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千里赴南师 人间有“味”数金陵——记南师大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婧距离

<p><b>  金陵寻道,数学有味。</b></p><p><b> 我们出发,品课型万千,味浓甜润(桂花糖芋苗);</b></p><p><b> 我们出发,观经典案例,沁人心脾(金陵盐水鸭);</b></p><p><b> 我们出发,研理论精髓,皮嫩汁多(蟹黄灌汤包);</b></p><p><b> 我们出发,探前沿技术,汤清味鲜(鸭血粉丝汤);</b></p><p><b> 我们出发,向理论,向实践,向未知,向更高更深处……</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题记</b></p><p><br></p> <p>  金秋十月,在桂树馥郁里忆金陵;逆流而上,在秦淮烟雨中瞰南京。跟随着古词诗句,我们一行46人,在秋天出发,不远千里,相逢于十月金陵,遇见在南师初秋。20度的气温下,以百“度”的热情,于南师开启一段研修之旅。</p> <p>  行在路上,视野所及,心之所至,与“随园”温暖相拥,感受到“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欣喜,不论是徜徉在古雅的屋檐下,还是漫步于繁茂的梧桐间,目之所及,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短短一周,南师大教育学院为我们呈上了一道道精神佳肴,带来别样的味蕾体验,用我们教育教研中最美的姿态,“研”路向阳,执着,坚定,热忱,专注,思考……</p> <p>  十二场讲座研讨下来,惊叹于专家教授们的口才、自信和渊博的知识,佩服于他们对教育的敏锐与前瞻性,他们对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入和持之以恒,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牢固树立信息化、全球化、大局观的理念,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互联网环境下“可爱”的数学老师。</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一、“研”途有课型:“源”来如此——味浓甜润(桂花糖芋苗)</b></p> <p>  桂花糖芋苗是南京独具风味的传统甜点,光洁的芋苗口感润滑爽口、香甜酥软,汤汁呈酱红色鲜亮诱人,散发着浓郁的桂花香,味浓甜润。南京致远初级中学何君青老师为我们带来《“源”来如此——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例谈》,犹如这道“桂花糖芋苗”一样味浓甜润,深受欢迎。何老师以一个个鲜活具体的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为载体,基于以活动为主线、以方法为支撑、以思想为灵魂、以能力为归宿四个层面阐述有效教学的设计技巧,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引导教师如何从每一堂数学课培养出改变世界的学生,可谓是满满的干货。最后环节的互动交流,将我们的学习带入佳境,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孜孜不倦追求下的自我成长,从而恍然顿悟:“真解”在课堂,“核心”在课外,“策略”在思维。</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二、“研”途有案例:点“课”成金——沁人心脾(金陵盐水鸭)</b></p> <p>  10月21日下午,我们聆听南京市第五十中学濮磊老师的讲座《教&nbsp; 的数学》。濮老师曾经参加全国赛课一等奖,他的讲座让人感觉像是一道金陵菜——盐水鸭,肥而不腻、沁人心脾,他用一个个鲜活有深度的课堂实例,跟我们分享三个话题:教材、命题、技术。特别是如何辅助教学这块带给我们极大的兴趣,在现场体验了辅助教学的功能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有效课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濮老师说,得逼着自己看教材,逼自己每周命一道题,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推敲和内化,在轻松欢笑之余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啊,深入高效的课堂,唯有“勾引”学生,“武装”自己,“升级”系统,方能使每一个课堂都散发着咸水鸭般的芳香。</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研”途有理论:“数”文荟萃——皮嫩汁多(蟹黄灌汤包)</b></p> <p>  10月20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徐文彬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主题为《数学文化视域下数学教学的若干思考与设想》的讲座。徐教授温文尔雅,有着特殊的求学经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用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谈吐赢得了全场教师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教育如果不能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没有人文精神的浸润,就谈不上情怀。人文是教育之本。徐教授说“教材解读一辈子都不为过”,数学教学要留有余地,不要留有一手,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徐教授的讲座就像最具代表性的南京特色小吃蟹黄灌汤包,皮薄汁多、蟹香汁浓,让我们唇齿留香,回味无穷。</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研”途有技术:与“视”俱进——汤清味鲜(鸭血粉丝汤)</b></p> <p>  10月23日下午,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的刘密贵老师为大家带来讲座《我以技术作轻舟》。王老师可谓是课堂新技术的弄潮儿,一项项鲜活的技术完全迷醉了我们那双求知的“氪金小眼”。王老师接二连三的“神器”分享犹如一本精辟详实的“武功秘籍”,值得学员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好好修炼。满满干货如南京人三餐离不开的鸭血粉丝汤,汤清味鲜,粉条韧糯滑爽,让人赞不绝口。波兰作家显克维支在其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中提到:对人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将要前往的方向。若没有正确的方向,任何风都是逆风。课堂也好,教学也罢,先进的技术终究是践行课堂的归途。</p> <p>  半旬光阴,倥偬竟逝,恍然已是离别之时。无论是求思的激情,还是思维的碰撞,每个美好的瞬间,都弥足珍贵。我们的南师研修之旅,如同急雨里簌簌落下的垂丝海棠,终要归根;但我们知道,根只有深,叶方能茂……</p> <p>  研修的体会太长,承载着我们最美的回忆;研修的时间太短,写不尽教育的诗行。四十六个我们,如同一朵花,瓣瓣不同,瓣瓣同心。没有上、下课铃声,我们却在每一位的导师的引领下沉浸一场场的研修中: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反馈辨析、质疑补充……南师研修留给我们的一点一滴,化作灯火,将穿越记忆的流年,照亮我们探索前行的道路。因此,我们的教育生涯将在南师这个“特殊”驿站再出发;我们相信:修业前头尽是春,加油,努力把自己炼成教育需要的样子。风止潮平,自当迎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p> <p>  相遇金陵,人间有味是清欢。回味这几日的学习,既有宏观的理论,又有微观的教学实践,我们将带着这饕餮盛宴,在今后的教学中搏击长空。这个秋天,“研”途真美,踏着这片阳光,相信下一个秋天,我们定会收获满眼星辰,满心灿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秋十月因“壯腰”,来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师之旅倥偬竟逝,走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讲座、研讨引思考,全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专业发展理论指引,赞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去的课堂是世界,思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在的世界是课堂,美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撸起袖子加油干”,亮了!</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后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