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那条沟,那个垭口——2020长穿毕记忆

丹增

引 <p><b style="font-size: 20px;"> 墙裂推:那条沟,那个垭口</b></p><p> ——2020国庆长穿毕记忆</p><p> 丹增</p><p><br></p><p> 从头说起。</p><p> 出发前,我在理发店剪了个最短的平头。理发的不解:三七开的中分显得年轻十多岁。现在你整得像个两劳人员。高原重装徒步,平头乃必备。</p><p> 头发么,要不了半年我再蓄回来。再推平,再蓄。折腾个头。</p><p> 某次喝酒,闪电约我:假期走个短线啦。七八月漫长的假期,我因家事不能动。国庆机会不错,想约上几老朋友走一次玩玩。首先想到乐哥,乐哥似乎对短线不感冒。湖哥假期正是挣银时,闪电关键时候没假。所以我们出山后,我第一个电话打给他,掉链子。</p><p> 老陈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跟陌上喝酒谈天,对我评价他:这个人老实。我就跟陌上组成二人队,走长穿毕(长坪沟穿越到毕棚沟)。</p> 一 <p>  七藏沟、雅拉、长穿毕三条线,选哪一个?我觉得长穿毕是老经典线,一个景区穿越到另一景区,景色绝不会差。两人走,保险起见。我在网上看了看攻略,又觉得简单了点。曾一度思忖另选线路。</p><p> 行前,陌上问我:是不是走雅拉?他也觉得长穿毕小儿科。临行前改线路是大忌。我俩已步入中老年。</p><p> 公用物资准备都是老实人陌上在办:速食米、腊肉、油盐酱、谷物酥、牛肉棒、奶糖、姜糖、葡萄糖,火车票。</p><p> 我准备的:干辣椒,馒头包子12个(3天中餐)、大米(2个午餐稀饭),小胡鸭一只,白酒半斤(对付一下火车上的单调)。</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提醒陌上一定要带雨衣。我本想网上买一合适的,结果时间不允许,只带了件旧的,前面扣不上,小了。又背了两块压缩饼干和雪套,原样背回来。我没有备头灯,一路头疼。</span></p> 二 <p> 火车上的晚餐是啃小胡鸭,白酒漱口,带的漱口水不尽兴,又整两小瓶。一夜鼾声至天明,天明已成都。</p><p> 成都转车到日隆镇。托兄弟的福,蹭上别人的包车,而且省去了找住宿的麻烦。认识了四哥。</p><p> 成都至日隆,经过映秀。2008年,映秀镇深入国人脑际。那一带,山高,高不见顶。峡谷窄而深。多见破碎的山体。十多年过去了,依然泥石流不断。下雨的时候,险象环生。</p><p> 巴郎山,高耸入云。自驾翻越,可看到云海。我们经过的时候,云遮雾绕,白茫茫,啥也没看见。冷雾袭来,一哆嗦,上厕所。</p><p> 翻过巴郎山,下行不多久,即是日隆镇,海拔3320米。日隆镇改名四姑娘山镇,穷眼满镇不见“日隆”二字。怪不得墨迹天气上怎么也查不到日隆镇的天气预报。</p><p> 为毛要改名?日隆镇有四姑娘山景区,不合理。四姑娘山镇有四姑娘山景区,才是王道。日隆镇的名字应该是被叫了好多年吧。</p> 三 <p> 四哥。</p><p> 四哥的家在日隆镇边的一个村子里,叫啥?忘了,没记。</p><p> 四哥叫啥名?不知道,没记,也没加他微友。陌上加了。</p><p> 初见四哥,他就是一黝黑的瘦高老头。比我黑,比我高(此处贴上我的身高、肤色值)。他就是日隆镇大几百个黝黑的向导中随便一抓的那个。</p><p> 他的家是藏家小院,种十多盆花草,比较干净整洁。