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53)性情刚烈志凌云 转战南北护国宁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灵石县农牧局离休干部师烈云

任峰毅

<p>  师烈云 1931年阴历9月9日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城关一个贫农家庭 1949年太原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同年6月进军大西北到达宁夏,由于作战勇敢曾立功两次。大西北解放后,奉命修筑陇海铁路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1950年赴朝作战,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回国转业山西建设厅勘察队当测量员。1961年代工资回到马和柏沟村参加劳动。1964年任灵石县城关公社滩大队党支部书记。1980年落实政策先后在县委办、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县农牧局工作。1990年离职休养。</p> <p>一、三乐巷里无欢乐</p><p> 1931年农历9月9日师烈云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城关三乐巷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3人和父母亲在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1938年日本侵占灵石,一家5口人被迫逃难到马和乡柏沟村亲戚家种地。1940年又从柏沟村返回灵石县城,师烈云在亲友的帮助下得以去文庙读书。</p><p> 上图为师烈云出生地灵石旧城三乐巷</p> <p>曾经的灵石老城</p> <p>灵石旧城风貌</p> <p>马和乡柏沟村</p> <p>灵石文庙师烈云曾读书的地方</p> <p>四、无奈选择</p><p>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统治山西的阎锡山实行所谓兵农合一,三人抽兵的政策。由于师烈云的两个哥哥在外学做买卖,年仅16岁还在上小学的师烈云因为家穷交不起十石小米而被迫抓去当了阎锡山的常备兵去前方卖命。</p> <p>  五、弃暗投明</p><p> 1948年解放太原战斗打响,师烈云不想再去卖命于是和灵石的老乡夜间逃离太原来到城外双塔寺,结果被十九兵团炮兵团的值班哨抓住交回营部。在部队受到热情周道的照顾,迷惘中的师烈云看到了光明与希望,18岁的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十九兵团炮兵团观通连南下进军大西北,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p> <p>六、向西北进军</p><p> 宜将剩勇追穷寇。1949年太原刚刚解放,6月初师烈云所在的十九兵团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马不停蹄向大西北进军。他们沿南同蒲铁路以每天八九十公里的速度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经禹门口西渡黄河,从西安打到咸阳,从咸阳打到平凉,华水岭,然后穿越六盘山几十公里的无人区追击敌人,在极其艰苦的行军途中战士们以马尿解渴以皮带充饥,最后,一直追到甘肃兰州城下。固守在兰州城内的马红槐、马步芳反动势力在兰州城修起了牢固的工事企图负隅顽抗。十九兵团经过40多天的鏖战终于攻克了兰州城,师烈云在解放兰州的战斗中荣立三等功一次。经过短暂的休整,十九兵团继续前进直达宁夏外围,宁夏守敌马季源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主动投降,宁夏解放。</p> <p>朝邑县城旧址</p> <p>黄河禹门渡口</p> <p>六盘山无人区</p> <p>七、筑路者</p><p> 在圆满完成了解放大西北的任务之后,部队回到西安在朝邑县经过半年的整修学习开始修建陇海铁路,师烈云所在的连负责宝鸡段打路基石料任务,由于表现积极1950年夏天,史烈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p> <p>八、跨过鸭绿江</p><p> 1950年6月27日朝鲜战争爆发,师烈云所在的十九兵团奉命开赴山东兖州府整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炮团师烈云负责测绘工作,春节过后部队从兖州到达东北丹东,1951年2月15日63军奉命作为第二批部队入朝作战。</p> <p>师烈云战友证明材料</p> <p>  1、千里行军,负重赶超。</p><p> 跨过鸭绿江后,他们每人身背20斤大米、20斤白面、10斤炒面、10斤饼干、4斤熟牛肉、2斤白糖、1个月的口粮加上背包器材总计90余斤必备物资,在上有敌机轰炸,下有以美国为首联合国军阻下,强行突进600公里一直打到了平壤市附近的石城洞。</p> <p>  2 、抢修工事,阻击敌人。</p><p> 到达目的地后,侦察参谋长柴宝川给他们交待完战前知识后由何榜栓排长带队抵达前线观测所,师烈云与刘培厚、陈玉亭等开始夜以继日抢修工事突击10天建成了新的前线观测所,并布置炮兵阵地。</p> <p>  3、掩护部队,突破临津江</p><p> 面对联合国军坚固的临津江防线,师烈云所在的63军在军长傅崇碧指挥下冒着被美军空袭的危险,大白天派部队多路隐蔽,接近了临津江边潜伏,首长一声令下师烈云所在的炮团万炮齐发,敌军尚未清醒63军将士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十几分钟便突破了临津江防线,插入纵深15公里的敌军阵地。</p> <p>临津江</p> <p>4、气壮山河的铁原阻击战</p><p> 随后傅崇碧亲自指挥63军突破了北汉江大桥迅速逼近汉城。