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赴大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大寨村,如今怎么样了?

福星高照

</strong>苦命的陈永贵</strong> <p>1920年,陈永贵的父亲<b>陈志如</b>逃荒到大寨。但大寨并不是人间天堂,在万般无奈下,为了寻求活路,陈志如忍痛将妻子和小儿子卖到了和顺县杨姓人家,把女儿卖到西寨乡窑沟村当童养媳。</p><p><br></p><p>1920年农历十月三十日的夜里,走投无路的陈志如,<b>在自家祖坟的老松树上满怀悲愤和牵挂上吊,留下年幼的陈永贵孤身一人,只能寄人篱下,靠打短工勉强度日!</b></p><p><br></p><p><b> 黑暗的旧大寨</b></p><p><br></p><p>太行山,山连岭,岭连山,万山丛中有一座山峰,名叫“虎头山”。虎头山下有一个小山村,名叫大寨村。<b>旧社会大寨有五多,打长工的多,讨吃要饭多,负债欠账多,卖儿卖女多,寻死上吊多。</b>解放前的大寨有61户,全村百分之六十的好地,集中在四家富户手中。其余57户都是贫苦农民。其中打长工35户,讨吃要饭9户,还有6户冻饿而死,灭门绝户。</p><p><br></p><p><b> 毛主席搭救了大寨人</b></p><p><br></p><p>“打长工没铺盖,卖儿郎当乞丐,终年还不清地主寨,有女不嫁穷大寨”。这正是旧社会大寨人的生活写照。</p><p><br></p><p>1945年,昔阳解放,大寨村的穷苦百姓在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b>并在毛主席“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下组成生产互助组,实现农业合作化,自此大寨人才翻身做主得解放,过上了好日子。</b></p><p><br></p><p><b>从农业学大寨到大寨精神受到质疑</b></p> <p>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p><p><br></p><p>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毛主席知道大寨后,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b>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的大寨因新华社一篇内参,受到质疑。大寨战天斗地的火热场景成为过去,村民们也不再走集体化道路,至此大寨精神成为过去。</b></p><p><br></p><p><b> 今天的大寨</b></p> <p>1991年的9月的时候当得知华国锋要来大寨的时候,山西昔日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大寨郭凤莲都赶来迎接,对此他曾经感叹自己已经有七十岁了,人生又有几个七十呢,不知道还有多少次外出的机会,寒暄一会后便共同前往虎头山上陈永贵的墓前悼祭。</p><p><br></p><p><br></p><p><br></p><p>在华国锋离开大寨的两个月后,郭凤莲被任命再度主持大寨村的相关工作,令人费解的是她选择的发展道路跟昔日陈永贵的竟然截然相反,反而是在市场经济中进行摸索,成了"改革"的支持者。</p><p><br></p><p><b>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b>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笔者特意赴大寨,却发现了“不同的真相”。</p><p><br></p><p>91年之前的将近十年时间,事实上,郭凤莲一直不在大寨。期间,大寨甚至经历了四任村支部书记,然而大寨再也没有重现昔日的辉煌,对郭凤莲的此次任命是奉调重回大寨!郭凤莲回来后,她心里知道,村民们的思想还是希望走“社会主义”大寨的道路,所以才与历任书记的领导格格不入。</p><p><br></p><p>在郭凤莲重掌大旗后,郭凤莲顺应村民的心愿,决心走出一条“大寨自己的路”。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先后办了大寨制衣厂,饮料厂,羊毛衫厂,水泥厂,白酒厂,大寨旅游事业部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企业。</p> <p>大寨制衣厂</p><p><br></p> 大寨羊毛衫厂成立<br></br><h3> <p> 畅销山西全境的大寨白酒</p><p><br></p><p>然而,在这些资本主义经济的表象下,笔者却了解到,<b>所有的大寨企业都是“全体村民持股,全体村民分红。”,堪称是“资本主义的皮,社会主义的骨”。</b></p> <p>而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她成功的给大寨村民交上来一份满意的答卷,从1992年到2017年二十五年共同努力之下,大寨村的年总产值由原先的327万提升到了6.7个亿。</p><p><br></p><p>郭凤莲制定了给全村制订了一系列的养老政策,除了国家给的养老金外,村集体给全村60岁以上,每月300元,70岁以上每月600元。</p> <p>郭凤莲也没有忘记下一代,村里的孩子从1994年开始,小学到高中免除一切学杂费。全村老小都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p><p><br></p> <p>如今的大寨,村民们基本上都住进了165平米的别墅中。