</p><p> 请他当向导的八个客人,他介绍到隔壁客栈去住宿。他说自家条件没别人家好,没标间,没独立卫生间。</p><p> 中午面条,加猪油,管够。</p><p> 我和陌上住他家。他老婆赶紧给房里换上干净的被褥。四哥开车送我们到镇上买气罐,另请向导,确保我们第二天进山。</p><p> 第二天八点,四哥开车把我们送到景区门口交给向导。</p><p> 他帮我俩做了很多琐屑事,他觉得是力所能及应该做的,他没想到要收钱才去做。而我们所想的就是:你帮我们每做一件事,我们该付你多少钱?</p><p> 他给我们拿来红景天、茶叶、3个大土豆、8个苹果。他说自家产的,不用去买,不收钱。</p><p> 一顿丰盛管饱的早餐,他老婆试探着问我俩:收5块钱一个人,行不?</p><p> 四哥这个黝黑瘦高不多话的老头子,忠厚宽仁,敬重他人,才48岁,比我俩小一些。</p> 四 <p>  长坪沟景区穿越,必须请向导,向导费自己谈;必须买保险,2天40元;穿越门票150元一人,门票上打印着实名、身份证号码、向导信息,电瓶车费20元。杜绝自行穿越。</p><p> 逛景区的游客多得像羊圈里的羊。节假日,哪个景区不是如此呢。</p><p> 坐电瓶车到喇嘛寺。喇嘛寺现在叫斯古拉寺。</p><p> 沿木栈道上行,独路。偶尔有岔栈道,那是观景平台,又会回到主栈道。</p><p> 景区栈道维护特好,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垃圾箱,常有清洁工来回走动,用长钳捡拾垃圾。</p><p> 我穿着中帮重装新鞋,走木栈道生硬,不太舒服。我曾跟陌上商量:到对面走马道吧,肯定比走硬路过瘾。</p><p> 背包不重,轻松的赶脚。木栈道游客多,喳喳嚷嚷的,到处都有人摆拍,都在叽喳:这景色真美!大都对我们的装束表示疑惑:穿得灰不溜秋,哪像个游客?背个大包,吃亏得要死,咋不背块石砖呢?那还像个建筑工人。你看我们,背个手包,还骑马,由马夫牵着。这才叫生活。</p><p> 活生生的快活。</p><p> 高大的冷杉,树龄都在180年以上(树上挂的牌子上有字)。有位女游客喊男游客照相,男的愤然:那棵530年的树,我都没照。这棵才480年,照个屁。</p><p> 松萝遍布林间、树上。</p><p> 河谷里流水轰响,清冽如青玉。时不时一湾沙石滩,青草如席,随弯就弯。河水遍缓缓流淌,如轻声细语,娓娓而诉。阳光明媚,一片倾洒。</p><p> 有的游客便如痴如醉。痴醉的表象便是疯狂拍照,电尽人疲。</p><p> 有几道瀑布更惹游客疯狂,牛尿似的那种。我远远地斜了几眼。去年走过郭喀拉瀑布之后,难得再见上眼的。</p><p> 枯树海。一片原始冷杉林被淹没,被沙平。河水平淌,冷杉死去。枯树滩形成。</p><p> 漫长的木栈道的尽头,一个稍大的休息点。游客需原路返回。这才是驴子爽走的开始。</p><p> 这里聚集着很多马或骡,可以任性地请马回返或上行。</p><p> 马道,正宗的马道,久违的马道,熟悉的马粪味。时而泥泞,时而乱石,水沟、树枝、硬土坡、斜石板……马粪味不离左右,松萝常伴。背着大包,呼哧呼哧往前走,走走歇歇,营地是希望,希望没尽头。</p><p> 重装都这样,总期望前面就是营地,总想早早到营地,总是在精疲力竭之时,营地姗姗而至。</p><p> 木骡子营地,宽敞而平整,大的无法,可扎帐篷大几百顶,水源近,景色宜人,干净无垃圾(景区清洁工清理)。移动信号四格。</p><p> 不低于三支商业队已先行到达扎营,据说三百多人啰。</p><p> 下午四点多,我和陌上扎营,开火煮姜糖水御寒。