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已烙印在脑海里。走进山西,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高山峻岭,丘陵纵横。这个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五台山,悬空寺,云冈石窟,给世人留下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久经沧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王家大院让我们领略砖雕,木雕,石雕这个清代民居建筑的抗鼎之作;黄河壶口瀑布,浊浪翻滚,白浪滔滔,身临其境聆听黄河在咆哮的声音……。</p><p> 山西的历史非常悠久,人文景观非常多,拥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非常漂亮,值得我们一游。</p><p><br></p><p><br></p> <p> 壶口瀑布,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绵亘万里的黄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出昆仑、穿大漠、入河口,一路滚滚而来,到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秦晋峡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几百米宽骤然收缩为四、五十米宽,河水奔腾咆哮,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似壶倾注,直泻下去,形成落差达50米的壶口大瀑布,激浪滔天,水雾烟云,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亲临现场,亲身体验李白抒写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p> <p> 王家大院,气势恢宏,以独有的风采伫立在灵石县静升镇的黄土山坡上,记载了不同时期王氏家族的辉煌与鼎盛。王家大院由王氏家族经历明清两朝,耗时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山西有几座大院,比较有名的是王家、李家、乔家,但论建筑面积和存留历史,王家都是首屈一指,原因是王氏家族世代有人在朝中任官,属官商结合),依山建堡,层楼叠院,堪称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也是我国明清年代北方居民建筑的典型代表,素有“民间故宫”、“王家归来不看院”之美谈。如果说苏州园林是首流动的诗,那么王家大院就是凝固的散文,雄浑厚重。</p> <p> 人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但我却认为,对一个城市的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去当地的愽物馆。山西愽物院是国家一级愽物馆,位于汾河西畔,馆藏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以“晋魂”为主题,从文明摇篮到明清晋商,展现了上下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进程。馆中最具特色的是青铜,玉器,雕塑,壁画,几件镇馆之宝让人惊叹不已。有道是地上文物看山西之说。</p> <p>五台山,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五峰高耸,风光秀丽,寺庙林立,文物遍布,系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现存有世界最为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其中,殊像寺、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碧山寺等10处景点,已经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这里是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具有浓郁的佛教氛围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吸引着海内外信众前来朝圣。旅途中,常会见到匍匐山路、虔诚跪拜的信众,无不令人感动。“晨钟惊醒名利客,暮鼓唤起梦中人”,仰望巍峨白塔,聆听悦耳梵音,清风徐徐,余音绕梁,六道轮回,三世因果,让心安宁,让心向善。“云山雾海沉浮中,梵宇楼阁姿容秀,古刹晨昏天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五台山的景色壮美独特,超凡脱俗,教人流连忘返……</p> <p>悬空寺,座落在翠屏峰的半崖峭壁之上,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该寺依照力学原理,巧借岩石暗托,凿洞插梁为基,梁柱上下相嵌,廊栏左右相连,是建在半空中的一组木结构建筑。李白称其为“壮观”,徐霞客赞叹为“天下巨观”。整个建筑占地125㎡,总体三部分,由禅院和南北二楼组成,大小殿阁40余间,最大的不足36㎡,可为建筑奇绝,小巧玲珑。寺内供奉“释”、“道”、“儒”,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教合一”寺院。可能是“三教合一”融合了边塞多民族的宗教文化,在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世间,历经千年而保存完好,堪称奇迹。寺院建筑依附山体,随山势而筑,时而突出山体,时而浅藏于洞穴之中,爬至高处向下张望,顿感如临深渊的险峻,然而这座悬空寺己经存在1500多年,依然坚固如初,可见古人的建筑水平有多么高超!</p> <p>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年代。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艺术石窟。步入云冈石窟,俨然进入佛的国度,石的世界,艺术的天堂。所有雕刻在石壁上的造像,巧夺天工,历经千年风雨考验,是佛教与石窟的完美融合。面对这些艺术瑰宝,游人会惊叹不已:在当时的条件下,究竟有多少工匠,怀着怎样的虔诚,花了多少的心血,才能完成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杰作?</p> <p>烽火狼烟雁门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中华第一关。巨砖叠砌,过雁穿云,巍然屹立在中原与塞北的分界线——雁门山上。雁门关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这里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在此与匈奴作战。在景区入口,高高耸立着由毛泽东亲书的“雁门关”纪念碑。登上雁门关长城,遥想当年,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大败匈奴;宋朝杨家将数代忠良,在此前仆后继浴血抗辽。雁门山脚之下,汉宋将士忠骨累累,令人肃然起敬!正如《雁门关歌》曰:“自此去,送出烟雨,策马扬尘千万里。边关狼烟腾起,战马嘶鸣,白袍浴血雨。眼前男儿罡气红缨提,血染汉字旗……”。</p> <p>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p>“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已有3000多年历史。</p><p>作为万里长城重要关口的雁门关,扼从广阔中原进入漠北草原重要通道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幸就长期戍守雁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更是常年征战在雁门关一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关出塞北,收复了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代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雁门北伐匈奴,打得匈奴远逃漠北,不敢南窥汉境;唐代名将郭子仪出雁门平定了安史之乱、薛仁贵则长期镇守雁门关,防御突厥南犯;北宋年间,雁门关竟成为宋辽两国的边界线,忠勇善战的杨家将长期镇守雁门关,与辽军在雁门关一线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留下许多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p> <p>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从始建到建成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p><p>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探口。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p> <p> 走近平遥古城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古城墙,站在古城墙上放眼望去,整个古城尽收眼底,慢步在古人曾经走过的城墙,仿佛在与古人谈古论天,那种兴奋愉悦的心情只有自知。平遥古城不同于紫禁城的庄严,也别于钟楼的肃穆,但她的气质溢于一座瓮城,从每一条街道流出,每一扇旧窗趟出,每一道雕纹渗出……古老,却亳不荒废。日昇昌,县衙门,金库,票号等等都见证了平遥这座古城昔日的辉煌。</p> <p>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朝初具规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城墙、县衙、镖局、票号带人穿越历史,去领略百年前山西晋商的智慧和平遥古城的繁荣。平遥的街道十分规整,四大街贯穿整个城区,主要景点都集中在四大街上。其中南大街是整个古城的中轴线,也是现在的“明清一条街”,街道两旁仍然存留着那些老字号。平遥最值得参观和欣赏的是协同庆票号和古县衙、镖局、民俗表演(晚上在平遥大戏堂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观赏晋商乡音,很有意义)等,同时也是游人最多的景点。票号其实是现代中国银行的鼻祖。从这座博物馆中,可以了解百年前协同庆票号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另外,古城墙也是平遥的看点之一,不仅雄伟,而且保存完好。登上城墙,俯瞰古城,别有一番感受……</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