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退堂鼓de“电影演员”①—花絮集锦

一谷

<div><br></div> <h1><b>题记</b></h1><h1><b> 每一个地方要抓住一个中心,所有的艺术上的处理,都要随着这个中心的节奏来进行。就像是风吹树动,动得都在一个节奏中,是和谐的。</b></h1><h1><b> 刘乃崇</b></h1><h1><b> 二嫂这个人物,跟我性格有很大距离。另外家庭包袱也重,担心家中残疾儿,心事无意露出来,老挨板子, 就想打退堂鼓唦。</b></h1><h1><b> 张巧珍</b></h1><p><br></p> <p>  </p><p> </p><p> </p><p> </p><p> 谁说地方戏不行?1955年,两位由安庆走出的青年演员,拍了一出电影《天仙配》,在大半个地球掀起了两大波浪,叫“黄梅戏热”和“严凤英热”,仅大陆观众达一亿四千万人\次,创当年票房的最高纪录。一家伙使不见经传的地方戏跻身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列,默默无闻的严凤英,也成了亿万人民拥戴的大明星。如果把登大雅之堂演出比作皇冠的话,拍电影则是镶嵌在皇冠上璀璨夺目的宝石,叫搞戏的演员羡慕的一塌糊涂。对张巧珍这个电影迷来说,尤其如此。</p><p>然,</p><p> 一旦真的拍电影,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儿发生了,她竟然生生冒出打退堂鼓的念头,差点儿还当了逃兵。现将摄影棚内外的花絮摘记如下:</p><p><br></p> <div><br></div> <p><br></p><p><b> “我不想干了——”</b></p><p><br></p><p> 长影食堂一寓传来争吵声。《追报表》剧组拍电影,绝大多数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行话简称“触电”,可是这里指的是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被电打了。轻则酸麻肿涨,重则昏头转向,甚至丢性命。如:蔡顺英被“打”蒙了头。说:</p><p><br></p><p><b> “之当我站在录音棚的麦克风前, 我为试录八句唱而浑身冒冷汗, 嗓子紧张得象有人卡住脖子似的,人难受、声难听。”</b></p><p><br></p><p>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当年也蒙了圈。笑道:</p><p><br></p><p><b> “特别不适应。有一场戏小会计要冲出来,导演就喊,冲出来呀!我就是迈不开步,虽然下面台词对得很好。导演对我说,你会跑吗?我说会呀。可三番五次地试,我就是冲不出来。”</b></p><p><br></p><p> 张巧珍就别提了。如说上二位不会唱,不会跑,那她“晕”得更厉害,问题严重得多,不仅连笑也笑不了,而且曾一度失去了信心。差点釀成性命之虞──艺术生命。引爆点盖因她在表演上挨了“三板子”:</p><p><br></p><p><b> “一脸苦笑。”</b></p><p><b> “节奏缓慢,一板三眼。”</b></p><p><b> “像个林黛玉,多愁善感的。”</b></p><p><br></p><p> 这“三板子”就像三座大山压在张巧珍的头上,迅速形成条件反射,衍生出三怕:怕镜头,怕大笑,怕喜剧。叫她寝食难安,一百个想不通。是呀,巧珍自出道以来,且不说楚坛一枝花,报上有名,电台有声,银幕有影。也不道鲜花、掌声不绝于耳。可事实是,从艺十几年来,大小是个角儿。对演嫂子一类的角色,不敢夸演过无数,却也为数不少。远的、古典的、没影响的不算,只提现代的,大大小小戏据不完全统计有:《霜降前后》、《三世仇》、《李双双》、《一斤二两半》等,这些戏成功与否?有目共睹,谁也无可否认。况且,论戏份那都是第一号女主,难道连一个小戏的活还接不住?虽说自己是这个戏的“后补委员”—— 后爬的肯定赶不上先跑的。但是,通过自己勤学苦练不也快赶上来了吗,为什么三番五次通不过唦?</p><p> 巧珍有个口头禅,但凡排、演戏后总是“请您驾提意见”的好话不离嘴,甜蜜的微笑堆满脸,显得十分谦虚好学。其实,自尊心,虚荣心还是有的,甚至于蛮强,只是断不轻易流露。