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母亲的爱,是神圣之爱!</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母亲的恩,是天地之恩!</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母亲的情,是山海之情!</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母亲的心,是日月之心!</b></p> <p> 几场秋雨过后,天就渐渐的凉了。如果是在东北老家,想必已是冰天雪地了。接着,就会迎来重阳节,每到这个时节,我总是更加思念我的母亲。除了她老人家对我有养育之恩外,她那刚强的性格、宽阔的胸怀、持家的能力以及讲究人情礼道的为人处事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无法磨灭的记忆。</p><p> 时光在流逝,但在我的心目中,她老人家的嘉言懿范一直都在闪耀光辉。她老人家的形象是高大而完美的,是我一生中做人做事的榜样和楷模。</p> <p>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初春,也就是壬辰龙年,又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这一天,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公政村。在我即将降生之前,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舅舅从外面背回一张狗皮,进屋就扔给我母亲,并说:“姐姐,这是你的!”这时,我母亲从梦中惊醒,接着不一会儿,就生下了我。后来,我母亲就认为我是狗脱生的,我也常把自己的脾气秉性与狗的忠诚、顽强、仗义相联系。</p> <p> 在母亲的一生中,总共生下了我们兄弟姐妹11个,在我之前的一哥一姐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幸存的男孩中我是老大,又都说我的生辰八字好,所以刚一生下来,父母对我就有些偏爱,奶奶、姥姥等老辈人更是宠爱有加。</p><p> 那个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还不富裕,我家人口多,日子过的很是紧巴。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家里好吃的都让着我吃。到了冬天,我姥姥就用瓷缸子在火盆里给我煮肥肉吃。当我稍大一点时,平日里的零花钱也是不断的。这时,母亲总是告诫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从小就要积累知识,长大才能有出息。母亲的教诲,是我成长的动力,对于这些零花钱,我并不乱花,也很少买零食吃,大都用来买小人书了。两三年的光景,我就攒了满满两个小木箱的小人书。在这些小人书里,不仅人物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识字、明理也起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p> <p> 我的母亲是教子有方的,从小就注意培养我们勤劳自立的品德和能力。我们家是乡里的职工户,吃商品粮,但一大家子人,光靠父亲的工资是不够用的,母亲就想靠劳动增加点收入,来填补家用。当我十来岁的时候,母亲就让我和姐姐、妹妹、弟弟去野外打柴,到田间刨庄稼茬子,一个秋天就能把柴禾垛摞得像小山一样高,差不多够一年做饭取暖用的了。三年困难时期,我母亲领着我们姐弟几个,到光秃秃的田地里用铁耙子翻找冻土豆,挖田菜疙瘩,回来做代食品充饥。当我们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每当学校放寒暑假时,母亲就找我们家所在的生产队联系,让我们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像春播、夏锄、秋收、打场等,既挣工分增加家庭收入,又使我们得到了锻炼。</p><p> 母亲小的时候,家里贫穷,自己没念过书,但她老人家总是叮嘱、鼓励我们多读书,多学点知识,希望每一个儿女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哪个孩子上学读书,母亲都是支持的,读到什么时候,家里就供到什么时候。