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常说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究竟是哪三花,哪五气

明蝉 罡正太一413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众多文化体系中,道教文化往往带有很多神秘色彩,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古往今来历代的贤士对道教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歇,道教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的被大家认可和接纳。 在道教的术语当中,有一种说法叫“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我们看《封神演义》的时候,里面有一种极为厉害的阵法叫九曲黄河阵,是由云霄、琼霄、碧霄所创建,有很多仙人进入阵中被削去了顶上三花,胸中五气,书中言道:“神仙难到,尽削去顶上三花;那怕你佛祖厄来,也消了胸中五气。” 在古代“花”与“华”通,“华”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华”,表示人体精气神之荣华。所谓“聚顶”就是精气神混一而聚于玄关一窍。<br><br>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三花和五气到底是哪三花、哪五气?其实三花聚顶是道教内丹修炼中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其中的“花”并不是指我们平时看到的鲜花,这其实是个谐音字,通“华”,也就是说“三花聚顶”其实是“三华聚顶”,之所以写成“花”,是因为花可以盛开,有着盛大强壮的意思。<br><br>人花—— 炼精化气,人本由精化而生,故精为轮回种子,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 淫欲,精不妄泻,则精满不思淫,铅花生矣;<div>首先是人花,属于第一阶段的修炼,人花对应我们体内的精气。精在人体内达到充盈的状态,人们就会有很多的欲望,尤其是淫欲。这其实从人的生理反应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道教的修炼者,则要修炼精气,戒除淫欲,洗尽铅华,没有了欲望,也就有了第一朵“人花”。<div><br></div></div> 地花—— 炼气化神,人之生存赖以气,心必空於下焦,无惊无恐,无忿无怨,则气 平顺,道畅通,中气足而不思食,银花生矣;<div>第二个是地花,地花的修炼过程,其实是一个炼气的过程。人的生活离不开气,不论是空气,还是道教阴阳二气,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气,指的就是顺气,心平气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一种不为外界所动的境界,这样遇到事情才不会感觉到急躁和惊恐。当我们喜怒不形于色的时候,地花也就炼成了。</div> 天花——炼神还虚,精气虽足,无神者,则其体无光,其人无命,故神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执不着,神满不思眠,常清常醒,则脱壳还虚,归入虚空境界,则金花生矣。<div>第三个是天花,天花是炼神的一个过程。当人体的精气充足,这个时候就要炼神还虚,常清常醒,内心通彻透明,然后也就开悟了智慧。道教认为人的“神”一旦充足,就不会犯困思眠,整日精神饱满,神采奕奕。</div> 其实,所谓三花聚顶,最早出自中国道家内丹术语中,“三花”分别是指 人花,炼精化气;地花,炼气化神;天花,炼神返虚。<br><br>看这后面的解释,不明白的还以为这真是玄幻小说呢,其实,三花的“花”通升华的“华”字,意思就是凝聚一身精华融会贯通。<br><br>而这所谓的精华,其实就是指人的精气神,如果把这三花拆开了揉碎了讲,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一门养生之道,而且还颇有道理。<br><br>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说:“问三花聚顶。答曰:神气精混而为一也。 关于精气神,古代道家或者医家称为人之三宝,也称“三阳”,这里的“三阳”与“三阳开泰”也是同一个意思,64卦中的泰卦上为三阴爻,下为三阳爻,而“阳”的性情向上,所以不断升华精气神的阳性一面就会达到“泰”的效果。<br><br>精气神,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而精气神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先天条件,更看重后天修养。<br><br>古人认为:<br><br>肾主精,五行属水,五方属北,阳干为壬阴干为癸;<br><br>肺主气,五行属金,五方属西,阳干为庚阴干为辛;<br><br>心主神,五行属火,五方属南,阳干为丙阴干为丁。<br><br>所以要练至三花聚顶的境界,则需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从哪下呢?我们还需要分析以上每个部位的天干习性。 综上所述,其实三花对应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精、气、神。在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中记载:聚集三花,要先从人花开始,循序渐进,最后才能精气神聚集在玄关一窍。三花聚顶,在道教学说里,认为这是成仙之人最重要的表现,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仙人头上三花聚顶,金光四射。<br><br>说完三花,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五气朝元”。这里说的五气,跟中医和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的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而心在五行属火,肝属于木,脾属于土,肺属于金,肾属于水,以上为中医的观点。 