这回实在掐不住了,如同真的“触电”——心里麻、辣、烫的五味陈杂。脸上委实挂不住,儿时种下奇志不免顷发生坍塌,一肚子的委曲无处发泄。幸亏爱人李鸿钧这多年一直风雨相依,共同奋斗,几乎是形影不离侍候左右。这对人们艳羡的舞台伉俪虽恩爱有嘉,但集体生活彼此分居,一个在大统舖,一个在小单房,很少有思想交流。一天吃饭前,一个急急风遇到了一个慢郎中,巧珍一把将小李拉到食堂一寓,气鼓鼓地坐在餐桌旁不说话。</p><p> 小李赶忙笑脸相迎,将买好的热饭热菜一一送上巧珍的面前。小李说快吃,她不理,如此连续三次仍不理。小李压低声音,瓮声瓮气地问:</p><p><br></p><p><b> 又怎么了?</b></p><p><b> 我不想干——</b></p><p><b> 嘘!</b></p><p><b> 我受不——</b></p><p><b> 小声点</b></p><p><b> 我真的不想干了。反正可儿又不见了,我回去找。鸿钧,你赶快帮我写个东西,请求领导换人。</b></p><p><b> ……</b></p><p><b> 李老师,帮我一下,求你了好不好唦?</b></p><p><b> ……</b></p><p><b> 哼!你不写,我自己写!</b></p><p><b> 你疯了……</b></p><p><b> 换上的这个青年导演说话实在受不了!</b></p><p><b> 只要说的对。</b></p><p><b> 对?对个鬼!他说我——</b></p><p><b> 我都知道了。</b></p><p><br></p><p> 李鸿钧用手止住她,顿了顿,这个因爱情而而转业复员的原省直文艺界支左的军代表,深谙运动场上胜败的决定,绝不是比赛结束裁判宣布之时,而是在于选手一旦丧失信心的那一刻,必须让她清醒。此时他一扫弹琵琶时的温文尔雅,破例地用了激将法,不料一激动,口吃的毛病复发又结结巴巴起来,</p><p><br></p><p><b> 看来,你好了伤疤忘、忘了痛!</b></p><p><b> 忘什么痛?</b></p><p><b> 张巧珍是个电台演员,只、只会唱,压根儿不、不、不会演!</b></p><p><br></p><p> 小李一改普通话,用汉囗话模仿,巧珍一听目瞪口呆。停了一会儿。小李又问:</p><p><br></p><p><b> 你那个东西还写不写?</b></p><p><b> 滚……</b></p><p><br></p><p> 巧珍笑了。</p><p><br></p><p><br></p>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 <p><br></p><p>  </p><p> 第二天早上,李鸿钧眨巴着血红的眼睛,拿着馒头边走边吃,在餐厅门口见迎面走来的张巧珍,说了句我回去睡会,便慌慌张张地塞给她几张纸,这一镜头正好被前来过早的朱世慧看到,到底是唱丑角的,玩笑话张口就来:</p><p><br></p><p><b>  “哈哈!巧珍姐,情书呀。”</b></p><p><br></p><p> 张巧珍连忙解释说:</p><p><br></p><p><b> “哪里唦!我这个‘后补委员’,扯了大家的后腿。想赶上,叫他帮我抄点书。”</b></p><p><b> “哟!还不坦白交代?”</b></p><p><b> “兄弟,你看唦!”</b></p><p><b> “好,待我检查检查!”(朱看)</b></p><p><br></p><p> <b> 读书摘抄</b></p><p><br></p><p><br></p><p> 常言道,江湖一张纸,不点不破,一点就穿。要多请高人点一点。</p><p><br></p><p>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br></p><p>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p><p><br></p><p> 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说:一个演员得明白自己,不怕有缺点,只要自己知道,正视它,想法子克服就行。我个子矮,脸廋,都是缺点。我是用这么几种方法弥补的:避免小动作。该出场了,暂且不出来。但更主要的是心中有事,就是内心世界要充实,即我就是他。你自己忘了是个小矮个儿观众也就忘了,只看到人物的活动了。