即使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在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母亲依然不改初衷。</p> <p> 母亲还在生活的艰难历程中,注意培养我们的办事能力。在家时,我们姐弟几个每次需要到邻居家跑腿借点东西时,就都有点打怵。母亲就鼓励我们要“闯荡点”,出门在外要敢说话,要学会办事,怕这怕那的不会有大出息。有时候我们还强调点客观理由,母亲就说“鼻子下面有个嘴”,我就不信天底下有找不到的地方,有办不了的事。每当说到这些,我们就都鼓起勇气,乖乖的去了。</p> <p> 母亲治家理事真是一把好手。父亲整天在单位上班忙工作,很少管家里的事。家务这一摊子就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我家人口多,收入少,耗费大,要积攒点家底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办点像修屋建房一类的事情就更难了。可我母亲从来都不服输,也从来没被困难吓住过,不仅干啥像啥,而且看准的、想办的事情就能办到,过日子也不能比别人家差。我父亲虽然在乡政府上班,但家里并没有公房住,就自己租了一间半的土坯房,住着很拥挤,条件也比较差。更重要的是,毕竟这不是自己的房子。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与条件,自家建座大房子,一直是我母亲的一个梦想和追求。为此,母亲带头省吃俭用,家务开支处处精打细算,终于攒下了一点尚不充足的建房钱。因为当时家庭建房都时兴帮工,为能节省建房的人工费用,母亲就提前做了准备,寒暑假、星期天和节假日时,只要村屯邻舍有建房的,就安排我或我的三姐去帮工(换工)。要建房,得先有房场,而选址非常重要。母亲看中了一块既宽敞又出入方便的地方,可审批手续特别难办,不少人家想在那里盖房都未能如愿。母亲却不畏难,东奔西走,据理力争,终于把审批手续办了下来。</p><p> 那时候的乡镇,很少有盖得起砖瓦房的,我家盖房砌墙用的是从草甸子上挖来的土垡块。挖垡块需要有力气的技工,母亲就村东屯西的请人,不怕麻烦不怕累。开工建房的日子里,母亲更是里外张罗,大事小情都料理得井井有条。三大间正房建成后,谁见谁羡慕,都佩服我母亲的吃苦精神和办事能力。</p> <p> 母亲虽然没上过学堂,也不谙于孔孟之道,却非常懂得人情礼道。人家敬她一尺,她就会还人家一丈,什么事情都显得很宽宏大度。所以,街坊邻居和前村后屯的人都很敬重她。母亲对家庭生活困难的人,总是有一种怜悯之心,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即使是在自身并不具备多少条件的情况下,也要努力这样去做。在滨河乡居住时,有一个离我们家不远的困难户,男人身体病弱,女人智力不全,生下的三个孩子也都半尖不傻,日子过的极度艰难。我母亲就以一颗善良的同情心,经常挂念着这一家子,常让我们去给送点米面或干粮,每到冬天还要送几件旧棉衣过去。母亲说,平时还好凑合,冬天才是他们一家人最难熬的日子。一连几年,母亲都是这样做的,直到我们家搬回城里。虽然他们一家人连一句感谢的话都不会说,但母亲始终不改行善积德的仁爱之心,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p> <p> 我母亲是个苦命人。她老人家不仅在生活上苦巴苦业的熬了一辈子,所承受的生活磨难和精神压力也是最大的。母亲出身贫寒,七八岁时就像男孩子一样,放牛、砍柴,承担一些家务。出嫁后,既要支撑一个家庭,又要拉扯十来个孩子,总是干在前头,吃在后头。饭菜不够吃了就饿一顿,剩饭剩菜也舍不得扔,有时都有馊味了也要煮开了吃掉。穿的都是缝缝补补的旧衣裳,常常是把几件破旧衣服缝合到一起继续穿。盖的被褥的被面被里也都打着补丁,被子里面的旧棉花总是弹了翻新后再用。</p> <p> 在我母亲的一生中,所经受的精神打击和哀伤的折磨也是超乎常人的。尤其是亲生儿女的夭折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于母亲的身心打击就更大。在我出生之前,母亲就曾遭受了夭折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精神打击,存活下来的还有9个姐妹兄弟。而1974年,对于母亲和我们全家来说,是最悲痛、最难过的一年。这一年里,母亲最心爱、我们最敬重,在家里最勤劳能干的三姐,因病离开了我们,当时她年仅26岁。病中的父亲,因失去心爱女儿的哀痛与悲伤,病情持续加重,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在痛失两位亲人的极度悲伤中,母亲泪眼汪汪地看着我们六个还未成家立业的儿女,咬着牙对前来哀悼的亲友们说:“……请大家放心,我不能倒下,剩下这些‘鸡头鱼刺’还没有摘完……。”