十天干每两个代表一个方位和五行,其中一阴一阳,所以按照古代《天干万物类象》来讲,“阳”往往代表积极阳光的一面,“阴”代表消极孱弱的一面,要达到三花聚顶,则需要祛除阴性升华为阳性,即为《易经》中的“否极泰来”。<br><br>肾<b>精</b>:阴性-纵欲滥淫 阳性-固本培元(少纵欲)<br><br>肺<b>气</b>:阴性-暴跳如雷 阳性-气定神闲(少脾气)<br><br>心<b>神</b>:阴性-焦躁不安 阳性-定心凝神(少焦躁)<br><br>所以,有句话叫 “古人诚不欺我”,综上所述,所谓三花聚顶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身养性法,从个人精神状态的调整到脾气控制,再到心性锻炼,只要能够做到革故鼎新,就必然会有一个容光焕发的精神状态。<br><br>这种状态不仅去除了我们平时繁忙与琐碎生活中的萎靡、不满、不忿、反而换来了精神、淡定、涵养,这岂不是也算领会到了三花聚顶中“花”的真意了吗。 <b>“三花聚顶”的景象:</b>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br><br>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b>五气朝元</b><div><b><br></b><div>道教修炼之法。谓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尅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叫五气朝元。内丹学术语。“五气”指的是心、肝、肾、肺、脾这五脏之气。凡俗之人,五脏之气散居五行所属之位,未能形成统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内丹家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炼气法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体验,内丹家提出了“五气朝元”说。早在汉代的《 周易参同契》已经有关于“五气”的朦胧意识,该书言“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br><br>这虽然没有出现“五气”的概念,但却以五种颜色作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关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脏的符号象徵。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易参同契》包含着五脏之气的认识,这是可以得到证实的。关于“五气朝元”的问题,唐末五代以来,道门内丹家作了许多解释,从宋代的张伯端,到金元时期的 邱处机、萧廷芝等都有论述,《性命圭旨》总结了前人的诸多论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五气朝元”的理论,该书还绘制了“五气朝元图”,便于人们明了其要领。<br><br>该书从生命发源的问题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异地而五方异气的情形,进而说明了修行之人合炼五气使之朝元的可能与方法门径。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来,人的五脏本来有青、赤、黄、白、黑 五帝镇守,五帝则以天干、五行、数字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气, 黄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气。<br></div></div> 修炼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气气汇通聚合,所谓“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就是通过会聚而使朝元的过程。金德之四气与水德之一气汇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气与火德之二气汇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气,“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气则朝元而聚于顶,体现了内丹修炼的一种高级境界。<br><br>心藏神,后天为识神,先天为礼,空於哀,则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气朝元。<br><br>肝藏魂,后天为游魂,先天为仁,空於喜,则魂定,东方青木之木气朝元。<br><br>脾藏意,后天为妄意,先天为信,空於欲,则意定,中央 黄帝之土气朝元。<br><br>肺藏魄,后天为鬼魄,先天为义,空於怒,则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气朝元。<br><br>肾藏精,后天为浊精,先天为智,空於乐,则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气朝元。<br><br>以上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理。人之修道,必由五行归五老,三花而化 三清,始能归原无极本体,而达圆通究竟。 “五气朝元”的景象:由于以上所讲“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br><br>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br><br>静坐或修道的实际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讲“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情况。那么炼精化气的基础工作,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不过,这种基础,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须要“持盈保泰”。要进到“炼气化神”的境界,更要和“道”的观念结合,并非只属于静坐工夫的范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