<br></p><p><br></p><p> 一个演员对所扮演的剧中人物进行观察分析后,必定要把演员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融入到对象中去,这叫渗入了半真半假,这个真是人物,这个假是演员,二者融为一体。<br></p><p><br></p><p> 戏剧的假定性与电影的真实性戏曲和电影都属于表演(表现)艺术。所不同的是:戏曲属于写意艺术。以夸张、写意、抒情为特征,追求艺术真实。表演上用程式来刻画和表现人物的感情。因为注重形式美,演员通常游离于剧中人与自我之间;而电影属于写实艺术。是用画面来表现内容的,运用的是蒙太奇表现手法,是“视听语言”艺术。以自然、逼真、写实为本质,强调的是生活真实。<br></p><p><br></p><p> 表演上以重在体验、观察生活来表现人物 ,要求剧中人与演员能融为一体;要求尽量真实而又不失艺术地来反映生活。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却是舞台表演美,电影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br></p><p><br></p><p> 戏曲电影,是指中国的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手段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与电影结合形成的一种、中国特色的一个电影类型。简言之,它不再是原来舞台艺术,也不是纯粹的电影。它不可避免地接受载体——电影的某些特质和元素的引领或改变。使人物摆脱脸谱化、概念化的桎梏,而迈向生活化,贴近现实,贴近人物。使动作情感等表演成为 “自然的真实反映”。<br></p><p><br></p><p> 导演认为创造出这一统一的节奏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地方要抓住一个中心,所有的艺术上的处理,都要随着这个中心的节奏来进行。就像是风吹树动,动得都在一个节奏中,是和谐的。<br></p><p><br></p><p> 朱世慧快速地观罢。继续幽默一把:</p><p><br></p><p> <b>“看看!妇倡夫随为艺术,不是情书胜情书。哈哈哈!哈哈哈……”</b></p><p><br></p> <div><br></div><div><br></div> <p><b><br></b></p><p><b><br></b></p><p><b>01.她是谁?</b></p><p><br></p><p> </p><p> 她,二嫂,剧本规定:是红岭大队畜牧场喂猪的饲养员,年龄30多岁。导演规定:喜剧性人物;人物基调是怎样的呢?</p><p> 听老师说,性格不光决定命运,还有思想感情和行动。这要根据她爱“大笑”来分析。</p><p> 其一:大概是对工作十分满意,一般人下地出工日晒夜露,风吹雨淋非常辛苦,而她风不吹雨不洒在室内,在乡亲眼中是快活似神仙的事。尽管生活清贫,但知足常乐,尽管工作又脏又累,但苦中有乐。所以是个无忧少虑的个乐天派。</p><p> 其二:生产队经济不发达,种田的农民谈不上什么收入,有时让搞副业,把一只鸡下蛋叫小银行,她喂几十头猪好比开一个大银行。所以大母猪生小猪是天大喜事,当然人人高兴,叫她怎么不开怀大笑呢。</p><p> 其三:性格特征。外向型,大方热情,开朗活泼。泼辣中带点粗犷。属于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粗线条类型的,开朗中带点简单,能干又有些泼辣,粗犷又不失粗心大意的。正因为粗心,一高兴过度,在报告生猪数量的时候才出可爱的差错,它是全剧中的喜剧情节,要把喜剧性大大地推一把,去强化了艺术整体风格。喜剧节奏是轻快的,千万不能拖,一拖戏就正、温、疙疙瘩瘩不流畅。那就把人物演歪了,把喜剧搞成正剧了。</p><p> 开朗粗犷,应是人物基调。</p><p> “哈哈大笑”,应是她情感特征。</p><p><br></p><p><br></p><p><b>02我是谁?</b></p><p><br></p><p> 我,演员张巧珍。工闺门旦,青衣,性格内向、温顺,腼腆。喜爱含蓄,内载,深沉点的角色。舞台上多演苦大仇深的苦情戏,长于塑造贤惠善良与本人性格相近的悲剧性人物。生活中不活泼,开朗的笑很少,是个开会爱坐角落的人。