是的,母亲说到做到,一个人挺直腰杆支撑着这个不完整的家,步履艰难、无怨无悔的一直向前走。然而,磨难似乎还在纠缠,就在1994年,她老人家的二儿子、我的二弟,突然英年早逝。这真是晴天霹雳,白发母洒泪送别黑发儿,对一位垂垂暮年老人的精神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就这样,她老人家硬是用生命和顽强支撑和守护这个家庭23个春秋,直到给我最小的弟弟娶上媳妇,算是完成了她老人家的责任和使命。尽管这样,她还是牵挂着每一个儿女,尤其是工作或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儿女,她更是大事小情都放在心上,一样跟着操心。</p> <p> 凡是熟悉和了解我母亲的人,都说她性格刚强,坚韧不拔,有主见,大事面前从来不糊涂。母亲在苦水中把我们养育成人,一个个成家立业后,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当儿女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都希望把孤身一人的老母亲接到自己身边,让她老人家幸福、舒心的安度晚年。可母亲谁家也不去常住,任凭别人怎么劝,也不管谁三番五次的来接,她都不动摇。她还态度坚决的说:“我不去拖累你们,我过惯了独撑门户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才舒心。”就这样,母亲依然每天拾煤渣,捡猪食,烧火炕,上街买菜,自己做饭……即使到了她老人家已经直不起腰、迈不动步时,还这样坚持着。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这些远在他乡的儿女,也只能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多找时间,回去看望她老人家,哪怕是陪她老人家吃顿饭,说说话,送点物品放点钱,也是心里的一种安慰。尽管如此,每当看到她老人家那孤单、凄凉的晚年生活状态时,一种酸楚、疼爱之情就会涌上心头。</p> <p> 公元1998年4月30日,无情的春寒依然笼罩着东北大地。就在这一天,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她走的很急,很突然,我都没能最后看上她老人家活着的面容。但是,又好像她没有走,她那高尚的品德,坦荡的胸怀,慈善的心灵,坚毅的性格,持家的方略,勤劳的秉性……仍在时时激励着我们!</p> <p> 如今,即使睽违千年百载,流徙天涯海角,仍然无法忘怀母亲的大恩大德。</p><p> 我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而感到光荣、幸福,也感到骄傲、自豪!</p><p> 我亲爱的母亲、我敬重的母亲——张文霞,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英雄而慈善的母亲,您精神不朽,品德长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母恩浩荡——怀念我的母亲张文霞》刊发后的反响集录(部分)~</b></p><p><br></p><p><b>*质朴善良 节俭勤劳</b></p><p><b>——向张文霞老人致敬</b></p><p>天星大哥的母亲张文霞老人,我叫二娘。老人家即是我家的直近亲属,更是我的尊贵长辈。</p><p>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含泪看完了天星兄怀念母亲的文章巜母恩浩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二娘那熟悉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可亲的笑脸便浮现在眼前。怀念、敬仰、崇拜之情油然而生……。</p><p>由于同住一个村加之家父与李二大伯特殊感情的原因,二大爷家虽然早己搬至县城后来又搬滨河,但对李二大伯和李二娘全家只是耳闻,真正正面认识二娘还是我家1973年从公政搬到滨河公社居住的时候。记得73年初春,我们家搬到了滨河公社中心大队。搬家车到后,二娘的长子李天星、次子李天虹(后来成为我姐夫)便来帮忙卸东西,不一会李二娘挎一筐菜也来了。到院后和我妈亲亲热热的唠个不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李二娘。