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菊正黄,</p><p> 叶正红,</p><p> 西风把雁送。</p><p> 秋风清,</p><p> 秋月明,</p><p> 梧叶送寒声。</p><p> 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喝完了“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我们又迎来了“秋天里的第一本好书”。</p> 活动安排 <p> 10月25日,大同市丁瑞芳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第44次线上“读书沙龙,好书分享”活动如约而至!我们以书会友,把读过的好书,所感,所悟,所思,所想倾情分享,让大家都能浸润书香,徜徉书海! </p> 好书分享 <p> 歌德曾说过:“看一本好书,如同跟一位高尚的人交谈”,书籍可让教师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p><p> 阅读让我们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成为一个温润高雅的人。阅读让我们拥有一间自己的心灵密室,内心丰盈,就让我们一起翻开扉页,沐浴书香吧!</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真珍老师</b>:我推荐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推荐理由:</span></p><p>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晚年与一个班的31名学生五年来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故事,分为“快乐学校”和“儿童时代”两部分,共计41篇短文。作者用他全部的身心来爱着他的孩子们,书中诗一样的语言,使人如沐春风;诗一样的教育生活,使人心驰神往;诗一样的心灵,使人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神圣、愉悦与宁静。</p> <p>精彩分享:</p><p> 1、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p><p> 2、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表无堆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可骤然完全敞开,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家伙们不顾您的意愿如珠粒一般冲撒出来......起初,他们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后,对这些实际上尚未认识的对象会视而不见,成为空空洞洞的东西。</p><p> 3、活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此丰富而又取之不尽,假如我们一小时发现一样东西的话,那么这些发现也足以延续若干年。</p><p> 4、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特点。</p><p> 5、我们的教育学常常忘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还是个孩子。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的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p><p> 6、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学习首先是劳动。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经验。如果这个源泉调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p><p> 7、我终于彻底证实:必须直接在思想和语言的源头去教孩子思考,去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p><p> 8、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都弄不好。每次作业都应当成为学生的一个哪怕是微小的进步。</p><p> 9、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通向知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请您仔细观察一下学校生活,您就会看到许多孩子正是在识字教学阶段失去信心的。亲爱的同行们,这一级需我们要上得使孩子不感到疲劳,要使得通向知识的每一步都走的像鸟儿在高傲地直冲云雪,而不像精疲力尽地挑着力不胜任的重担的人在艰难迈步。</p><p> 10、要防止机械地搬用经验的做法,任何创造都不能容忍死板公式,新事物只能创造性地去借鉴。</p> <p>感悟一:</p><p>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p><p>感悟二:</p><p> 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转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p><p>感悟三:</p><p>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大师为榜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顾承红老师:</b>我推荐的书目是窦桂梅校长的《玫瑰与教育》。</p> <p>精彩段落分享:</p><p> 《顺风逆风,我心飞翔》</p><p> 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取悦于所有人。我相信,一个有缺点的教师是真实的,缺点是一个人特点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没有特点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像破庙里的庸僧谈禅。一个人的优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往往就是一个人的缺点,关键是要努力让缺点成为特点。</p><p> 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衡量一个人的状态,不是看他怎样风风火火或是看似沉沉静静,而是看他是否每天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p><p> 因此,鼓励的力量让你得意而前行,打击的力量让你前行不“忘形"。这分不开的一对反义词就像你的左右脚,有时左脚的表扬在前,但右脚的批评肯定会跟上ーー只有这样的行走,才会在一个不同的脚印中,走出个属于自己的人生。</p><p> 《考试,不要让学生的生命支离破碎》</p><p>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宝贵的。对于语文而言,值得勤”的是惟有读书、思考和真诚地书写自己。其他种种,不过是在知识或者伪知识的碎屑里打滚。除了让自己的生命也变导破碎无聊之外,没有任何收获。</p><p>社会、家长都在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师不得已而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于是,机械、僵化、陈旧、破碎的东西自上而下被复制、被灌输。如此这般勤教苦改、勤学苦练,或许"成绩”可以提高,然而,孩子作为人的质朴、灵动的生命力,却被割裂得、禁锢、扼杀了。</p><p> 《受教的,其实是我》</p><p> 现在想来,假使以往每过教师节,我都理所应当,甚至理直气壮地收下学生的礼物,也许,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欠老师什么了,因为自己已经用物质补偿老师了。可反过来呢?当一个个教师节这样素净地度过之后,学生却“心有千千结",那感情的小河,直流过每一个教师节,一直流到今天。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陶行知曾要求教师这样地对待学生。</p><p> 《最好的礼物》</p><p> 关于生命的沉重而丰富的寓意一一我,只能说说;他们,却正在用行动实践着。这节课,受教的,其实是我啊。他们给我的,比我给他们的,要多得多。</p> <p>推荐理由:</p><p>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侯,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玫瑰与教育》便是这样的本书。</p><p>《玫瑰与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是特级教师窦桂梅。本书由清谈与忧患”、“在听说读写的背后”、“日本教育管窥”、“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这四辑组成。在这四辑中,我们可从“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中,感受到高雅的“清淡与忧患”,并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p><p> 《玫瑰与教育》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集。