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荫城道荫城》2020.10.26

老西·小米酒

<p>  荫城铁器馆,上党区文化气息最浓郁的一个地方,许多文朋诗友们心灵深处牵挂的一个地方,古色古香,安静娴雅,品茶饮酒,地方美食,谈天说地……</p><p><br></p><p> “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何处寻迹,走进荫城铁器馆,可见一斑……</p><p><br></p><p> 2020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之夜,荫成老师邀请众文友去荫城,吃他女儿从南京发来的大闸蟹,品老雄山酒业“鹿鸣酒”</p><p><br></p><p> 重阳节?看来以后,我这五十多岁的人,也得学会“接受”这个节日啦!</p><p><br></p> <p>说荫城,道“荫成”</p><p><br></p><p> 老西</p><p><br></p><p> 荫城,中国铁器故里,历史上曾有“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美誉。荫城距我的故乡西火村,十五华里。巍峨高耸的老雄山是长治市上党区第一高峰。荫城在老雄山北面山脚下,西火在老雄山东面山脚下。山水相连,一脉相承。西火人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大队有专门的“铁房”,几十个铁匠轮番上阵,打制各种铁制农具和日落用品。许许多多的家户,也有自己家的铁房,以打铁为生。如果也荫城是全国有名的销售“铁器码头”,那西火便是荫城铁器制造的“供应商”。西火之“火”字,还有距西火五里地的“东火”,或许皆与打铁时熊熊燃烧的炉火有关联吧。</p><p><br></p><p> 说起来,我与荫城之关系,不仅仅在于西火与荫城之“血缘”。还有几个更重要的原因。一是我的父亲,在13岁时,离开荫城镇荆圪道村的“车家”,到西火他姨姨家“申家”为儿。延伸点说,我的血脉本是“车家”。二是我的父亲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绝对是荫城村的大名人。当时的“晋东南矿机厂”就在荫城村,WG前,父亲担任厂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是“一把手”手。WG开始后,被反对派批斗,打为hOngZhihao、Guomindang等莫须有的罪名,经常被开批斗大会,戴着高帽子在荫城游街示众,多次遭受毒打,九死一生。我出生在WG初期,母亲经常捗着我这个不谙事情的娃娃,来荫城抢救父亲。</p><p><br></p><p> 至今为止,荫城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只要一提起我父亲的名字,许多人仍然晓得,有的人还能讲出当年的许多关于我父亲的故事。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我两岁的四姐,在三四岁时,被荫城村的姑姑抱养为女儿。后来,她们举家迁移到了山西晋中太谷。</p><p><br></p><p> 关于我对荫城的最初印象,那就是在小学时,和同学张有平,从西火村徒步来荫城赶会,当时我给母亲要了几毛钱。我俩在荫城会上,一个人喝了一碗丸子汤,然后就返回了西火。</p><p><br></p><p> 那些年,虽然有上面的这些记忆,但荫城在我的心里边,更多的是矿机厂、砂轮厂、公社所在地,是美食“荫城猪汤”所在地。仅此而已。走过路过,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p><p><br></p><p> 2007年春天,我开通了“新浪博客”博客,经常发博文和图片,通过博客,我认识了博友“荫成”。一年多后才得于相见。那时候,荫成兄写中短篇小说,文笔十分了得。他写“读书笔记”,引起了《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的注意,在《山西文学》刊登过。荫成兄阅读范围极广,尤其是对外国文学,通过他的推介,我晓得了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集《鳄鱼街》等。那时候我一到太原,我俩常常谈文学创作,经常半个通宵。荫城兄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晋东南师专中文系,“科班”出身。文字功底深厚。只是没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我们初相识的那几年,他创作势头强劲,如果坚持下去,我觉的他在山西文坛或许能有一席之地。当时,我和长治作家小女巫、妙真,经常品读他的《偏裤裆爱情》等小说,为他妙趣横生的故事和文笔,开心不已。</p><p><br></p><p> 大约在2012年左右,家在太原的荫成兄经常回乡,并开始常住。他和村里收藏铁器多年的原建国兄弟逐渐熟悉,并“一拍即合”拍即合,经过不懈努力,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荫城铁器馆”,他当年极力推荐朋友们吃的“小粉煎饼”,现在已经成为荫城继猪汤之后的又大美食。他和建国兄弟与厨师共同研究,创新了“西火十大碗”,打造了新时代的“荫城十大碗”。“永兴久茶餐厅”的美食常常吸引着许多食客的味蕾。“荫城铁器馆”成为当下荫城作为一个铁器之乡的文化内涵所在。而荫成兄,无疑是当代中国具有“乡绅”精神的一个地方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者。</p><p><br></p><p> 这七八年,荫成兄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荫成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中,而且颇有建树和影响。他与在太原的妻子、在南京的女儿,经常“三地分居”,牺牲了自己许多的天伦之乐,熬心费力地投入到荫城的文化事业,终于使荫城这座千年古镇,潞商故里,更加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更多的是写一些关于荫城历史沿革和发展的随笔散文,创立公众号,刊发文朋诗友们关于荫城的诗歌散文。组织作家、地方文化研究者,外出寻找当年铁商的多方向“太行古道”,他虽然没有再写那些关于故乡风俗民情的小说,而是釆用另一种更加直观、快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了荫城灿烂辉煌的过去,蓄势待发的当下,充满希望的明天。</p><p><br></p><p> 一座城,一个小镇,乃至一个乡村,如果有一个文化名人,这个地方无论大小,便有了文化底蕴,有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吸引力。这个地方是多姿多彩的,是厚重的。反之,无论如何的富裕和繁荣,都是苍白而空洞的。</p><p><br></p><p> 荫城,因为有了“荫成”,在我的心里面,有时候,我感觉甚至于超过了我的故乡西火,而使我神往。每当我带领外地或本地的朋友们去荫城,赏铁器,逛老街,只要荫成兄在,我的内心是欢喜的。如他不在,我的情绪便有些低落和阴郁。这就是新时代农村“乡绅”的魅力所在。</p><p><br></p><p> 文至此,需要说出来的是, “荫成”,本名张保龙,祖籍荫城,上党才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