老人家干练、爽快、健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p>二娘爽快。由于初去乍到,人生地不熟,有一种莫生感。但二娘到后,与我家大人们唠的火热,我们也有一种他乡见亲人的感觉,那个亲近啊!后来二娘三天两头就来我家,我妈也常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去二娘家,每次见面,二娘总是有说有笑,特别爽快,看得岀,我家的到来,也给二娘带来无尽的欢乐。</p><p>二娘健谈。据说二娘跟我妈一样都没进过学堂,但二娘特别健谈,说起话来有板有眼头头是道,听了都服气。公社有个刘书记,是土改时期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也没多少文化,是个“大老粗”。据说他最害怕我二娘有事找他,二娘几句话他就没嗑了,只好把二娘要求办的亊给办了。</p><p>二娘善良。在中心大队,二娘家住六队我家住三队,二娘为人和善,帮穷济贫的事几乎全村人都知道。与二娘家同住一个生产队有个姓陆的人家,主人叫陆宽,是个复员军人。他家人口多孩子都小,日子过的挺紧巴,李二娘经常拿一些自家孩子穿下的衣服接济给他们,陆家缺东少西的还常去二娘家讨要,二娘总是二话不说,能帮就帮。有一次二娘在我家和我妈唠起她热心资助陆家的事时还说:“人家是转业兵,是有功之臣呀,帮点应当”。</p><p>借天星哥怀念母亲的文章简述这么几句,有关二娘的精美感人故事在我记忆里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暂不叙述了。</p><p>我尊爱的二娘千古!</p><p>——张晓辉</p><p><br></p><p>*推荐天星这篇纪念母亲的文章,愿天下母亲都健康长寿,子女敬母有佳!</p><p>——曹亚兴</p><p><br></p><p>*天星大哥怀念母亲的文章,我接连看了三遍,图文并茂,情感细腻,母亲的形象崇高、伟大!思念母亲情真意切!这位母亲是齐家、治家的范例!</p><p>天星的母亲,我叫二娘,也是我的亲人,是我姐姐的婆婆、外女的奶奶。她一生勤劳、善良,智慧、简朴,集中国母亲所有优点于一身,确实是伟大的母亲!</p><p>——张晓宇</p><p><br></p><p>*伟大的母亲,敬佩!好文章。</p><p>——勇闯天涯~高瞻</p><p><br></p><p>*李天星回忆母亲的文章,写的非常好,不仅展示了本人的才华,而且还描写了母亲的伟大。此文章写的,我认为很现实,虽然我没有见到这位伟大母亲,但是从照片上看,她老人家肯定是一位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母亲!为此,我对这位老人家表示尊重。同时也为李天星写的一篇好文章双手点赞!</p><p>——唐皞旭(家长唐凤阁)</p><p><br></p><p>*慈爱的老人,伟大的母亲!为天星的《母恩浩荡》的美篇佳作点赞!喝彩!!</p><p>百善孝为先,感恩伟大母爱。</p><p>——臧淑芬</p><p><br></p><p>*惊为仙人,叹为观止!</p><p>——金陵游子</p><p><br></p><p>*天星怀念母亲的这篇文章,感人至深!这位李大娘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小时候总是从我家门前走过,每次看到总要打个招呼。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子女敬重,母恩浩荡,愿天下所有母亲健康长寿!非常敬佩那一代的母亲,为我们这一代人树立了榜样!赞美伟大的母亲!</p><p>——王淑霞</p><p><br></p><p>*天星怀念母亲的文章,好!赞!因为他写的不只是他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事虽不惊人,但却平凡见伟大!用词虽不华丽,却彰显母亲的光辉形象。</p><p>——徐克</p><p><br></p><p>*姑母慈善心肠、乐于助人。不仅她自己这样去做,还经常嘱咐孩子只要是穷亲戚朋友找来,就要一定帮忙,不能瞧不起乡亲们。因此,姑母和姑母一家人,在屯里留下了好口碑。屯里亲戚们经常记得姑母一家的好,背地里大家常叨咕叨咕。</p><p>这一晃几十年时间过去了,这段童年记忆已成为历史。我为姑母骄傲和自豪!也一定传承姑母的精神,代代相传!</p><p>——张雷雷</p><p><br></p><p>*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p><p>——李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