合适,因为其居所不具备“屋”的特征。居所的门,矮而窄,需猫着腰进出,连窗户也是特小,如同一张方凳大小。没有看见配有玻璃的窗户,墙是红泥夯就的,屋顶由草铺盖而成。“窝”中既无灶台,也无床,正中只有石头砌成的火坑,火坑旁堆放着铁锅和被烟熏火燎得乌黑的钢精锅及一些碗勺之类的家什。彝民的生活主要围绕着火坑进行,烧、烤时围着火坑;吃饭时围着火坑;晚上睡觉亦同样围着火坑,席羊皮垫或卧或坐而睡,身上的“查尔瓦”既是褥子,也是被子。</p><p class="ql-indent-1">布拖县主要生产土豆、玉米、甘蔗,这些作物适合于雨、旱两季分明的地区种植,蔬菜和大米主要靠外部运入。彝民们因此以玉米和土豆为主粮,大米是比较昂贵的粮食,只能偶尔吃一些。但,彝民的身体素质看起来比汉人好一些,几乎个个脸上都是黑里透着红红的亮光,绝没有面色黄而枯糙无光的。彝民极少洗脸、洗澡,但也不是一生只洗三次。未成家的孩子看起来还真的不洗脸、不洗澡的,旺盛的“人气”可从身旁闻得。尚在母亲背上驮着的孩子很多都带着大大的帽子,帽子里面裹着牛粪。据说,牛吃百草,牛粪帽中草药的成份极为丰富,既可御寒,也可治疗百病。</p><p class="ql-indent-1">彝族有自己民族的文字和语言,县、乡政府通常以两种文字下发各种文件。彝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虽说已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但适龄儿童失学的不在少数。因此,在彝族村寨,到处可见成群的孩童或嬉戏或牧羊、放马于山坡、田野。</p><p class="ql-indent-1">彝民的婚嫁也以自由恋爱为基础,定婚时,男方需牵一头牛至女方家作为聘礼,然后就是上山采土用以坯墙制瓦。建筑材料几乎无需花钱,建房时,村民们采取互帮互助的形式,用不着备烟酒招待出工的村民。新婚满月,新娘即回娘家居住1-2年后再回夫家。若孩子出生,作为父亲的却不能前去探望,只有盼妻携儿返回。因此,男人结婚后1-2年内十分轻松,有足够的时间往集市上跑,或观光或饮酒。女人们也是闲适的居多,常可见聚众的女人双手焐着小火炉嬉笑、打闹于路边、田野。</p><p class="ql-indent-1">我泱泱大中华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历代民族纷争,史书屡有记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乃新中国基本国策。金沙江流域是少数民族种类分布最多,也是最集中的地区。自58年、69年平叛西昌反动彝族头领策划的暴乱以后,汉、彝族之间的纠纷与敌意已渐渐消失。剔除民族陋习、提高民族素质已经成为民族自治的重要内容。</p><p></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包木把村历险记</b></p><p class="ql-indent-1">12月30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越野车行至布拖县西洛乡包木把村。这是一个高原山地丘陵地区,分散居住着约20几户彝族山民。</p><p class="ql-indent-1">停下车,我独自转过一个小山头,见前方走来一人。</p><p class="ql-indent-1">“老乡,此地可是包木把村?”,我微笑着。</p><p class="ql-indent-1">那汉子约30多岁,头发蓬乱,破烂、肮脏的“查尔瓦”披在身上,他目光呆滞却警惕地上下打量着我,右手撑开,左晃晃,右晃晃,大声地对我叽里咕噜说了一通,我茫然不知其所言。突然,他转过身去,朝一个约50米外的人大叫起来。</p><p class="ql-indent-1">也许他不能听懂我的话,让另一个人来为我释疑,我心里思忖着。</p><p class="ql-indent-1">那远处的彝族汉子紧走几步,凑上前来,与先前那汉子交谈几句后,却也是舞弄起手掌,左晃晃,右晃晃……而眼睛却四处张望着。随着他的眼光,我也四处张望起来,茫茫四野,已看不见其他人。看来问路已问不成了,我仍面带微笑,正欲告辞而去。</p><p class="ql-indent-1">此时,两汉子一左一右分开,手在腰间摸索着逼近我。见此景,我立刻警觉、紧张起来,转身拔腿便跑,一边跑一边取下脖子上挂着的军用望远镜、相机,两汉子随即踉踉跄跄地追来。转过山包,来到越野车旁,只有两个司机坐在车上,其他人已向前走去。不多时,两醉汉也跌跌撞撞地赶到车旁,一人拦住车头,一人抓住车门,不知要干什么。</p><p class="ql-indent-1">见此景,姚sir立即拉响警笛。“我们是公安局的!”,潘sir大声喝道。</p><p class="ql-indent-1">两汉子明显愣住了。走在前面的队友听到警报声也返了回来。</p><p class="ql-indent-1">“赶紧走吧,别进村!”,我果断地对司机说。</p><p class="ql-indent-1">一会儿,又来了两个20岁左右的彝族后生,那年轻一点的醉汉醒过神来,突然仰天躺在了车前。</p><p class="ql-indent-1">“把他拖开!”,姚sir从包里拿出武装带,露出手枪,跳下车来。</p><p class="ql-indent-1">也许两个后生听懂了汉语,或许已意识到严重的后果,两人一左一右死命拖开了躺在地上声嘶力竭喊叫的醉汉。汽车立即启动,冲出了包木把村。</p><p class="ql-indent-1">回首远远望去,包木把村渐渐地在视野中消失。队友们从惊恐中缓过神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于是大家都在凭自己的想象假设如果,猜测后果。</p><p class="ql-indent-1">我却说不出话来,侧身回望长咨嗟。