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字:晓艳</p><p>摄影:晓艳</p> <p> 对南门大街,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每次踏进这条街,走在青色、滑溜的砖石上,仿佛时空穿越,情景再现,恍恍惚惚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p><p><br></p><p><br></p><p><br></p><p><br></p><p> </p> <p> 儿时,父母亲奔波劳碌于教育事业,无暇照顾陪伴三个孩子,常常把老幺的我托付给外婆照看,外婆忙于生计,在南门大街的裁缝店铺里做衣服,还是个小组长,白天我就呆在她店铺里玩耍,喜欢在她脚边的放边角料的木箱里翻来拣去的捯饬,挑选好看的做衣服剩下的布条、布角、布块,缠着外婆给我做花布书包,五颜六色零零碎碎的花布被外婆裁剪成一个个小小的三角形,用她粗糙却灵巧的双手拼接缝补得像五彩的万花筒,更像一个色彩斑斓的梦,装点了我童年的记忆。</p><p> 那年代的女孩子发辫上都喜欢扎上红绸子,我更是利用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装满宝贝的木箱里挑拣出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的布条,运气好时偶尔会拣到富裕人家用的绸布料的布条,我如获至宝的拿给外婆,心灵手巧的外婆会将布条裁剪得直直的,两边再缝上白边,这样扎在发辫上,会得瑟上好一段日子,心情也会跟着跳跃、美丽好些天。</p><p> 南门大街仅此一家裁缝店,以前家家都是做衣服穿,生意非常忙碌红火,特别是到了过年期间,为赶制过年新衣,外婆都要到很晚很晚才回家,我和姐姐每晚站在巷子口,朝南门大街热闹处张望,外婆甚至把衣服带回家连夜赶制新衣,而我们都是待别人家的新衣都做好了拿走了,已是年三十很晚了,外婆才带着老花镜,弯着腰一脚一脚哒哒哒的为我和姐姐缝制新衣,姐姐也是耳濡目染,学会了缝边啊锁扣啊等等一些简单的活来帮忙。 </p><p> </p><p> </p> <p><br></p><p> </p><p> </p> <p><br></p><p> 还清晰得记得我的幼儿园在离外婆很近的地方,每到早上九、十点钟,俗称腰顿子时间,我都会翘首企盼外婆,外婆会在这个时间点去南门大街北首包子铺买一只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豆沙包,我喜欢甜食,和哥哥不一样,他喜欢吃包子铺的肉包,那肉包松松软软,汁多肉鲜,味道真的不一般,外婆会用手绢小心翼翼的把豆沙包包好,揣在兜里,送到幼儿园来。现在再品尝各家各店的包子时,总感觉没小时那种甜糯糯的香甜味道了。。</p><p> 对南门大街除了有美丽甜蜜的回忆,也有过苦涩的记忆,也可以说是一件糗事了,那也是在南门大街幼儿园上学的时候,有次,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颗类似预防针作用的药丸,让我们干咽下去,我嗓子眼小,平时就最怕吃药,每次吃药都要磨蹭上好半天,喝上好多水,药丸也咽不下去,更何况是干咽了。老师点名叫上一个个的学生,监督着咽下去方可回座位,惶惶等待中终于叫到我了,我只得硬着头皮,无奈地接过药片,放在嘴里,然后假装镇定的向老师点点头,示意咽下去了,不敢张嘴,不敢说话,这颗药就一直含在嘴里,尝尽了苦苦的滋味。。。哈哈,现在想来真觉当时的我幼稚可笑!</p><p> </p> <p> 幼儿园外面的店铺是铁匠铺,烧制铁器的火炉里永远都燃烧着熊熊火焰,清脆的铁器敲打声,与街面的商贩叫卖声,吆喝声,浑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繁荣的盛世景象。</p> <p><br></p><p> 如今的南门大街已成了历史的印记,成了外来游客的观光景点,只有曾与南门大街朝夕相伴的人们永远留有对她不可磨灭的永恒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