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indent-1"><br></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没有看过长篇小说《北上》,我对京杭大运河的认知只有两个~一是历史书中介绍的,隋炀帝的功绩之一;二是苏杭之间现在的旅游景观。但是,十几日来,我一直分裂成为两个人,一个活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飘忽在京杭大运河上,随它穿越百年。</b></p><p class="ql-indent-1"><br></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 30万字的长篇小说《北上》是最新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以极其巧妙的陈述顺序和人物关系,通过1900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几个事件,把京杭大运河边几个家族的“历史”和“当下”编织在一起。每个家族的故事传承看似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茅盾文学奖评委给出了非常高大上的评价,称这部书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本书读完,我已经对京杭大运河心生敬意,把她当作黄河长江一样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样看待;我也对运河两岸世代生活的人家有了复杂的感情。</b></p><p class="ql-indent-1"><br></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一位以马可波罗为偶像的意大利水兵,他的哥哥,随他哥哥一起沿运河北上的翻译、挑工、护卫……他们这些人的子孙后代……看似人物很多,但没有一个会被读者遗忘。这些人国籍不同,身份不同,时代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这条大运河的依恋。他们靠河生存,他们的亲人世代葬在河边,他们以河为家,他们的后人,也在为大运河的文化和精神传承贡献微薄之力。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和一部反应运河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大河谭》的录制,这些人物慢慢产生了交集……现在让我讲,我都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这个故事简要的讲述清楚,因此,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讲述故事的逻辑。曾经有人跟我开玩笑,让我也可以试试写小说了。我那时就回答过:其实生活中不缺乏可写的素材,把素材生动流畅的讲出来也不难,但是要以怎样的逻辑,怎样的结构呈现在纸上,才是作家最厉害的地方。这是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b></p><p class="ql-indent-1"><br></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这本书让我又一次把读书和旅行的欲望链接在了一起。在读完这本《北上》之后,我非常迫切的想沿着京杭大运河走一趟,不仅仅是现在作为旅游产品的苏杭一段,更有淮安以北,山东和天津北京境内的运河,特别是济宁一带。想去看看古老的河道船闸、看看运河里延续的扑鱼的、水路货运为生计的船上人家。前几天,我自驾去南京的途中,正好在洪泽湖、微山湖上有一段与京杭运河交错,望一眼水面,还有一些船上生活的人家。按书上说,这些“住家船”一般在岸上没有房子,有的以捕鱼、养殖为生,也有点在岸边种些蔬菜庄稼,或者早出晚归在岸上上班。当然,由于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住家船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差,书中一句玩笑~运河水马上就要成为化学药剂了,说不定哪天熬熬炼炼就能造出原子弹。早知道会有阅读这本书的经历,那时候就该耽搁点时间,仔细看看。不过,现在我已将下一次自驾的目标锁定在京杭运河沿线。</b></p><p class="ql-indent-1"><br></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徐则臣,北大中文系毕业,现任《人民文学》主编,1978年生,与我同龄。他对人物性格和语言把握能力很强,写到1900年的故事,很有那个时代的韵味儿。写到2014年的故事,又幽默而时尚。我很喜欢作者关于自己心理活动的表达,乐观又洒脱,还带一点点匪气~当公司财务困境时,他有这么一段~“我把可以当债主的朋友列了一串名单,抽了根烟,又一个个划掉,真他妈的开不了口。在今天,借钱比借人家老婆用还可耻。就剩抵押房子这一条路了,那就抵押,我一拍桌子,老子愉快地决定了”</b></p><p class="ql-indent-1"><br></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看似写了一百多年中,几个不同年代的人物对大运河的深刻的了解和感情,实则这就是作者对大运河的深情和渊博的知识。作者关于运河周围几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烂熟于心,只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嘴里表达出来。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七零八落的信息,像拼图一样,拼出了京杭大运河的百年全貌,想必这也是作者多年收集素材的结果。因此看了人家的作品,我便更确信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一篇小说来。</b></p><p class="ql-indent-1"><br></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读小说,还脑补了我一个认知错误。对于京杭大运河走向,竟然是个十分复杂难懂的问题。我一直认为“百川东到海”,“北为北上,南为南下”,从北向南为顺流。结果京杭运河并非如此,百度查找了很多资料才明白,在济宁附近引汶水汇入时,分为两路,这里成为了京杭运河的“河脊”。当然,对于近500页的阅读,能看到我这么较真的,我也真是佩服了自己。</b></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b></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随着越来越快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运河航运的热闹景象已封存于历史。《尘埃落定》《山本》《穆斯林的葬礼》《云中记》……这些茅盾文学奖的巨著,不仅仅是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三要素的小说,更是关于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我突然觉得十分感谢这些作家,帮助我们回忆、记录了消失或者正在消失、即将消失的文化。能在高铁、隧道、大桥遍布全国的2014年,记下这即将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运河人家,我敬意并深深感激。</b></p><p><br></p> <p><b style="font-size: 18px;"> 因书中一位主人公谢平遥以龚自珍为偶像,我也顺便学习了几首“己亥杂诗”,除了那首很早就非常喜欢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欣赏并喜欢了下面这一首:</b></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少年击剑更吹箫,</b></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剑气箫心一例消。</b></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谁分苍凉归棹后,</b></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8px;">万千哀乐集今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