</p><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随心而舞,跳的就是感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久闻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其东巴文字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字。纳西族中摩梭部落至今尚保留着母系社会的家庭结构,婚姻方式仍然沿用古老的“走婚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月17日,进入彩云之南的纳西族民族村,作为外地旅游者的我们无不对该民族古老的文化感觉十分新奇,其中欢快奔放、激情四溢的民族舞蹈尤其让我们兴奋不已,激情难耐。不由自主,我便成了舞蹈圈中一个滥竽充数的舞者。十几名纳西族少女身着以红、绿、黄为基色的艳丽服装,配以锒铛作响的头饰,手牵手,臂挽臂围成一个大圈,在彩云之南特有的蓝天白云之下纵情起舞。踏着纳西族古老乐曲的旋律,少女们跳得那么奔放,那么入神,舞步刚柔相济,有力而飘逸,身姿俯仰有致,健实而轻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纳西族人对大自然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更有着一股浓郁的亲情。从飞鸟、流水、山林、雪原汲取了舞韵,糅合进自己对劳动与生活的感受。脚移处,身动处,种种妙姿便如泉水般自在流淌,如彩云般舒展飘逸。想跳就跳,随心而舞,快乐就是跳舞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泽民、朱熔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纳西族村与群众手拉手,自由自在地跳过民族舞,领袖开怀,群众开颜,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等有幸领略纳西族风情,与豁朗愉快的纳西族人共舞,跳的就是兴奋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沙江畔情依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冬时分,白鹤滩工程区域构造考察组一行七人踏进了四川省则木河沿岸的西瑶寨。整个寨子其实仅十几户人家,全是土生土长的瑶族村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七人分住2家。我住进了吉觉典洛老伯的茅草小楼。傍晚,整个山寨一片寂静,寒风从峡谷吹来,使人感到一阵阵的寒意。吉觉典洛老伯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的客厅围着火坑取暖。于是,主客之间随便拉起了没有主题的家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瑶族,是一个分布较广,人口不多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基本接近汉族,且语言与汉族也大体一致。谈兴正浓的时候,突然一阵清脆、悠扬的乐器声从远处飘进小屋,在寂静的山野之夜,撞击着听者的心扉。不多时,几乎整个夜空都飘飘洒洒地奏起了这美妙的声音。此等如诗如画的境界勾起了我们无限的好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见我们如此惊喜,老伯笑着说,那是他尚未嫁人的子尔谟依姑娘在吹榛叶,正谈情说爱呢。老伯把子尔谟依喊了进来,一位身着瑶族服饰的小伙子跟在姑娘后面。应我们的邀请,姑娘羞羞答答地红着脸让小伙子为我们吹奏了一曲榛叶调。那能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只不过是一片极普通的树叶而已!吉觉典洛老伯接过榛叶,放在布满皱纹的嘴唇上,也如此这般地为我们吹起了榛叶曲。幽幽的曲调,使人仿佛进入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行走在高山流水的无限风光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瑶族人习惯依山而居,常年累月聆听着各种婉转、清脆的鸟语。“近水知鱼性,傍山识鸟音”,瑶族祖祖辈辈听惯了娓娓动听的鸟鸣,常摘榛叶模仿鸟的叫声来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吹榛叶表达情意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榛叶声声,既可如歌如酒,亦可如泣如诉;既可含情脉脉、激情欢畅,亦可抑扬顿错、悲情四溢。前者一般表达对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的向往和歌颂,如欢庆节日、丰收或男女之间谈情说爱,而后者多是倾诉自己的不幸、伤感、失意等。男女老少通过榛叶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用榛叶向外界渲泄、倾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觉典洛老伯时而给我们讲述瑶族榛叶的情趣,时而为我们边吹边唱。茫茫夜色中,榛叶声声、真情依依。</p> <p> 整理20年前的文字,实在如同打翻了调味瓶,甜酸苦辣,味味俱全。</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太累,作罢!未完待续。</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