陌上说头晕,轻微高反。他赶紧穿上羽绒裤。</p><p> 我们只一个大气罐,先煮饭,再恩施腊肉炒干辣椒皮加土豆。菜多饭多,管饱还管撑。陌上吃了两口,说想吐,拼命也吃不下去。我建议他:多穿保暖,喝两只葡萄糖保体力,多喝水多撒尿减轻高反。别无他法。</p><p> 我本想慢慢吃,慢慢玩,一场冰雹赶来,夹杂雨。躲进帐篷玩手机,有信号真好。</p><p> 一壶开水,晚上不够喝。炒腊肉不能放盐。</p> 五 <p>  长坪沟穿越第二天:木骡子营地出发,宿岔子沟营地。</p><p> 一直沿河谷上行,似乎没有岔路。海拔几乎没怎么上升,直至岔子沟营地。我明白为啥叫长坪沟,很长的平平的沟。</p><p> 景色雷同。清澈的或急或缓的溪流,高大的原始冷杉林,碧绿油亮的草甸。时而走过横跨溪流的木桥,时而跋涉弯曲泥泞马粪扑鼻的马道。</p><p> 阳光明媚,空气通透,峡谷上方,蓝天白云。正好。</p><p> 这是最适宜穿越的境地。高原,海拔不高,四千多一点,原始风貌。因景区管理严,收费高,安排专人清理垃圾,沿途不见白色垃圾,更突显峡谷之美。</p><p> 偶尔拍几张,重点是享受重装暴走的疲惫,眼睛极力搜寻看得见的美景,想努力把它存贮在脑际。如果眼睛是摄像机,大脑是硬盘,可以把画面导出播放,会怎样?</p><p> 走着走着,下午两点,陌上感觉特别乏力,走不动,头晕。还是没适应这高原啦。</p><p> 我在前面走,和陌上拉开一定距离而又相互看得见,便于提升整体速度。营地,还远得很啦。</p><p> 估计陌上在后面跟挨命一样,走不了多远则想坐一坐,只见图像没声音,黑白电视那种。</p><p> 岔子沟营地,比木骡子营地小一点点,也是奢华无朋的五星级营地了。</p><p> 无信号。</p><p> 溪流新月般在营地中间绕弯而淌,溪边大片高山草甸、低矮灌木,山脚则为原始冷杉林。</p><p> 下午四点多,营地艳阳高照,因为地处峡谷底,两侧山体极高而陡,阳光又迅速消逝暗淡下来。</p><p> 营地已经聚集一二百号人。三支以上的商业队雇请马帮早已先行抵达,支起天幕大帐和星星点点的小帐篷。</p><p> 我和陌上则显得孤落。因为我们没跟商业队,自己烧水烧饭,也就没跟其他人交流的必要和机缘。在找扎帐篷点的时候,我转了转,看了看,全程重装不找马帮和向导任何帮扶的,只有我们两个苕。</p><p> 有支湖南中老年六人小组,估摸年纪比我们小一丁点,他们带着高压锅、平炒锅、火锅、套锅,反正是用马驮。装满四大蛇皮袋。为要一个蛇皮袋,跟向导吵半天。高原吵架,耗氧啊。他们说,帐篷自己背,我们帐篷从不离身。</p><p> 商业队领队的喊叫声此起彼伏。</p><p> “灌开水。”</p><p> “预备开饭,每人只限一套一次性碗筷。”</p><p> 那声音浑厚清悦,穿透林宇。</p><p> 我和陌上才开始烧姜糖水,一人半锅喝尽。</p><p> 两个炉头都打开烧,向导给了半个气罐,我们没用完的大气罐也会留给向导。这晚的饭菜烧的比前一天更娴熟更可口。</p><p> 陌上仍旧轻微高反,头晕乏力。勉强吃了一点,比前一晚多。两袋恩施腊肉浪费比受用的多。</p><p> 又下雨,持续不停,中雨。我把炉头移到外帐烤火,气罐很富足。炉火让帐篷迅速升温,腿也暖和起来。</p><p> 向导说,所有队员必须在明天早上3点出发,由他们带队翻垭口,打头灯走。</p><p> 我在网上看过,确实是这样:3点出发翻垭口。</p><p> 我没头灯,呵呵。</p><p> 我跟陌上商量,不听向导的,不管别人的。我们等天亮5点早饭,收帐,6点出发。陌上,额,一向没意见。