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富有性的话语,将独特鲜活的思想、色彩鲜明的案例,以平实的语调娓娓道来,缓缓流淌出的是慈母对女儿的疼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领导对下属的期待、智者对朋友的友爱。读这本书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ー一亲切、自然。当你在书中皊听“玫瑰"之声、品味“玫瑰"之语之后,在职业倦怠日益深重的今天,你会被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激情热爱及不解的追求而感染激励,也会对窦老师书中的教育随笔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而产生共鸣。</p> <p>心得感悟:</p><p>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教师的专当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都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语和行动中在反思批判中成长。</p><p> 窦桂梅老师说:“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阋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我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的我的审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从《玫瑰与教育》这本书中,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也让我感受很深,她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实践,边阅读,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的思考、大胆的实践和既广泛又有针对性的读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表现了一个不断进取,乐于追寻的新时代的小学教师的独特风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撰写教育随笔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感及时回顾与反思,从而产生出更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然后在通过实践,再进行反思、总结,形成一个螺旋式的不断上升的行动教学策略,自身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随笔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p><p>窦老师曾经说过:“没有情感的课堂就像一口枯井,没有激情的女教师就像没有光泽的旧瓷器。“我在想,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乃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课堂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窦桂梅老师善于运用激情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杨兰老师:</b>我推荐的书目是的《给教师的建议》。</p> <p>推荐理由:</p><p>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苏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作为教师的我们最想应该做的,就是能够拨动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这些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也仿佛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教师自己;又好像是教师们的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教师以指引。</p> <p>精彩段落:</p><p> 1.我建议所有的教师,要为记住和牢记不忘教学大纲的材料打好智力底子。学生只有用脑子思考时,才能学得巩固。要考虑如何使课堂上正在学的或快要学的东西,成为思维、分析和观察的对象。</p><p> 2.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关系,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没有这一一过程, 智力、道德、值感和美感的真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p><p> 3.切莫把给学生评分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一目的。要使评分尽可能跟其他目的结合起来,首先是跟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发展和加深结合起来。不可走极端,如对每一个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分,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必须专门予以说明。</p><p> 4.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p><p> 5.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p><p> 6.教师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链接在一起。</p> <p>心得体会:</p><p>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游泳池的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源头活水。这个源头活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p><p> 1、老师在让学生阅读各类书籍的时候,自己更应该加强阅读,每日坚持不懈的阅读各类书籍。要阅读教育学著作,阅读青少年心理学著作,阅读专业领域内的书籍,阅读专业领域外的书籍,总之包罗万象,片叶只花皆可伤敌于百里之外。</p><p> 2、老师要坚持写教育日记,每天笔耕不缀,在写教育日记的过程中反思、总结,积累自己宝贵的教育财富。思多远,方能行多久。</p><p> 3、老师在新一学期的工作前,必须事前就做好计划,有提前量。其实每个学期前要有总体计划,每周前要有计划,每日前也要有计划,养成凡事有计划的好习惯,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让自己活在清晰的计划中,每日有可追逐的目标,会让你愈加坚韧与坚毅。</p><p> 4、要当日事,当日毕,绝不能拖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健康的生活习惯。</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马霞老师:</b>我推荐的书目是的《跟着佐藤学做教育》。</p> <p> 有幸拜读了《跟随佐藤学做教育》这本书,被书中佐藤学先生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深深吸引!佐藤学先生积极倡导“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建设‘润泽的教室’”等前瞻性教育观点,尤其是“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的观点,无不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p><p> 佐藤学有一个润泽的教室,他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润湿程度,也可以说是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即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和承认。</p><p> 那么,我们如何去创建润泽的教室呢?它首先是一个倾听的教室,自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p> <p> 一、学会倾听。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比发言更重要。</p><p>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倾听,较多地停留在学生能够认真在课堂当中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事实上,倾听不光是学生单项的,更是师生双向的,生生互动的。</p><p> “倾听”是佐藤学先生反复强调的重点。