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为例讲道理 聚焦引领促成长一一听《如何引领教师做课例研究》有感

阳光雨露

<p>  2020年10月26日晚上7点至10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老师通过网络面授的形式给我们作了《如何引领教师做课例研究一一一作为教师校本专业学习的途径》的专题讲座,课堂不在于授课时间的安排,不在于授课形式的固定,即使在貌似不是很恰当的时间,授课内容的精彩也能演绎成为我们最迫切的内驱需要。</p> <p>  杨老师以日本模式的“授业研究”,欧洲模式基于变易理论的“课堂学习研究”,中国模式基于教研活动的“磨课”研究,这三种国际背景下的课例研究从动力源、共同点、研究内容、方法基础、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让我们从事小学教学的教师也了解些国际背景层面的课例研究,开阔了眼界。</p> <p>  杨老师指出熟知未必是真知,经验角度的认识与数学本质的规律有着明显的区别,而我们的课堂评价应该走向多元化趋势,即改进结构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究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这不正是目前教育评价的需要么?</p> <p>  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源于真实的情境之中、来源于实践的感悟之中、来源于知识的积累之中、来源于坚持的反思之中。杨老师的“四元分析法”聚焦内容进行目标分析、聚焦学生进行条件分析、聚焦教学法进行过程分析、聚焦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结果分析,使我们深刻地体验到课堂中有困难才能产生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区分了习题不等同于问题,可以用问题来驱动课堂的过程中,还得避免给予学生片面的、不完整的、错误的认识。</p> <p>  我们可以通过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这种“四有”方法,来进行精致化传统教研活动的“磨课”,作为教师校本专业学习途径的课例研究,我们要做到以问题驱动学习,以差异推动进取,以技术突破经验,以共识导向深入,充分暴露原有的经验想法,经历实践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在知识内涵上承载情感态度,在问题设计上彰显创新思维,关注课堂背后的数学本质,关注效果背后的评价体系,尽量跳出课堂看数学。</p> <p>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上的优雅从容源于背后的拼命划水,尤其是教研活动的策划人更要从实践资源中学会梳理提炼观点,形成理性认识,达成教育共识,充分发挥引领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