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晚期青铜礼仪兵器:飨戚

PHF

<p>  之所以选择“飨戚”(xiangqi)作为自己每周讲堂的作业,是因为从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它呆萌的纹饰。这件商晚期青铜兵器1965年绥德墕头村出土,长16.1厘米、刃宽8.8厘米,这样小的尺寸以及其精美的纹饰都说明称其为青铜礼器更加准确。</p><p> 飨戚的纹饰分上下两部分,长方形内上部纹饰是二人面对面围鼎跪坐,一人手里还拿着食物正递给对方。这样的场景总让我怀疑他们是在吃火锅,这可能是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吃火锅场景。这个场景就是甲骨文字“飨”,会意相聚宴饮,引申指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也指用酒食慰劳。古时祭文结束一般会写“呜呼哀哉,伏惟尚飨”,大概意思就是伏在地上恭敬的请被祭者享用供品;有的杂志也喜欢在编者语里用一个词“以飨读者”,指供广大读者欣赏受用,都是同样的意思。这件戚也因此纹饰或者铭文而得名“飨戚”。</p> <p>  飨戚援身纹饰是一卷尾回首的夔龙,夔龙圆目怒睁炯炯有神,身体回首顾盼孔武有力,夔身云雷纹饰线条流畅,整体呈现出暨生动又神秘、暨高贵又威严的气质。作为一件礼仪用途的青铜兵器,在铸造时必须保证足够的硬度和纹饰的精美,青铜是铜与锡、铅的合金,锡的含量决定硬度,兵器和工具需要更高的硬度因而需要更高的锡含量;铅的含量影响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更好的流动性可以铸造出更加精美的纹饰,所以有精美纹饰的容器类青铜器铅的含量会高一些。飨戚这件青铜器无疑铸造时很好地控制了铅和锡的比例。</p> <p>  戚是已知最早的青铜兵器之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土的青铜制品中就包括2件青铜戈、1件青铜戚。钺和戚的祖形为斧,冷兵器中有不少都形状相近,斧、钺、戚这三种兵器就是长得差不多的“斧形兵器”。特别是钺与戚的区别尤为模糊且无定论,陕西历史博物馆对这件文物的标注就不一致,纹饰拓片用的是“戚”,文物名牌用的是“钺”,但我认为按照逻辑还是应该称为“飨戚”。</p> <p>  斧出现年代较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早的斧为石头打制,用于生产,后演变为兵器,春秋后逐渐改为用铁打造。斧一般个头不大,直刃或月刃,刃薄背厚,有銎孔以穿木柄,作为兵器使用有长斧、有短斧,威力强大。 </p><p> 钺由斧演变而来,出现年代比斧晚。社会阶级分化之后,平民阶层使用的称斧,部落酋长使用的称钺,钺后来就成为王者使用代表王权的仪仗兵器。从形制上来说,钺较斧也有很大变化:一是个头加大以显气势;二是增加图腾、铭文等装饰以示王者身份;三是钺杆一头加矛头可刺击,另一头加鐏可戳于地上,钺杆长度也比斧杆长许多,立于地上甚是威严。钺因为个头太大,不适于实战,多用于执行王法,用钺行刑。</p><p> 戚是斧形兵器中最小的,俗称“小斧子”。戚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直刃,有的月刃,有的圆刃,因为个头较小,柄较短,不适于作战,戚常悬于主将战车之上或大帐之中,象征军法,仪仗的意味更浓一些。这件纹饰精美华丽的“飨戚”,我们今天不会有人相信它是用于作战的兵器或者行刑的刑具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持钺妇好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