它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他说互相倾听是学习的基础,善于学习的儿童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他指出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他非常看重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p><p> (一)教师要学会倾听</p><p> 佐藤先生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他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公开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老师手里拿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在这样的课上,我们往往都无比精心地准备教学设计,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充分预设,不厌其烦地作各种各样的准备和应对。而展现出来的课堂,精巧往往不失,灵动却往往不可求。我们害怕冷场,害怕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接招”,因此总是小心翼翼地将课堂的流程控制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之内。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相信每一个经历过公开课的教师,都有刻骨铭心的体会。</p><p> (二)学生要学会倾听</p><p> 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p><p> 对于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的好习惯。倾听时要做到: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三要细心,四要虚心,五要用心,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相信学生能学会先听后说,想好再说,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p><p>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榜样示范</p><p> 课堂上还要形成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应及时恰当的进行评价。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p><p> 二、相互学习,思维的碰撞比单一的输入更重要。</p><p> 学生的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向老师学,向同学学,向书本学,还有一种学习,就是佐藤学先生提到的“在交往中学习”。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自立地、合作地进行学习,在学生相互交往碰撞中共同成长,这才是学习的本质。</p><p>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为出发点,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与同伴、与老师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也就是佐藤学先生倡导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只有这样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经过自己的反思,又返回到个体的学习才是灵动的学习,才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p><p> 教室是什么?对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它是决定着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因为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度过。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宁静而充实,是否充满着智慧和挑战,是否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那样具有创造、合作与反思,决定着我们的生命是否充盈、生活是否幸福。“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p><p> 最后,以佐藤学先生的一句话共勉,“当我们站在教室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意识并牢牢记住——我们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侯林光老师:</b>我推荐的书目是的《有效的观课议课》。</p> <p>经典摘抄:</p><p> 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是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老师,在他们眼里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一次获得成长进步的机会,工作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体会成长和快乐的方式,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经验积累成智慧。</p><p> 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是较强实践力的教师,生命的活动不外乎两种模式,一是内化内化在占有前和他人的文化成果,以保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变得有力量,这就是成长;一种是外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人的力量,实现人的力量而内化和外化缺一不可。教师成长,内外内外化的实践是教师教育活动。</p><p> 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是善于反思的教师,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善于获得经验就是成长的基础,经验和目的在于发现自身的决策行动和行动效果之间的联系,善于反思的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p> <p>读书感悟:</p><p> 做一名现代教师,首先要有慈心,这里的慈心就是爱自己之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一方面成长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增加,对成长的审视让人体验幸福,另一方面创造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实现,创造实现幸福有效的科研带来成长并能实现创造。其次就是要爱学生之心,我们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强调爱岗敬业。在学校里,课堂上随着时间流逝的是人的生命宝贵对于生命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敬畏,不能不小心,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做一个满怀敬畏和小心的教师。</p><p> 慈心滋生出慧眼来,有了慈心我们就更容易发现问题。在发现教学中各种事实和现象,行动和结果的关系,并致力于行动谋求更好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代教育假设教学实践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关于学关于教材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利用这种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以求更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行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这是必修的两门功课。</p><p>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教学课堂这种研究和改进主要在教育现场进行,常见的方式有两种:1.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2对同事或校外其他的课进行观摩和研究,布鲁纳说“自我可以实际上是必须从他人确定角度予以界定,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和改进,也往往离不开观摩学习的其他教师的课”。也就是说教师并非孤立的形成和改进教学的策略和风格,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从同伴身上学得更多,从他人身上学的更多,这样观摩课堂就成了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教学是我们一项必做的功课。