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洛横公路南二、三里处的半坡上,有一个百十口人的小村子,名叫高坡。村子里的人们日出而做,日暮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守护着村里的那片土地,辛勤的劳动着。</h3> <h3> 村子里有一群十多岁的孩子,他们在上学之余,不知疲倦们活跃在村子的每一个地方。村里的大人们都知道这群永不消停的孩子就是:娟、巧先、建国和来群。</h3> <h3> 那时侯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娇贵,从不让离开大人的视线。因为大人忙于庄稼,也就无时间顾及孩子,加上村里也没啥不安全的地方和设施,只要吃饭时能回家吃饭也就不管这些孩子上哪儿野了。那时哪里有玩具呀,天大地大随便玩。</h3> <h3> <br> 所以他们就自己找乐趣了。有时玩到劲上竞忘记了吃饭,是哥姐们端着碗,一面吃饭,一面到处喊叫。回家晚了,自知理亏,就偷偷地溜墙根回家,狼吞虎咽的把拉一碗饭就又溜了。 </h3> <h3> 春暧花开时,他们结伴去生产队头年种过豆的地里挖豆芽,拿回去让大人做饭时放进去那就是美味了。一有空闲,他们就出没在皂角树下、屋檐下、墙洞下,因那里住有小虫(麻雀)儿子呀。元水家南边的皂角树上有个洞,里边年年都有小虫住,每次都是巧先上去掏,因为树洞太细,巧先瘦小,胳膊细,手能进去掏,身子又轻,所以扒高上低的事就非她莫属了。有时墙太高,他们搭人梯,小心翼翼上去掏小虫儿子,掏出后分,若不够再去别处掏,每人都有。然后拿着小虫儿子去草地上逮蚂蚱,拿蚂蚱硬往小虫儿子嘴里填。</h3> <h3> 到了夏天,下学不回家,直接到东波池(村里还有个西坡池),上到坡池是上边的疙瘩上往下边坡池里跳,在里边游一圈才肯回家。正晌午也不知道热,用一根筷子截两节,再用刀刻成小棱棱,两节在一起磨擦,听起来像蚰子(蝈蝈儿)叫,名子叫蚰子拉,拿着蚰子拉去地里逮蚰子。</h3> <h3> 最喜欢夏天的雨了,越是下雨越玩的起动,去有坡的地方垒一个小泥墙,等多聚些水,再在泥墙下边用指头扎个小洞,水流急时形成个旋涡,他们把它叫水磨,看着可有趣了。等雨停了,他们挖点硬泥做皮娃娃(就是和小碗大小,平底,底部很薄,囗朝下往石板上摔)看谁的响声大。做鬼推磨,看谁的传的性,时间长。总,之哪里都有好玩的。</h3> <h3> 一到秋天,每家门口都有几棵枣树,枣才刚白皮发虚,还没熟透,他们就上树摘两口袋,吃着去学。下学先到北边四亩地,因四亩地边上全是柿子,有红胡蓝,摘家红、老闷定、水柿子等好多品种,瞅瞅哪儿有拱的就上去摘,多摘几个吃着回家。</h3> <h3> 下午放学,或过星期,他们约好,跨着篮拿着镰去搳草,因为各家都喂有猪羊牛,把篮撸满就开始玩了。摸树猴他们的强项,拿布蒙上一个人的眼,在树上沿来沿去抓其他人。有时扔镰,看谁扔的迮,待四人都扔完,扔最近的得给扔最远的一把草。有时套圈,就是用一种叫葛把梨的草,它会爬秧,秧很长,把它编成环,然后抽扦,谁抽住最短的扦就把脸转过去,这些人把草环放在已经平好的细土里让他来用一个指头插进去往外勾,勾三下,勾不出草环给大家每人一把草。若勾出大家每人给他一把草。再抽扦开始玩。看着天快黑了,赶忙往家跑,跟不上吃饭就要挨批了。他们抓石子,踢游(就是小瓦片),踢毽子,推桶股,上树抓知了,编蚰子笼,逮天牛郎,捕青蜓,打水漂打陀螺,捉迷藏,还常围着建国他爷听他讲故事,老伯的故事可多了,每次讲的都是没听过还有意思的故事。换着法子玩,玩的开心快乐。</h3> <h3> 到了晚上他们也不早睡,那时没有电视和手机,收音机也不多。晚上的月亮特别明,他们就集一群小伙伴在一起促迷藏或玩指星是过月月。就是一个人手伸出来半握着(这个人叫老母猪疙瘩,也不知为啥起个这名),其它小伙伴们每人伸一个指头放在他手里,大家齐声念:点点豆豆,开花石榴,小狗搬砖,一握一千,老母猪疙瘩说:吃几口?大家齐声说吹三口,然后吹,先吹两口,待吹第三口时大家忙把指头抽出,谁抽的慢,抓住谁,老母猪疙瘩坐下来,用手蒙住他眼,别的小朋友就一个个换着花样从眼前过。一个手指天过去,老母猪疙瘩说:指星星的过去了。又一个做着绞水的样子过,他又说:绞水的过去了。一个做着搳韭菜的样子过,他又说搳韭菜的过去了,就这样,等所有人做着各种动作过完,就让他起来,指出搳韭菜做或别的啥的是谁,若说出来,就去和大伙一起玩,若说不出还得坐下猜。一般都能说出,因蒙眼的指头会留下小缝。一直玩到大人们来喊着回家睡才恋恋不舍散去。</h3> <h3> 每年过年下,都是腊月二十三放假,也不记是哪来的钱买的鞭,鞭是一毛八一挂一百响的。把这一百响的鞭猜零放在口袋里,手拿一根火香,走到有人的地方,冷不防点一个扔在人家身后边,待鞭一响,笑着便跑了,鞭还要省着点放,到年三十才能放完。待到初一,大人就会把提前多买的一挂猜开给家里会放鞭的孩子分,大家都有。初一早上,在村里转着放鞭,听到谁家放鞭,就赶忙跑去拾不会响的鞭,从当中崴开,用火香点着后,赶紧往石板上猛扣,啪的一声响,也怪有意思。</h3> <h3> 那时的年下,也没啥好吃的,不像现在各式各样的糕点和奶,各种肉类应有尽有。那时只初一这天能吃白馍,初二就开始吃红薯面、玉米面菜包,也挺好吃的。过年能挣二毛到三毛的压岁钱,感觉也不错,挺高兴的。那时冬天早饭和晚饭都是红薯汤就酸白菜。酸白菜也没油炒加热后放点盐就行了。也不知道街百货部有卖油没有,反正也没钱买。队里每年到年下每人分几两棉籽油,年下炸些松肉丸子啥的,剩下要只应一年。春夏是红薯面饸饹和红薯面馍,红薯面蒜面条。这就是六十年代人的童年,虽然穷,但过得很快乐。童年一去不复返,留下满满是怀念。简用纸张和笔默,略写难忘的童年。童年虽穷不觉苦,无忧无虑挺知足。如今生活真正好,完完全全托党福。</h3> <h3>制作: <br> 高巧先<br> <br><br> 谢谢阅读,欢迎评论指导转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