</p><p> 我寻思:之所以3点出发翻垭口,是方便向导徒步翻回垭口返回岔子沟营地,再骑马下行长坪沟三十多公里,当晚可以回家,日隆镇。还可以第二天再带队进长坪沟。毕竟旺季,向导需挣钱养家糊口。</p> 六 <p>  迷迷糊糊中,听到外面开始吵闹。我知道他们开始收拾东西,吃早饭,翻垭口了。又听到帐篷上还有小雨拍打的声音。这天气,怎么出发?何况摸黑?继续睡我的觉。</p><p> 我帐篷旁边说话的声音吵得我实在睡不下去了。有人在请向导把装备用马驮回日隆镇,再寄到成都。有人问:没开水咋办?向导说:沿途都有山泉,随便接随便喝,正下雨呢!</p><p> 我打开手机看时间,2:40。雨停了,我钻出帐篷,撒个尿,看下热闹。</p><p> 营地上没几个人了,要不就是磨磨蹭蹭正准备动身的。</p><p> 头灯在对面山上呈“之”字形亮起,颇显壮观,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挨着一个往上爬。都穿着雨衣,马道泥泞。</p><p> 雨下大了。我钻回帐篷。</p><p> 这要命的中雨。高原冻雨,特别冷,即使穿着雨衣,走路也容易打湿头、手臂和腿脚,很容易造成失温。而失温前期又难以察觉。约莫一二百号人由商业队带着,而商业队一般只管参加人数,哪管个人装备?</p><p> 5点多,天在慢慢变亮,雨停了。我和陌上开始收帐。如果雨不停,我们会继续等到天亮。</p><p> 睡袋、衣服、食品用防水袋装,灌满开水。湿帐篷外挂,还在滴水啊。</p><p> 一人一支葡萄糖,半个苹果,用勺子分的。</p><p> 出发,5:33。看不清地面,更看不清路。陌上戴头灯走前面,我随后跟。我没头灯。</p><p> 陌上找路能力差,眼睛也不好使。他记得别人是从冷杉林旁边斜上的,我们从冷杉林直上,正好插到马道上。可我们直上好一段,尽是草坡和灌木丛,十分难走。马道的影子都没有,徒耗体力。</p><p> 我打开手机轨迹,马道在右下方20米以外。</p><p> 回到马道的感觉真爽,模模糊糊能看清路面,我只需跟着陌上的方向就行,我的重装中帮鞋特别给力,全程防水透气干爽。</p><p> 我提醒陌上,羽绒衣、冲锋衣裤都穿上,保暖。穿上雨衣,有零星雨雾。</p><p> 陌上走一段,缓一缓,爬得较费力。我干脆走前面,朦胧间能看到地面。我叫他不要管我,我看得到路。每走一段,我回头看看,陌上那头灯在往上闪烁。“之”字形路,高山草甸,头灯特显眼。</p><p> 马道经百多人踩踏,十分乱泥,松软。坡很陡,大多数加装有钢管柱子和钢绳护栏,不会滑坠。</p><p> 单凭这一段,驮马不能行走,十分危险。马帮绝不会让他的马冒这个险。甚至,马还不如人上下方便快捷。</p><p> 我总在“之”字路的拐弯处歇一歇,等陌上。蒙蒙细雾中,那头灯缓缓上移。整个山谷雨雾笼罩,静谧无声。</p><p> 天,渐渐亮开来。能看见山底的河谷,能看见对面陡峭的山体。雨雾漫过,又一片灰暗。</p><p> 单单一棵冷杉杵在崖边,我向下一望,整个河谷明晰如拭。想拍照,又觉得位置低了一点。往上走,再上一个平台:那是最佳取景位置。</p><p> 等我站在最佳取景点,河谷却被雨雾笼罩起来。</p><p> 最好的时机,你不在最好的捕捉位置。当你处在最好的捕捉位置,最好的时机已远逝。</p><p> 人生往往这样搞笑。</p><p> 往上爬的过程很漫长。我看得见陌上,又不跟他说话,说话耗体力。只有我们两人。</p><p> 我在心底自己跟自己说话。我说,我走到那块大石头那里歇一下。</p><p> 我说,我走30步歇一下,1,2,3……32步才有合适的歇脚位置,多走了2步。