</p><p> 要成为一个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的基本要求,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爱学生,真正为学生的终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肩上的使命,让我们的生命也更有意义,让生命与使命真正同行。</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赵晓云老师:</b>我推荐的书目是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p> <p>推荐理由:</p><p> 教师为什么要读书,需要读什么书,应该怎么去读书,面对这些问题,徐飞老师用他那“十足的读书人”的思想,在《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解答。翻阅着徐老师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以他那淡然的笔调,亲切细腻的话语,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引领着我们思考自己的教育人生。</p> <p>内容简介:</p><p> 徐飞老师的这本书,共分成了六辑。第一辑:阅读成全自己。主要是他分享他从自己的读书中悟出的一些读书的意义。第二辑:在读书中学会读书。主要是通过他自己的读书的一个经历,一个历程,一些心得,总结出读书的一些方法。第三辑:专业阅读的眼光。与我们教师平常说的文本解读有关,可以在素读文本时给我们一点指引。第四、五、六辑全是徐飞老师自己这么多年的一些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言,只是进行了分类整理。第四辑:来一次思想的远行。与教育情怀,教育根底有关。《理想国》、《爱弥儿》、《爱的艺术》,徐老师总能结合当下教育针砭时弊。第五辑:心灵修行的艺术。主要是说一些书能够对我们的生命进行滋养,对于人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第六辑:且教且读。读一些能够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帮助的书,比如说《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p> <p>精彩分享:</p><p>1.读书可以一步步去除遮蔽与狭隘,让我们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是自我教育、自我成全的最佳方式。</p><p>2.为学生读书,就要去读教育教学类的好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为学生读书,还要读写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在读书中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p><p>3.除为学生读书外,我们还应为自己读书。为自己读书,就是去读自己喜爱的、能充盈生命、让自身幸福的书。</p><p>4.如何打通读书的任督二脉?简言之,就是打通读书与生活的通道。书毕竟不是一切,读书只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读书既要“入乎其中”,也要“出乎其外”。</p><p>5.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手边要有几本反复翻读的经典好书,可以是教育教学类的,也可以是人文经典类的。这些书具有永恒的光辉,能够将你的前尘与来路照得透亮。有这些书打底子,你会变得更厚实、更幸福。</p> <p>心得感悟:</p><p>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近读《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分享几点感受与心得:</p><p> 1.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p><p> 2.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其实,阅读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幸福指数高,社会问题少。</p><p> 3.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书籍确实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阅读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还证明了阅读是一剂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只读教科书上的东西,未来的人生只能走进死胡同。</p><p> 4.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网络、报纸的阅读,那些阅读是浅层的信息的浏览,充其量增加了许多莫名的烦恼。只有深层的阅读,让灵魂完全与哲人对话,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精神的滋养与洗礼,让自己不断的获得丢弃再获得再丢弃的过程。</p><p> 左手读书,右手教书。在读书中去做生活的修行人,做生活中的精神明亮的人,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让我们都来读书吧!</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徐瑞君老师:</b>我推荐的书目是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p> <p>推荐理由:</p><p> 世间之书多矣,有些书读后如“雁过无痕”,在你的内心深处难以留下印迹;有些书读后宛如“湖中涟漪”,虽有一时的荡漾之美,可终究轻拂而过,难有深思。然而徐飞老师的著作《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读后则让人体验到“醉后的清醒”:“醉”是因为书中的文字像美酒一般,读之愈久便醉之愈沉;而“清醒”则是因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考与启示让人产生顿悟之感。</p> <p>心得感悟:</p><p> 这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阅读成全自己”,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揭示教师读书的意义;第二章“在读书中学会读书”,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了教师读书的策略;第三章“专业阅读的眼光”,体现出学科特点,介绍了语文学科的读书智慧;后三章是徐老师的读书随笔,“来一次思想的远行”是哲学、教育学经典著作的读书随笔,“心灵修行的艺术”是文学作品的读书随笔,“且教且读”是教学方面的读书随笔。整本书既有读书意义及方法的讲述,更有具体生动的读书示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读书智慧。</p><p> 徐老师读书,既有欣赏、接纳,也有批判、否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作用于生活。我很喜欢他的一个比喻——“读书如蚕”。“读过几本书,真不值得拿来说事,正如一只蚕吃掉几簸箕桑叶,是不值得炫耀的,关键还看吐出的丝是否白而长。评价读书人,不是看他读了多少本书,而是看他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了多少变成他生命的智慧。”这段文字真是太精彩了!徐老师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但他不是闭门读书;徐老师似乎是实用主义的读书取向,但他不会功利世俗。</p><p> 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而我认为,读书也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读《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我听到了内心深处冰层碎裂的声音,我也像徐老师一样,在水波荡漾中看到了越来越清晰的自我。</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翔老师:</b>我推荐的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p> <p>推荐理由:</p><p> IO.K.巴班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本书包括他的十二篇论文,都是以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为主题的。