由于19兵团64军、65军遭到敌军阻击,5个师5万多人马拥挤在眠阳江边2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段被敌军连续轰炸2天2夜损失惨重,无法形成增援,63军被迫孤军奋战。</p><p> 面对63军的凶猛攻势,美军紧急命令其他部队撤到第二防线,而英第29旅原地防守。63军顺着撕开的防线继续进攻,先是击溃了土耳其旅,接着打跨了菲律宾营,对英军展开包围,经过艰苦战斗击败了英军,涌现出了一个人俘虏63名英军的孤胆英雄刘光子。而1000多人的格罗斯特营仅逃出39人营长被俘。</p><p> 由于美军在汉城布置了大量火炮准备死守,为了不陷入消耗战,19兵团没有对汉城进行攻击。而打到此时,中朝部队的粮食也将耗尽,彭德怀命令全线转移北撤。然而,联合国军却乘机发起迅猛反击,中朝军队被冲的七零八落,63军此时已全军断粮,且背水作战,形势极为不利,傅崇碧命令全军撤正北江,化装成敌军成功过江。 </p><p> 人困马乏的63军刚到江北,形势突变,接受命令向链川铁原转移进行阻击,要求在25公里宽并且面对美国、英国、比利时、南朝鲜、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哥斯达黎加、法国、荷兰10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防守15天。63军是个小军,入朝时只有3.6万人,经过第五次战役全军3个师还剩2.49万人,作战人员仅有1.27万人,有大炮244门,在东西长达23公里的正面防御阵地的63军,每公里平均仅有372.5人,炮9.47门,而敌军计有美驻韩陆军1个团,韩军5个师,人数为4.77万人,火炮1327门,坦克187辆,平均每公里2074人,火炮57.5门,坦克8.1辆,并且有空中支援。美军以大群坦克开路,像城墙一样压向63军阵地,由于缺乏反坦克火炮63军官兵以血肉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博斗,很多连队全体战死在阵地上,志愿军阵地如同被火洗劫一般,为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63军几乎将所有战斗兵力都派上了战场,最后连机关文职干部、通讯员、炊事员也拿起了枪与敌人火拼,整整坚守阵地13个昼夜,圆满完成了任务。共毙、伤、俘美韩军2.1万余人,创造了第五次战役东西参战各军的最高杀伤纪录。而63军的563团入朝时兵员2700人,铁原阻击战后仅剩266人,这就是抗美援朝战役震惊中外的“铁原阻击战”。五集大型历史纪录片《铁在烧》真实的再现了这次惨烈的战斗。正是在这次战斗中师烈云由连长韩兴周、副连长程树德介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63军军长傅崇碧</p> <p>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p> <p>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中国人民死都不怕,还怕什么?!</p> <p>大型文献纪录片《铁在烧》剧照</p> <p>  《铁在烧》剧照</p> <p>孤胆英雄 ———刘光子</p> <p>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 <p>唱起曾经的朝鲜歌曲,回忆鲜血凝成的友谊</p> <p>  战歌冲九霄,英雄胆气豪</p> <p>  5、继续前进,再立新功。</p><p> 铁原阻击战后63军先后攻占了智陵洞以北及88.6高地并前推阵地16.5平方公里进一步稳定了开城地区的防御,保卫了开地区的安全,有力地配合了朝鲜停战谈判进行,为最终达成军事分界线协议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63军又承担了支援西海岸防御作战任务,并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9月师烈云所在的63军回国。</p> <p>  纪念章里有故事</p> <p>曾经的战友 1953年回国后合影</p> <p>九、离开军营</p><p> 1953年师烈云所在的63军驻扎到石家庄栾城县。1954年因在朝旧伤复发驻进了石家庄国际和平医院。1955年出院后转业到太原勘测公司测量队。</p><p> 上图为河北栾城县</p> <p>1954年与吴锁弟结婚。</p> <p>九、告老还乡仍是兵</p><p> 1961年师烈云从太原回老家灵石县马和乡柏沟村。1964年师烈云回原籍城关公社东滩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17年直到1980年,在他的带领下东滩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打坝造地、开荒种菜、建起了村办公楼,办起了油房,购买了榨油机、面粉机、碾米机、拖拉机、耕地机等,组建了2个蔬菜队,1个农业队,办起了两座石膏矿,当时全村劳动日1.2元,为全县最高公分。1980年根据政策师烈云被安排到灵石县委办公室工作,随后又先后到灵石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县农牧局工作。1990年从灵石县农牧局离休。</p><p> 曾经与师烈云并肩作战的老同志</p> <p>  十、夕阳红似火</p><p> 离休后的师烈云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教育后代,自觉承担起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p><p> 上图为师烈云与县老干部局领导共同追忆不平凡的岁月</p> <p>师烈云全家照</p> <p>  尾声</p><p> 这是一个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真实故事,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p> <p>后记</p><p> 本期美篇得到了张明亮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