</p><p> 再抬头一看,马道上怎么有一队马帮回返下来?不是说马走不了吗?我得给它们让道。不对,马头部怎么有长而尖的角?是岩羊!一队岩羊正经过呢。</p><p> 我喊陌上,看岩羊!不知他听清没有,反正嗯了一声。我再回看,岩羊没影了。</p><p> 再往上走,在接近山脊的裸岩周围,又一群岩羊,十多只,缓缓地走。我们隔得远,也惊扰不到它们。这回陌上把眼镜扶正,算是看够了。</p><p> 路边捡了颗糖,似乎是特别贵的那种巧克力。捡来的吃起来味道特别长。</p><p> 在接近垭口的位置,我们赶上一对小情侣。女生正一步一步往上挪,体力严重不支,男生束手无策。</p><p> 失温症状。女生的鞋子、裤脚全是湿的,帽子、围脖、手套是湿的,全身发冷,乏力,腿脚哆嗦无力。</p><p> 他们没干衣服换,没热水。</p><p> 我和陌上给了她两支葡萄糖,半壶开水。给了她干的围脖、手套、冲锋衣、袜子。给了男生一件羽绒服。</p><p> 太阳出来了,这才是救命的关键。</p><p> 我跟男生讲,失温是从腿脚开始冷。解决的最好办法是把冰冷的双脚贴身捂在胸前。</p><p> 当我们在前面回头看时,男生确实把女生的双脚捂在胸前。读了大学的年轻人,明事理就是快。</p><p> 他们到成都以后,把衣物寄还了我。附寄四盒土特产和一张小卡片,字迹歪歪扭扭。这是后话。</p><p> 垭口,12点。艳阳高照,无风。正好晒帐篷,午餐,看云海。毕棚沟上,云海翻滚,惊世脱俗。</p><p> 下垭口,很陡。碎石,踩一脚,滑一步。又有哪个垭口不是碎石陡坡呢?寸草不生,乱石横陈,本就是高原山脊的基本形貌。</p><p> 走碎石坡,我的经验是下坡脚跟先落,上坡用脚掌使力,特别废鞋。乐哥却说这样伤膝盖。</p><p> 垭口,“之”字形上,“之”字形下;上多高,得下多深。上坡爬得费力,下坡杵得膝盖疼。</p><p> 陌上和我不急不缓,各自按自己的节奏走。不知道要下多远,听返回的向导说,还要走6个小时。我们下得更谨慎,生怕伤了膝盖。心里也踏实,帐篷和食物够用。</p><p> 一直在下,绵延没尽头。毕棚沟大雾,只能看到眼前的路,看不到谷底,更看不见对面的山。心底茫然一片,只能傻走。</p><p> 我的膝盖隐隐疼起来,我放慢节奏,多歇几次。陌上掉我后面十多米远。他说有只膝盖有伤,只能慢走。我不催他,只能在前面把节奏带快一点。</p><p> 一段斜石壁,几乎60度,近20米高。向导在这里安装了路绳。这是最危险的一段,顺路绳而下,一般没问题。就是耗时间,得一个一个下。在这里,我们赶上了后续队伍。有伤了膝盖倒走的,有掉了鞋底的,有三个丢弃了背包……</p><p> 看得见毕棚沟景区大门了。景区内人头攒动,游人如织。</p><p> 我们又傻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景区。</p><p> 我们蓬头垢面,脏衣泥鞋。游客们光鲜亮丽,浓妆艳抹。完全两个世界的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岩羊</span></p> 七 <p>  成都,锦里,吃一碗面都得排十多人的队,饿呀。宽窄巷子,人多得推挤不动,只为60块掏耳朵。耳朵堵得都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了。</p><p> 喝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