所谓“最优化”,简单地说,就是用最短可能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即很好地完成教学过程所应担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作者立足于教学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过程最优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对教学论、特别是对教学论的方法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过去,他的理论对我国广大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教育科学研究者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今后亦然。十二篇文章,既有内在联系,可以相互补充;又各自独立成篇,可以单独阅读。阐述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具体,译文亦较流畅,便于读者阅读领会。</p> <p>读书感悟:</p><p>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卓有影响的教学思想。事实上,人们进行每项活动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最优化”。在教学活动中,“最优化”更应成为我们自觉的、不懈的追求。任何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也无不着意于教学最优化——用最适当的教学时间,通过科学的方法策略,赢取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活动承载的特定任务。</p><p> 教学最优化的意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减负增效”,这也是目前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焦点问题。巴班斯基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科学方法(主要是教材建设和应用)、教学方法不当和组织管理混乱三方面,进而指出教法不当是主要原因。如果教师“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把各种教学方法优选地结合起来,不善于正确地分配讲授新教材和提问的时间”,不善于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数量合理的练习,势必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课外活动时间的减少。</p><p> 优化教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大致划为三类,即学习认识活动的组织、刺激与检查。在每类方法之下又作了细分,并始终强调要以完整、辩证的观点对待教学过程,结合实际分析和选用教法。“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基点和底线,但这只是一个基本追求。如果每堂课只驻足于达成一定效果,久而久之也会趋于乏味、低效。反之,如果学生有鲜明、强烈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愿望被唤醒,那么教学活动就可能取得更有质量、更持久的效果。所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作为专类予以研究相当必要。巴班斯基对此进行了着重分析,对课堂导入、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游戏、讨论与争辩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作了精要评介。</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宏波老师:</b>我推荐的书目是《优秀班主任60个管理创意》。</p> <p>推荐理由:</p><p> 《大夏书系·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优秀班主任60个管理创意》内容覆盖了班主任创建优秀班级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以案例结合反思的形式铺开,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是班主任的好帮手,是德育管理者的好参谋。是作者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经验总结、感悟体会,情真意切。值得班主任们特别是新手班主任参阅或借鉴!</p> <p>感悟一:</p><p> 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仅是教学的艺术,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创意,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满足了不同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欲望,并成为挖掘自身潜力的动力和源泉,对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格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p>感悟二:</p><p> 一名令人敬畏的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固然可以达到震慢学生、教育学生的效果,但师生之间若缺乏真诚有效的沟通,所有的教育问题也许将“治标不治本”。行走在学生的心尖,做足学生的心灵功课,教育才能“有心无痕”“润物细无声”。美好的创意成为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美好的创意让学生尽情表达自我,为班级建言献策;美好的创意让师生敞开心怀,沟通无限,温暖绵延。</p><p>感悟三:</p><p>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遭遇教育难题,也许正是教育的大好契机。班级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个班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具有化解一个个教育难题的智慧。用一个个巧妙的创意,让所有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进来,打造一个温暖友爱的班集体。</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常祺老师:</b>我给大家推荐的是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p> <p>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p> <p>推荐理由:</p><p>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p> <p> 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人们经常羡慕别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p> <p>拆墙建议:</p><p>1. 找到自己的最受害,最无力的情景,您最容易抱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p><p>2. 很多受害者喜欢一次次的重复受害经历,留意到这个倾向,并停止它。</p><p>3. 好奇一下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件事情完全不受您控制的?</p><p>4. 在生活中间尝试留意一下:有没有和您一样境况的人,却有不同的反馈模式?</p><p>5. 积极寻找下一步您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那些您不能做的事情。</p><p>6. 找到一个安全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散步健身和保持睡眠都是很好的方法。</p> <p>十大金句:</p><p>1,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p><p>2“你会不会买一本书,其实你从来不看,但是你觉得好像拥有了其中的知识?你会不会定制另一个计划,其实你从来坚持不下来,只是享受制定计划那几天的快乐?把开始当结果,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习惯,我把他们称为‘开始爱好者’” 本人不幸沦为开始爱好者,希望从现在开始我不是。七个字!坚持就是胜利!</p><p>3,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p><p>4,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他会觉得身边的其他人也觉得自己缺。于是他就会不断地表达说自己其实不缺,一不小心就过了。这个结果就是,他不断地表达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我们总期望心理测评可以预测未来,其实恰恰相反。首先,人的内心是无法观测的,所以心理学家只能通过心理导致的行为来观测,但是谁也无法了解对方的全部行为。</p><p>5,“我们总是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价格。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于内在系统,价格来自于社会系统。” “价值是来自于内心感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书柜里面发黄的信纸,对别人一文不值,你却1000元也不卖,这就是价值。