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名师当“明师” -------记小学数学组参加“和美课堂”活动

水晶

<p>  和美课堂,“以生为本,以美启智,以和谐促生长,以高级促发展”,以一种“和美共生”的模式打造全新高效课堂。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课堂,“和”在精彩,“美”在不同。</p><p>  慕“和美课堂”之美名,10月24日、25日长郡云龙实验学校小学部16名数学教师至长沙育英小学赴“和美课堂”之约,观摩学习。邂逅小学数学届名师大家,潜心修学,汲取精华,求同存异,成己之美。</p> 大师云集,精彩课例展示。 吴正宪,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督学、她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吴正宪老师和长郡云龙实验学校数学教师团队合影。 黄爱华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先后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广东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大赛等活动。 黄爱华老师指导我校数学老师教学中的技巧。 贲友林 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教育视界》数学教学版执行主编。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罗鸣亮 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特聘为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俞正强,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省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俞正强老师为年轻老师们答疑解惑。 储冬生,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周卫东,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各位名师为我们指明一条“明师”之道,所谓“明师”即明白学生,明白教材,明白课堂,明白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师。 包水晶老师学习笔记 何杰老师学习笔记 李小禄老师学习笔记 刘妍月老师学习笔记 唐娇老师学习笔记 夏冰莹老师学习笔记 教学路上,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进步……… <p>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p><p> 曾敏 </p><p> 这一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领略了名师的风采,各位老师所带来的思想也让我收到了一点启发。</p><p> 吴正宪老师最近在研究是否要将百分数纳入统计与概率这一板块,于是她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不一样的《百分数》,而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她亲切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想到了自己上课时是否有这样的耐心和这样亲切的笑容,而她所提出的”与其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让在做在坐的许多人深思,是否以往的学习模式太过僵化死板?</p><p>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黄爱华老师的课堂和讲座,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翻转课堂——《24小时记时法》并且在讲课的过程中就让我们记录了八个字“是何、为何、如何、若何”,在他的课堂上给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以及在讲座中给主持人提出的三个问题解释了他所提出来的“是何”、“为何”、“如何”,并且对比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的效果,阐述了开放式问题能够更好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有效的在课堂上提出开放式问题呢?又如何在维持课堂纪律时有效的让学生尽情的思考和讨论问题呢?这都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黄老师还提出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一定要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又在问自己:“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落到实处?”</p><p> 我又想起了最后罗鸣亮老师的课堂《负数》,也是给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但是他提的问题又不一样,黄老师提的问题是为了落实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罗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一是直指问题的本质、二是指向学生的疑难纠结、三是对问题的拓展与提升,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巩固与探究,这又是另一种学习的方法,但在我看来,两种方法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打造更高效的课堂。而从罗老师给我们放的一段采访学生上课反馈的视频来看,相对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学生更喜欢老师从他们的角度出来来进行教学。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一点,以往的我好像都不太重视这一个问题!</p><p> 最后,我也记得贲友林老师带来的课堂《小数的意义》与他的讲座《基于学的教学思考》,他给老师们提了一些问题,也是他的学生给他提的一些问题,例如:0.28为什么读作零点二八而不读作零点二十八? 这些问题大部分人都没有思考过,仿佛成了一种惯例,但是学生会想,这是为什么,这让我想到,要是以后我的学生也问了我这些问题,我是否能给他们解决呢?贲老师的课堂也让我知道了课前预习和记录学生问题的重要性,他说的一句话也让我耳目一新:“不要过分追问学生”,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在回答不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时自己心里是什么感受,假如每节课都让学霸们来回答问题,其他的童靴就没有发挥的空间,就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我认为也很有道理,而从关爱学生的角度来说,不管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说教学能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生,而我们也不能忘了,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做为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也很重要,在课堂中也要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贲老师的这些话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p><p> 听完了各位老师的课,我不禁反问自己:自己的课堂还有多少改进的空间?