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第三件彩陶《船形彩陶壶》。<br><br> 故事还要接着从《舞蹈纹彩陶盆》说起。<br><br> 《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说的周代时期的社会活动。即使再往前推,最多也就是到商代,对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来说,还没有国家,只是一些部落。他们的大事就在于祀与吃,甚至吃还要排在祀之前。<br><br> 鱼部落的人们,战胜了人头部落,祭祀完了祖先,唱完了得胜歌,跳完了得胜舞,接下来的事情当然是要解决肚皮问题了。<br><br> 鱼部落以鱼为图腾,那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就一定是鱼,捕鱼如果只在岸边用鱼叉或木棍,只怕很难满足部落的需要,自然要荡起小船、张开鱼网,到河中央去捕鱼、捕大鱼。打造出了《人面鱼纹彩陶盆》和《舞蹈纹彩陶盆》的鱼部落工匠们,自然不会放弃留存他们自己生活真实写照的机会。<br><br> 记录这一活动的国宝,就是国家博物馆里的这件《船形彩陶壶》。1958年出土的,泥质红陶,口径4.5厘米、宽24.9厘米、通高15.6厘米。<br><br>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是真尖且上翘。中间有一杯状小口,很像蒸汽动力的烟囱,但想到当年人们可能连用火都比较困难,我还是把它当作进水口也是出水口。当年的水资源还很环保,河水可以直接饮用,驾船捕鱼的人们,口渴难耐时,就可以用绳子穿过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的两个桥形小耳,就可以把壶放进河里,打水上来喝。不用时就背在身后。<br><br> 陶壶有一个大大的腹部,象征着每次外出都能满载而归,腹壁外侧各用赭黑彩绘网纹装饰,表示他们的鱼网足够大、足够结实,每网上来的收获足够丰硕。<br><br> 透过网状纹,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鱼部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况,看到他们勤劳团结的样子,看到他们打鱼归来吃鱼、晒鱼,和用鱼祭祖的场景。远古先人的幸福生活尽显在这件不大的国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