价值是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让人活得幸福。” “在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不总是对等的。贵的饭不一定好吃,有钱的男人不一定适合你,名牌的衣服不一定好看,关键是不是适合...</p><p>6,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走起来!当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走在高处的人,也没有必要轻视那些走在你后面的人,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当你疲惫,那就歇息。 当你苦恼,那就哭泣。 当你快乐,那就小小地忘乎所以。 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p><p>7,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还是你自己。</p><p>8,对于时间的掌控者来说,每件事情都是生命的一件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p><p>9,“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 不是缺乏能力,也不是缺乏机会,缺乏的只是投入,对不知道结果的事情的投入。</p><p>10,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颗树籽,无需指导,也会成长为一颗挺拔的橡树。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p> <p>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p><p>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原来生活是可以别样的过,原来成功的模式是用来学习与借鉴,而不是复制…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左新华老师:</b>我推荐的是《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p> <p>推荐理由:</p><p> 同一件事情,能够变换思维就会有无限的可能,思维导图活跃于教育领域,让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达到效果,这本《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书里有最好的答案。</p> <p>心得感悟;</p><p> 通过读《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我对“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从此书中,我知道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许多学科的教学都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方法来进行教学。</p><p>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p><p> 根据思维导图的这一大特性,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的不同特点进一步规划不同的导图来引导学生获得更为高效的收获。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寻找知识点和问题,梳理知识要点;课堂上师生互动,探究学习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画思维导图,复习和巩固课堂知识。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的喜悦中,从而提高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自我展示的活动也会鼓励和刺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p><p>书中用相关数据来说明,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效果显著: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去忙于记录繁琐的长句,或记了上句忘了听下句,现在只需要记录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关键词,节约50%到95%的时间;在进行自学和复习时,因为只读相关的词可以节约90%多的时间。在查阅笔记的过程中,因为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可以节约90%的时间。笔记中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可以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学生的笔记也从过去密密麻麻的蚂蚁排衙,变成了色彩斑斓的“思维导图”,效果一目了然。</p><p>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既是对自己所学知识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综合以上内容来看,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是她们进行思维独创的结晶。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它不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图形工具,还是一种形象的知识表征工具。它将枯燥单调的文字信息以多彩的颜色、图形、代码、符号等多种元素形象化表征出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激发我们的联想,扩展我们想象的空间。</p><p>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思维导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和平时学习中,我将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绘制一些思维导图,努力使“思维导图”的方法成为我的一种学习习惯和一种思维方式。 </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刘璐老师:</b>我推荐的书目是吴正宪的《课堂教学策略》。</p> <p>推荐理由:</p><p> 这是一本有效的数学教学指导书,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有对教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p> <p>读书心得:</p><p> 吴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里边的好多观点、方法和建议深深的触动着我。尤其是吴老师的设计问题策略。</p><p>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提问要精心,精确,精准。提问要和情境相契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教学目标,创设富于数学味道的生动情境,通过精心提问将学生引入,再跳出情境进行理性的数学思考,问题从情境中来,情境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问题。提问和思维相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教师要在关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设计精确的数学提问,既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又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提问和追问要相契合。数学提问的出现时机尤为重要,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发挥效应,所以教师要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相机追问,用及时,准确,连续的追问促使思维的火花。</p><p>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与学生经历互动的学习,而真正的互动一定是在思维上,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在不断地对自己提问,追问。做到理性面对,顺其自然,不急于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意见,在捉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时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而努力。