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行走在川藏线,在西藏拉萨有三个寺庙最有规模,分别是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其中色拉寺每日下午三点到五点有辩经活动,非常有特色。可惜辩经不能用相机拍摄,只能用手机摄影。(其中两张彩图,萨普神山和最后一张辩经图片征得同意盗图于同行摄影朋友晓林老师)</p> <p>辩经</p><p>辩经指的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p> <p>辩经起源</p><p>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p><p> 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的印度佛教。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