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如泰运河的长江入口如横着的Y状,张开的枝丫处南边是船闸,北边是水闸,中间是小块的三角洲,江水在三角洲的末端汇集,向东一百多公里经如东入海。</p><p><br></p><p>外婆家就在运河边,河对面是建在三角洲上的船厂,沿河向西尽头就是水闸。这里是运河最开阔的地带,汛期开闸的时候,水面湍急,黄色的江水打着旋流过。</p><p><br></p><p>住在水边,外公外婆告诫最多的就是少往港河边跑,甚至拿水里有毛猴子吃小孩吓我。也确实看到河里打捞的吓人情景,再加上曾有的溺水经历,我很怂地成了水边的旱鸭子。一直到很多年后,才由儿子教会游泳。</p><p><br></p><p>运河边的水码头比别处要大很多,水泥台阶沿着石块砌成的河岸一直伸向河中心。夏天的时候,这里就成了大人小孩的天堂。同辈孩子里水性最好的,是隔壁姚家桥的"乌龙"。他常年拖着鼻涕,看着弱不经风,可只要下了水,他就跟条鱼一样消失不见,脑袋重新冒出时已经到了对岸。</p><p>而我,只是尽可能地探着码头上的台阶向下,直到河水淹没胸口,人随着水流摇晃才不得已停下。</p><p><br></p><p>冬天,水码头会变成小小的船码头,从江南来的乌篷船临时停靠在这里。来的是铜匠,船是家,也是作坊。老家冬季湿冷,家家户户都会备铜的汤婆子、炭脚盆等等。他们一般不收钱,收稻米。浅浅地来,回去时船舷压下去好深。</p><p><br></p><p>码头边修有一座小型的水文站,长长的钢索高悬着一直通到对岸,上面吊着一个铁皮鱼雷状的水位探测器。汛期的时候,它会沿着铁索从水文站缓缓移至河上空,再慢慢下沉至河心。这样的机会很少,我很虔诚地坐在码头边,看它又从水中升起,带着水滴回到水文站内。对于乡下的孩子,这小小的水文站是处非常神秘的所在。</p><p><br></p><p>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口有张很大的渔网,两头固定在河对岸,另两头连接在村口的两处绞盘上。网太大,下网和起网时需要两个成人同时转动绞盘,是个力气活,小孩是万万不能动的。岸边建了铁质的悬桥,通往网中心上空,起网后,要用很长的抄网才能将鱼捞上来。村头修了简易窝棚,便于村民值班看网。小孩白天在这里打牌,晚上,在这里听大人讲鬼故事。</p><p><br></p><p>运河边,也有风险。不少年长江水位太高,开闸泄洪,淹没了路面,也殃及外婆家。房子进了水,大人忧心忡忡,一盆盆往门槛外舀。小孩不知愁,开心地骑着28自行车在岸边来回压着水花。</p><p><br></p><p>运河,承载着童年,承载着村庄的故事。</p><p>承包渔网的“长脚”,在有一天想到他,却无法编织一个完整影像,并且随着村里老人的逐渐离去,再难以补全时,会变得焦虑:这些人,这些故事,会不会永久地消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