</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卫小霞老师:</b>我推荐的书是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p> <p>推荐理由:</p><p> 本书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p><p>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p><p> 本书可供家长读、教师读,像我这样关心教育的人也会从中得到教益。</p> <p>读书心得:</p><p> 以前我也读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经常令人失望。读的时候觉得说的句句有理,放下书时却觉得什么也不会;有的书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让人越读越自卑,越读越不知道该如何做家长了。读了尹建莉老师的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上高中了,只恨没有早一些读到这些文章,在教育上走过很多弯路!</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闫丽琴老师:</b>我推荐的书是万玮的《教师的五重境界》。</p> <p>推荐理由:</p><p>如何逐步成长为最好的老师?</p><p>怎样做才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少走弯路?</p><p>如何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p><p>万玮老师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p><p>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还不知从何入手,这本书将会梳理你的思路。</p> <p>读书感悟:</p><p> 最近我读了万玮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这本书让我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p><p>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觉得教师的第一重境界算是达到了,那我就说说作为教师的第二重境界吧。身为学校的一线教师,一整天上完课,一定是叫苦不迭。除了每天的正常教学以外,单单是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就已经耗费了工作以外的大把时间,更别说再对一部分差生进行课外辅导了。如何做一名不累的教师兼班主任,跟书中提到的一样,我想应该是我的二重境界太低,没有学会如何来教方法吧。</p><p> 具体到我自己的教学当中,我提炼了几点对我有用的信息。第一,学会“造师”。正如我上边提到的那样,班级那么多,孩子那么多,每天都是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如果能快速培养几个得力的小助手该多好啊。孩子们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请小老师解决,既能减轻我的负担更能锻炼孩子们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优势来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优势,将一个同桌AB,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第三,采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因此在课下,应该通过一些作业留言、及时鼓励、单独谈心等等方式加强与孩子们交流。第四,有方法,无期待。这也是这本书这重境界里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既然是在教孩子方法,那就该尊重孩子们独特的思想和探索的方法,不做那个剪断孩子翅膀还抱怨他不会飞的人。</p><p> 教学道路总是这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万玮老师用了十多年才刚进入第四重境界。而我愿,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我爱的教育世界。愿面对我的每个孩子时,都能授以希望,示以美好……</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任夜明老师:</b>我为大家推荐分享的书是《万物皆数》。</p> <p>推荐理由:</p><p> 这是工作室曾经给大家配发的一本书,我很喜欢。从题目上看就很吸引人,它给人以无限大的空间包容数,体现数,并给人以无限大的想象空间。</p> <p>读书心得:</p><p> 今天我就书中的‘从到坏’一文进行分享,体会书中内容的奇妙,感受数的奇妙。国外数学爱好者竟然对圆周率的包容和喜爱专门设定了一个节日来庆祝这个奇妙的数。书中起言从2015年3月14日作者到巴黎市的发现宫参加一个节日的庆祝开始,展开说明圆周率的研究历史轨迹及发展变化过程,突出地说明了国外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对圆周率的喜爱之情。</p><p> 在发现宫室外与室内设计的衔接过程中就给人以新奇,作者发现一系列奇怪的数字,如4、2、0、1、9、8、9,1、3、0、0、1、9,1、7、1、2、2、6,7、6、6、9、1、4,5、1、8、7、0、7,3、1、4、1、5......一路台阶,拾级而上,一路发现,一路展示,一路设疑,让人新奇一路,让人捉摸不透。真正体现着万物皆数的感受。这样的设计真好,也足以体现着设计者对数的爱好,对数的尊重。发现宫的各种活动更是把数学的迷弟迷妹们吸引到了极致,让他们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圆周率日”的到来。这一天,是3/14/15,加上年份,正好是圆周率小数点后的第三位和第四位。他们全力帮助发现宫的同事们为观众们带来“数学力满满”。组委会邀请观众们在圆周率的小数眯后的数列中寻找他们的出生日期。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也是更吸引观众的好办法,但是恰巧的是真的能找到想要寻找的数列。但是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描述。如果加上就更完整了。</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蔡雪姣老师:</b>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p> <p>推荐理由:</p><p> 如果没有故事,教育就缺了些滋味;如果没有爱,教育就只剩空虚;如果没有时光的沉淀,教育就难免青涩、虚浮。</p><p> 所幸,我们有于永正老师这样将一生的爱奉献给孩子的老师,</p><p> 所幸,我们有于永正先生这样将人生的智慧凝注于教育的智者。</p><p> 本书穿越时空,于一段段教育往事的追忆中,发现教育的细节和乐趣;在于老师渐行渐远的背影中,体会老一辈教育者的情怀和担当。</p><p> 本书篇目短小、含蕴丰厚,朗朗上口、乐趣无穷,令人读来有拨云见日之感,适合于中小学教师及广大教育研究者阅读。</p> <p>读书心得:</p><p>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就要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p><p>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p><p> 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赵鲜儒老师:</b>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张景中院士的献给少儿的礼物《帮你学数学》。</p> <p>推荐理由:</p><p> 《帮你学数学》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每一个小故事都包含有声有色的图画,每个故事中都含有一个数学题,程度有浅有深。在故事的最后,有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和答案。</p><p> 《帮你学数学》是一本好书,他教给了我们一种数学理念,教会了我们各种数学方法。读书更是各种好的学习手段,他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p> <p>心得体会:</p><p> 《帮你学数学》是张景中院士献给少儿的礼物。读完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习惯,激发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能够把生活经验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人受益终生,巧妙地运用逻辑思维创作,调动和启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看完这本书我有以下体会:</p><p> 1.数学教育应该适应孩子的学习,认真研究孩子的心理,去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孩子创造数学学习的积极性。</p><p> 2.