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网络图片)</p> <p>【下册】第一句,“十九世纪,想起来真是音乐、文学的嘉年华(二十世纪是绘画)。”</p><p><br></p><p>木心欣赏拜伦,不惜拉了这么一位垫底:“歌德是伟人,四平八稳的——伟人是庸人的最高体现。而拜伦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别超凡,始终不太平的。英雄,其实是捣蛋鬼,皮大王”,“说得出,做得到;做得到,说得出。”</p><p><br></p><p>具体点儿,“拜伦的精神家谱是西方的怀疑主义。这主义从古希腊一路下来,……都用心用脑,但没有胆。……歌德一有机会就赞美拜伦,因为在文学上或生活上,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p><p><br></p><p> 他注解诗人狂傲不羁的个性,“拜伦的个人至上、纯粹的独立、纯粹的自由,其实就是尼采的超人意志”。</p><p><br></p><p>我读拜伦的诗,激情四射、睿智尖刻、挥洒自如;看拜伦其人,恃才傲物,生活滥情。自云100多个情人,“天下女人一张嘴,从南吻到北”。木心说是“至性、血性、男性,”我看少了最紧要的真性。</p><p><br></p><p>两性在一个情字上,只怕永远对立。说起歌德,才气不及拜伦张扬峥嵘横竖都溢,但在思想的广度深度上,毕竟多活了四五十年,有充裕的岁月洞察和验证。</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拜伦</span></p> <p>雪莱《西风颂》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人人皆知。木心无情的戳破——“世界哪里是那样的。好人读了要上当的”。睁眼看看,可不?</p><p><br></p><p>他比较二人:拜伦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呼天抢地宣扬他的怀疑。雪莱也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欢天喜地维持他的信仰。</p><p><br></p><p>半斤八两,都不成熟。原因一样,活得太短。这一点,罗素也说过。</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雪莱</span></p> <p>关于小说。</p><p><br></p><p>狄更斯。“正统文学批评说他艺术水准不够,认为是通俗小说作家。我以为这种批评煞风景。我喜欢他。在他书中,仁慈的心灵,柔和的感情,源源流出”。</p><p><br></p><p>萨克雷。“他的小说如一种皮鞋,好皮,好功夫,穿在脚上有点夹脚,不舒服。”这话生动俏皮,却不好理解。</p><p><br></p><p>勃朗特姐妹。“伍尔芙夫人扬《呼啸山庄》贬《简爱》。何苦来哉?前书适合老年人读,后者适合青年读”。我亦有同感。前者骨子里是苍凉,后者血液中是浪漫。虽则《呼啸山庄》显得更“哥特”一些。</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年木心桀骜不驯的眼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年风度翩翩云淡风轻</span></p> <p>哈代。“真正的大家,大在他内心真有大慈大悲。……行文非常迟缓,长,温和。读时,心就静下来,慢下来。……就是这种行文、描写,了不起”。</p><p><br></p><p>“公平地说,福楼拜、托尔斯泰,是耶稣的衣服的一部分,重外在;哈代、陀氏,是耶稣的心灵的一部分,重内在。排小说的位置,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第一流的。”</p><p><br></p><p>哈代,是不错。但说福楼拜外在?包法利夫人平庸虚荣的内心,揭示不够?不少教材说福楼拜是二十世纪文学“向内转”的先驱哩,我的阅读感受相似。个人审美趣味不同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哈代</span></p> <p>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不易读,更不易讲,音乐描写和宗教意味微妙深奥。</p><p><br></p><p>木心论作家,“一上来就起点太高,结果并不长进。他在师范大学时写信给托尔斯泰,是这点水准,到老得诺贝尔奖,还是这点水准。”看得准,说得狠,罗~后来的作品均不及《约》。</p><p><br></p><p>对于文学的主义、流派,木心很不以为然:“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如果被人认为什么什么主义,那是悲哀的。如果是读者、评家误解的、标榜的,作者不过受一番委屈。如果是作家自己标榜的,那一定不是一流”。他告诫,“不要去构想,更不要去参加任何主义,大艺术家一定不是什么主义的。……莎士比亚什么主义?” </p><p><br></p><p>我理解,他是强调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自由化,没必要设定几条创作原则,去刻意或自囿,失掉了诗意和灵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罗曼.罗兰的三部名人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晚年的木心</span></p> <p>分析评点中,木心喜欢比较,如雨果与陀氏:《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人物是为故事、情节、场面存在的。陀氏相反,故事情节场面是为人物存在。结论:“雨果和陀氏一比,陀更高超,符合原理”。</p><p><br></p><p>什么原理?没说。我推测乃“文学是人学”,人的生存状态心理性格等,是文学表现的主旨。人性,是深不可测的微观黑洞,在陀氏笔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青时爱读雨果,老了,只有《九三年》发人深思</span></p> <p>巴尔扎克。