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之路还很长需要我不断的探索、改进方法!</p> <p>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p><p> 江明桃</p><p> 人就是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成长的。三位名师的课堂,我是在边听边感受边反思中学习的。</p><p> 第一节是储冬生的《搭配中的学问》,在他的课堂设计中,我感受到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驱动,基于学情来开展课堂教学的。课前,他有进行学情调查。现在的孩子基本在上新课之前就已经在培训班或者家里提前学习过了,那课堂究竟要教什么呢?整节课他以宏观出发,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并且看到学生基本都会用乘法解决搭配问题时,他设置了一道其实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的题目放在其中,让学生再次回归到搭配问题的核心:解决几个几才是用乘法。</p><p>  而聆听俞正强老师的《面积的认识》与周卫东老师的《认识平均数》这两节课时,我就联想到了我自己刚上的一节数学概念课《角的认识》。听课之后我有以下感悟:对于概念课,需要弄清楚他的三个层次。“它是什么?怎么得到?有什么用?”俞正强老师的课堂,重点在突破“面积是什么?”,由“面是什么?”到“用哪个词来描述一个面”,直击面积的本质,让学生充分理解面积的概念。还原知识生长的过程,直击概念的本质才是概念课该有的教法。回到我自己的课堂,比如《角的认识》,再让我上一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体验角的产生过程,充分感知什么是角。</p><p>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三堂课内容,教学方式都各有风格,但教学核心始终没变,也就是这节课最本质、最需要理解的是什么,这是每堂课必须要教的。</p> <p>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节选)</p><p> 王建业</p><p><br></p><p> 关于吴正宪老师印象最深刻的话语: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通过一些固定的手段去让学生记忆,但学生记住了就等于理解了吗?吴老师并没有用传统的手段让孩子们记忆或者反复说,而是用一环套一环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知道恍然大悟,这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p><p> 吴老师的教学理念:一个都不能少,在教授百分数的过程中,有四名同学一直未能理解,吴老师循循善诱,不断提问,与此同时,其他同学也跟着在思考,真正做到了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p><p> 对于有老师提出来的疑问:“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多说几遍百分数反映两个量的关系?”</p><p> 吴老师回答:在严格和理解之间首先取理解,表面的背读不是深入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温度,生活的宽度,把百分数纳入统计范畴,但其实百分数是反映两个量的关系,不一定要按照代数方法来教,所有的数据都有两个属性:量和关系的属性,但是百分数只有关系属性。只看体量大小不行,还应该要从两个量的关系去比较数学的本质是研究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关系,到研究两组数的关系再到两列数的关系。</p><p> 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肯定理解了百分数反映两个量的关系,多读不一定能理解,教学就是应该要让学生理解,理解之后的记忆才会更加牢固。</p> <p>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p><p> 汤凌峰</p><p> 时光茬苒,周日一天的学习已经结束,三位名师的课堂,让我收获颇丰的同时又深有所悟。</p><p> 第一节课是储冬生老师的《搭配中的学问》,在他的课堂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幽默,但又不失主导,学生再幽默风趣的聊天中,不断探索,以问题为驱动,不断让学生自行找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课前,他进行了学情调查,现在的孩子大都在上新课之前就已经在家或者在培训班学习过,所以储老师从大问题出发,先给出孩子们一个难题,但是让孩子们不断从简单到困难进行自我探索,从而化繁为简。当孩子们惯性思维的觉得用乘法原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设置了陷阱,让孩子们走出惯性思维,要认真读题来进行回答,知道解决几个几才是用乘法解决。</p><p> 第二节课师俞正强老师的《面积的认识》,老教师通过一根粉笔来带领孩子们探索,却上出了多媒体达不到的效果。俞老师深入探究一个面的本质,从生活中寻找面,推到图形中的面,最后通过对比来探究面的属性,源于生活,但又不脱离于生活,面是什么?学生的想法有很多,但是俞老师中间穿插着面是画出来的,是撕不下来,剪不下来的,能称重的只能是物体,而不是面。通过对比长度单位,质量单位,让学生分清楚了面是大小单位,数学中叫做面积单位,最后感受了一下不同单位下的面积。还原知识生长的过程,直击概念的本质才是概念课该有的教法。</p><p> 最后一节课是周卫东老师的《认识平均数》,周老师从自己的案例出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听课的我也身临其境当中,来帮助周老师解决他的问题,一次谈话引起的数学知识学习。什么是平均数在四下已经学过,所以周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寻找平均数的敏感性,先合后分,趋中性等等,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小范考了60分,如果小范考一百分,总分就多出四十分,正好分给其他40个同学,我们班平均分就多一分了。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把平均数的各中特性充分利用,以达到提高的目的</p><p>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三堂课内容,教学方式都各有风格,但教学核心始终没变,也就是这节课最本质、最需要理解的是什么,这是每堂课必须要教的。</p>

老师

课堂

学生

学习

教学

问题

理解

百分数

数学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