鼓励孩子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数学现象,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体验。</p><p>《帮你学数学》是一本好书,他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他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贺治华老师:</b>我分享的书目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p> <p>推荐理由:</p><p> 1、本书直面教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和“如何教”,以现代数学观点与批判性视角对现行教材内容编排进行评述,不仅对一线教师理解教材具有启发作用,更对推进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作出深入思考。</p><p> 2、系统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出日常教学中易混淆、易忽视之处,为一线教师合理使用教材、改进教学提供了宝贵建议。</p> <p>读书心得:</p><p> 在小学数学中,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认为概念就是大道理了,有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障碍。而数学核心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我个人觉得重视核心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概念的引入方面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p><p> 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核心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贺军老师:</b>我分享的书目是《教育走向生本》。</p> <p>推荐理由:</p><p>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教育艺 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更要投入真心去学习, 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此书使我受益匪浅,茅塞 顿开。</p> <p>精彩片段:</p><p> 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p><p> 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p><p> 先学后教不仅局限于一般地预习,更多的是通过活动去学习。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p><p> 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内核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件事情,也可以是一个方面。</p><p> 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得系统化。教师在以学定教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p> <p>读书心得: </p><p>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 。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 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 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 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 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 。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 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 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 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 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 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 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 “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 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师新芳老师:</b>我分享的书目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p> <p>推荐理由:</p><p> 这本书可以说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很真实,充满正能量。于老师的文章简单明了,妙趣横生,读起来感觉很有意思;他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着简简单单的教,实实在在的学,折射出于老师与众不同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他的性格、为人等方面的魅力。 细细品读,这本书贯穿着一种清晰而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对学生的爱。于老师用他的教育生涯告诉我们,学生在他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他的诸多事例给我们的日常教学也带来了很好的启示。</p> <p>读书感悟:</p><p> 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都曾思考过,答案是多种多样,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和蔼可亲……而于永正先生在他的新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告诉我们: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地喜欢老师。</p><p>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于永正先生在书中写道: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即便是对不喜欢的学生,一旦这样做了,也不会是冷冰冰的。真心实意爱学生,这一点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爱学生就像父母爱孩子,是处于真心和真情。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有了爱的教育才能演绎爱的精彩!今后,我将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做一名学生喜欢而又有威信的老师。</p> <p>读书笔记:</p><p>1.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难;可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如此,教育会真出现一种别样的境界。</p><p>2.鼓掌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大德无形,大教无痕;教育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学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没有差异,教育的价值大概是失去了大半; 教育有一种最重要或者最根本的力量——“情”字。</p><p>3.读和写是我的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反复循环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越来越直了。</p> 读书在路上 <p> 徜徉于书海,如与智者交流、如与大师对话。此次读书分享活动,为老师们的学习搭建了一个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既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p><p>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阵阵书香伴你我同行!</p> <p>供稿:小数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p><p>制作:刘璐 </p><p>审核:丁瑞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