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秋风游三关(自驾笔记之八)

吴江老吴

<p>  不喜欢掉书袋,先直接说明。</p><p> 铁马:自驾开的是黑色JEEP牧马人;</p><p> 秋风:去时正值国庆中秋双节,秋意渐浓时;</p><p> 三关:仅专指嘉峪关、玉门关和阳关。</p> <p>  三十六年前,我十九岁。那时,以为一路向西,可以一览三关,没想到我在火车上三天三夜,居然一关未见。更没想到的是,从此遥居塞外十年,关内关外来去多回,就是没见其中任何一关。</p> <p>  原因其实很简单:火车不走这三关,连遥望都不可及。</p><p> 倒是三十六年后的这次秋日自驾,了却了这些心愿,几乎是一日踏遍三关。</p> <p>  天下第一雄关、长城的西起点,就是赫赫有名的嘉峪关,它坐落在酒泉西二十公里处。嘉峪关四周有许多名胜古迹,仅我们这次去过的就有闻名遐迩的莫高窟,魂牵梦绕的月牙泉,色彩斑斓的七彩丹霞……嘉峪关的关左关右(南北)都是明长城,两山逐渐收窄中间一道关隘。作为一个完整的关城,它前后修筑了168年,墙高楼陡,易守难攻。虽说嘉峪关保存最完整,但也处处可见新建新修的痕迹。嘉峪关很大,大到可以闭关独自成集市。关外不远处,可见一凉亭,不知道当年撒了多少离人泪。</p> <p>  酒泉一路往西,过瓜州,就到了敦煌,敦煌西北一百公里,残存着一座古城,古城因其形状叫小方盘城,面向大漠处,便是玉门关关隘。而今残留的感觉是个土洞,墙面等早已荡然无存。它跟阳关一起,是汉代以后最西的边防要隘。之所以以玉为名,多半跟那时输入中原的和田美玉有关。</p> <p>  玉门关建立至今,已经遥遥两千年了。面对目前标为玉门关遗址的土墩,我还是有点疑惑,两千年的风吹,怕早已夷为平地了,要不是后人夯筑,它还会残留至今?突兀的一个关,失去了依托的城,它孤独的蹲守着,就为了证明千年前自己的威严和辉煌?</p> <p>  阳关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因为它在玉门关(也有说在敦煌山)的南面。当年,它跟玉门关一起,遏守着边陲,出了玉门关或阳关才叫西域。后来隋唐起随着另外一条进入西域的伊吾大道的开辟而日渐荒凉。那首唐代惜别诗编入乐府时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翻唱三遍于是成就了阳关三叠。最可笑的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反映的根本不是豁达,而是幸灾乐祸,阳关道哪里比得过我的独木桥哦!</p> <p>  三十六年前,我大学毕业,留言册上有一位同学只是短短的七个字:西出阳关故人见。因为,毕业前,几乎所有同学都知道我递交了有父母签字的支边申请,而那位同学对西北的边关也心向往之,决意前往。但天意弄人,后来,我们没在阳关之外相见,我去了,他没来。很多年以后,同学小聚,他已是差不多亿万家产了,去年在他常州乡村的别墅里,见他逗弄孙儿,心满意足。而我,在西出阳关十年后又东进阳关回了江南,把那段经历锁进记忆,成了最美丽的财富。</p><p> 时光,在阳关这里,折射出了不同的人生光芒,我爱阳关的苍凉,更爱阳关之外的各种各样的人生。</p> <p>  需要声明的是,照片上那个兀自独立的建筑,其实并不是阳关,而是阳关不远的一个烽火台遗址。阳关,应该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风卷残云里了。</p> <p>  其实,那时,我们高声朗读着古诗,感受的是它传递给我们的意象,一种境界,一种思绪,是诗里诗外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种情感,不管是悲壮,还是喜悦,潜移默化,它们慢慢地深深嵌入了我们的骨骼。而那些寄托情感的具象,比如嘉峪关、玉门关包括阳关,已经不再是关的本身,而是融入的那种情感的代名词了。我是想说,即使你没去这三关,它们在你心里早有了形象,哪天到那里一看,你会惊呼:果不其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