“文学的巨人”,“不能用什么主义去解释了吧。”我所接触的中文教材中,巴尔扎克都被尊为现实主义的巨匠。</p><p><br></p><p>之前他将哈代、陀氏与福楼拜、托尔斯泰对比时,后两位归入“外在”,认为不及前者。而巴尔扎克的小说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之样板,不见人先见物,描写“金钱的史诗”,再“外在”不过了,评价却如此之高? </p> <p>十九世纪俄国文学。</p><p><br></p><p>论说普希金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皮却林之后,木心概括:“有很多评论家(包括所谓思想家)把艺术家文学家的忧郁痛苦归罪于时代、政治,以为这一解释很公正、很深刻,其实浅薄。”</p><p><br></p><p>“莱~首先是对世界、对人类(人性)绝望了,对他当代的一切又持鄙视否定态度。拜伦亦如此”。“艺术家、诗人的悲哀痛苦,分上下两个层次,一个是思想的心灵的层次,对宇宙、世界、人类、人性的绝望,另一个是现实的感觉的层次,是对社会、人际、遭遇的绝望。”</p><p><br></p><p>“高尔基、罗曼.罗兰,有下面的一个层次,而对上面那个层次,未必深思。”“所谓一流的大师,上下两个层次同时在怀。莎士比亚只在怀于上面这个层次,尼采也只就上层次而发言。”</p><p><br></p><p>莱蒙托夫和拜伦不是哲学大咖,却能两个层次在怀,比莎士比亚还全面?这种评判,让人难以接受。</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彼得堡皇村普希金像(2017.8)</span></p> <p>“屠格涅夫密切反映了他的时代,而他的自我背景,上下两个层次都有”。这一点,我认同。他的小说故事性不强,阳春白雪,故名气不及托翁和陀氏。</p><p><br></p><p>三巨头中,对屠~评价颇高,然一笔带过。木心最感兴趣的是陀氏。“潜意识、无意识、性压抑、变态心理,什么什么情结,比起陀氏,哪里比得过!意识流那点手法,三分才气七分用。陀氏的大手笔,一味自然,那样奇怪曲折,出人意料,但都是自然的。这才是高超、深刻”。</p><p><br></p><p>许多教材中说陀~苦役流放后转向唯心主义宗教神秘,木心斥之“事情哪有这样简单。政治才是简单的,艺术家复杂得多哩!政治家非黑即白,艺术家既非黑又非白”。</p><p><br></p><p>他还说:“我特别在乎的是他文笔粗糙(要还债呀,……他哪有屠~、托~的优闲?)……陀氏的粗糙是极高层次的美。……尊重这粗糙,可以避免文笔光滑的庸俗。”</p><p><br></p><p>我想木心是厌恶过于雕琢的匠气,可屠~的文字之美,是举世公认的呀!有点爱屋及乌了吧。</p><p><br></p><p>最后他引了纪德的话,“读陀氏,是一件终身大事”。是的,终身也未必读得懂。</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谁的书架?</span></p> <p>关于托尔斯泰的三大名著。</p><p><br></p><p>“《战争与和平》情节、场面,写得非常好。人物,我以为不够好。”《安娜.卡列宁娜》,人物就写得出色精当,故事和场景极其动人。列文那些长篇思考和教义探讨是累赘。(这可是形而上的思考)“不过,因为尊重托~,我认真看这些段落,不反感,不轻视。读书要有品德,不要跳过列文。”哑然失笑,坦率可爱。</p><p><br></p><p>晚年的托~,加紧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的研究,“可怜这位老先生学不进去,一碰到哲学伦理,就蠢了。他的头脑里早就自有一套(托尔斯泰主义),别的思想塞不进去。”不要紧,“托~再蠢也伟大。”幽默!</p><p><br></p><p>《复活》,“笔力很重,转弯抹角的大结构,非常讲究,有点像魏碑”。“以别的小说来比,都会显得轻佻、小聪明、小趣味。”“特别重,老了读,最好。” 这种口语化、生活化的精要点评,与教科书千人一面的陈旧套话,差别太大了 。若有幸聆听,绝对开窍。</p> <p>高尔基。“他的天才、性格,适逢其时”。“他的优势是写先辈没有经历、也没有写过的东西。真正说到功力、思想、修养,他就不够了。他一写长篇就不行”。</p><p><br></p><p>没经历没写过的,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母亲》的中心内容。封笔之作的大部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实在读不下去,人物基调、表达意图,云山雾罩,评论家也莫衷一是。木心毫不客气,一语中的。</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高尔基是其笔名,俄语“痛苦”之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与高尔基比,木心平和</span></p> <p>易卜生。“平允的、批判的,有想象,经过理性,达到自觉。这个态度,非常大气。”</p><p><br></p><p>不过,众所周知,易卜生开创的是“社会问题剧”。木心又说:靠文学艺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开始就打错算盘。我从来不想靠笔救世济人。</p><p><br></p><p>那么“大气”从何说起?“我以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现代把他看成过时过气的。其实他是不朽的。他的社会剧不公式、不概念,是不过时的。”</p><p><br></p><p>不过时的,是其思想深度,对社会和人性看得很透。有良知敢担当的人沦为“人民公敌”,寡廉鲜耻的伪君子堂而皇之成了“社会支柱”,人类社会大多如此,大致如此。(待续)</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易卜生,深刻而怀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不知在哪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