<b>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走“集体路线”同样获得巨大成功的“南街村”。</b></p><p><br></p> <strong>虎头山一行</strong><br></br><h3> <p>成行的果树</p><p><br></p><p>大寨的虎头山,曾经的荒山秃岭已经变成鸟语花香的森林公园,缠在半山腰上的果园,果实累累,芳香扑鼻。</p> <p>踏着青石板山路走向高处。虎头山,青山削翠,景色瑰丽,翠叶欲滴,绿枝闪烁,形成了极为美妙的虎头松涛。</p> <p>狼窝掌沟落差200多米,山高坡陡、洪灾不断,大寨人三战狼窝掌,劈山填沟,垒起了总长7.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p> <p>大寨人用一块块石头在山坡上垒出的梯田</p> <p>大寨人用双手建起的红旗渠</p> <p>大寨人用双手建起的红旗渠</p> <p>“军民池”</p> <p>“军民池”</p><p><br></p><p>山梁上,3个大水池清波荡漾,涟漪阵阵,点缀在绿海之中,像三个圆形大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倒映着池边的仿古长廊。池子是解放军帮助修的,村民称为“军民池”。</p> <p>周总理纪念亭。周总理登上虎头山时在此休息。</p> <p>陈永贵墓地</p> <p>陈永贵墓地依山而建,后面绕着的墓廓是一道用青石垒成的半圆形护坝,形状像太师椅,在这里可以看见整个大寨的所有山头、山沟,房屋、街道。</p><p><br></p><p><br></p><p>墓地的前面是依山而建的数百级台阶,台阶两旁,名贵的风景树分布有致,茂盛的月季花五彩缤纷,台阶尽头是泰山石雕塑的陈永贵半身巨像,塑像高7.2米,宽3.8米。</p> <p>大寨党支部,左2郭凤莲,左4陈永贵</p> <p>大寨展览馆</p> <p>江 青在大寨参加劳动期间的宿舍</p><p><br></p><p>大寨展览馆,里面有500余副图片,再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陈永贵、访大寨的情景。还有许多实物,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历程。</p> <p>郭沫若为大寨写的诗</p> <p>郭沫若墓</p><p><br></p><p>郭沫若为大寨写了一首诗,把一部分骨灰埋在了大寨,纯朴的大寨人为他建了一个纪念碑。</p> <p>陈永贵故居</p> <p>陈永贵故居</p><p><br></p><p>陈永贵故居:陈永贵家只有两个窑洞,其中一个是厨房,一个是卧室,陈永贵担任领导职务后,在院子的门口盖了一间接待室,接待外宾和来访人员。</p> <p>从陈永贵的老家往后走,一排排像火车车厢的房子出现在眼前:下面是一孔窑洞,上面是一层房,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永贵带领村民建起的住房。</p> <p>如今的大寨村房屋整齐,街道清洁,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式的小洋楼,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旅游区。</p> <p>大寨村门楼系两层平顶楼房式建筑,楼顶矗立着“大寨”两个鲜红的大字。村门两边墙壁上分别写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寨门楼成为大寨的标志性建筑。</p> <p>站在虎头山上看大寨新村</p><p><br></p><p>整座村落背靠虎头山麓,坐南面北,高低错落而又整齐有序。村中由南向北有一条主干街,穿过大寨村门楼和村前广场,统一修建起的排房式门面房,经营窑洞旅馆、农家饭店和土特产品。</p> <p>大寨的村办企业</p> <p>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已撩去它那层神秘的光环,回归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实实在在。如今的大寨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农业旅游村村。大寨人的生活也早已不是肩挑重担、开荒种地,住进了别墅,为游人提供服务的窑洞饭店和纪念品商铺比比皆是,乡村旅游已成了大寨人的主业。</p><p><br></p><p><br></p><p>2014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昔阳县大寨村郭凤莲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带着大寨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从农业的这么一个角度,搞了多元化的经济建设。</p><p><br></p><p>从一口人不到180块钱的收入现在上升到1万8千块钱,从一个村的总收入不到10万块钱,现在总产值达到10个亿。这么走过来以后,我的体会是,我们国家现在富强了,我们的人民也富裕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人民是付出了血和汗的。</p><p><br></p><p>2018年大寨人均年收入已达到了2.5万元。</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rG9v94hwJJwqygePSWNc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