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重阳敬老的来历</b></p> <p> 在春秋时期就有重阳之说,《易经》将“九”定为阳数,日月双九称“重阳”;屈原在《楚辞·远游》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唐代定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宋代逐渐演绎成老人节。 </p> <p> 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重阳节,汴梁城要选出99位老人代表,官府在午门玉带桥外广场搭高台、架席篷、设桌椅,摆盛宴。上午,鬓发飘然、精神矍铄的老人代表登台,围桌坐定后,汴梁府尹率官员向他们拜贺重阳。 然后,把各种盛开的菊花搬上台,有金黄的“万寿菊”、粉红的“桃花菊”、橘檀的“木香菊”、纯白的“喜容菊”等汇聚成了花海,在浓郁的馨香中,老人们举杯畅饮,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祝愿道喜声此起彼伏。</p> <p> 为老人庆贺的热闹场景,竟吸引了皇帝前来,如公元1108年重阳节,徽宗赵估率百官出宫,与老人们同庆。皇帝御临,为重阳节庆贺活动提升了档次,扩大了范围,汴梁把原来宴请99位老人代表的人数提高了10倍,大宋各府州效仿起汴梁,也为老人庆贺重阳。</p><p> 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作为老年节。</p> <p><b> 传承敬老孝亲美德</b></p> <p>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天底下最大的孝顺。重阳佳节,我们暂停手上的作业,我们移开屏幕上的视线,我们去关注那些正在苍老的身影,给他们最好的爱和陪伴!</p> <p> 平常,长辈们总是最疼我们。有好吃的、好喝的,自己舍不得吃喝就留给我们;没怎么见过他们给自己添件新衣,却舍得给我们买漂亮的衣服;没怎么见过他们买许多贵重的东西从来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却把剩下的钱给我们买零食;更没见哪一天接我们放学误了点,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着,不让我们在校门口干着急。 </p><p> 我们做的事微不足道,给奶奶剪剪指甲、捶捶背;给爷爷洗个脚,说说笑话;给姥姥梳个头、聊聊天;为姥爷整理打扫房间……</p><p>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我们只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让长辈们感受到温暖,表达我们衷心的感谢。</p> <p> 我们感恩和祝福的方式或许很单纯。给爷爷奶奶打电话直诉思念和感谢;给姥姥姥爷精心制作感恩卡,给他们写上一段简单的感谢语……一句句稚嫩的语言,一处处精心的设计,饱含着我们对老人们的美好祝福。</p><p> 重阳菊花黄,正是佳节好时光;重阳桂花香,香气扑鼻满庭芳;重阳糕点甜,甜香迷人乐开颜;重阳祝福美,声声问候暖心扉。重阳佳节,愿我们的长辈们健康久久,平安久久,快乐久久!</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