多愁善感的,人说我像林黛玉。那怎么喂猪呢?对拍电影过去不敢想,接任务又喜欢又害怕。个子矮小,有严重自悲情绪。二嫂这个人物,跟我性格有很大距离。另外家庭包袱也重,担心家中残疾儿,心事无意露出来,老挨板子,就想打退堂鼓。</p><p> 作为文艺战士,对党交给的任务坚决完成定;作为演员,服从角色没话说。</p><p> 写字,要描红;画画,要写生;演戏么,当然要有模特好。照刘导讲的“寻找创造角色的钥匙,去打开生活仓库的门”,这难不倒我。我悲惨的童年、复杂的生活经历装满了蛮大的生活仓库,可说应有尽有,不晓得几丰富——要按您说的调动“情绪记忆”,“内心视觉”。本来平时一不小心,他(她)们就冲出来了。那些熟悉的身影,亲切声音,像过电影一样活在脑海,跟我总有说不完的话。比如:汉口的幼芳姐;故乡汉川种田的奶奶、李莲大妈、淑芳、毓芳和刘凤等众多表姐妹。还有我常年下乡演出认得的戏迷。这些虽算不得模特儿,却正是他(她)们告诉我,什么叫农民,什么农村。跟在城里长大的演员比,什么苦我都不怕。演农村的戏我有底气,只是模特儿在哪儿呢?呵呵,有。</p><p> 大约是1964年10月吧,那时我毕业不久,分到市楚二队,下到新州县大渡公社体验生活,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拜贫下中农为师。住在一个刚结婚不久的贫下中农家,人家是新娘,大家叫她“新大嫂”。为人善良朴实,热情好客呀!她硬是要把新房让出来给我睡,把我感动得眼泪直流。下乡近一月来,她真的像个好老师呐,白天我们一起出工,手把手教我栽秧割谷送粪等农活。晚上拉家常,使我思想感情的改造上蛮有收获。可惜她不是饲养员,但她家也养一头猪,我也学会了喂猪。这人性格太老实,跟二嫂还不挨边。于是,我想起我的养母,虽说她脾气不好,有时疯疯癫癫的,爱骂人,养父总是被她骂得眼睛一眨一眨的。但她热心快肠,街坊不管哪家红白喜事,她除了送礼外,还主动去邦忙,做事勒起袖子干,风风火火地忙得不亦乐乎,从不叫苦叫累。养母性格蛮开朗,泼辣,走路咚咚直响,一阵风似的。说话直来直去,声音又大又快,像打连珠炮,特别爱笑,一个哈哈打上天。我想把她们两个人加在一起,变成我演二嫂的模特儿。</p><p> 这样,思想上有榜样,眼中有目标,內心有情感,我再也不怕了。</p><p><br></p><p><b>03我就是她</b></p><p><br></p><p> 我的攻关打算:</p><p> 斗私。前些时候接到家信得知:养母生病,儿子又失踪,我的思想开了小差,私事影响工作不对,一定改正。决心向剧中老队长学习“革命不能怀私念”。丢掉包袱,全身心投入,克服“三怕”。</p><p> 补课。 行话说,装龙是龙,装虎是虎。我总以自己的性格好恶来挑角色,不对!戏路窄了出息不大。虽然与我相反的性格《李双双》也演过,但那只是电台录音,现在哪怕脱胎换骨,我也要好生补上这一课。现在的舞台工农兵都是高、大、全的形象,我矮、小、瘦。除了神似之外,在外形上也应该跟上,照我过去舞台演出的经验是:用两寸隐形高跟鞋来弥补一下。</p><p> 写着写着,天亮了。也找到了深入角色的“感觉”:</p><p> 我决心脱胎换骨,丢掉林黛玉,像二嫂那样,不对!她就是我,我就是她。</p><p><br></p> <div><br></div> 张巧珍1977年4月28日夜<br><div><br></div> <div><br></div> <p> </p><p><br></p><p> [戏曲导演熊剑啸和演员高少楼,朱世慧,张巧珍,在长影招待所排练厅一起谈戏。</p><p> [内声:老师们!看电影了,内部参考片!快下楼集合出发了!</p><p>朱世慧:哎呀!“斗地主”累了。老师们!都松弛一下。走!看电影去。</p><p>熊剑啸:我们马上来。</p><p>张巧珍:二位老师,那我们先走一步。</p><p>[朱张告辞了。</p><p>高少楼:看人家的电影好是好,只是我屋的电影还卡了壳。还说为三千二百万人民争光,这争个屁光……</p><p> 高少楼的话引起了熊剑啸这位因主演《葛麻》而闻名于世导演的思索,对小张似乎要做点什么。论年龄说。他是看着她长大的,说父女不为过。论艺术,算是沈团长和他一手栽培的,说师徒绰绰有余。此时,他脑海倏地出现小张的许多闪回镜头:光明剧团小荷露尖——市楚红专典型——霜降前后B角变A角——李双双一炮走红。进步一直蛮稳,为么斯这次有点反常?精神不对劲,是的,家事不顺。工作也遇到了困难,这个角色又也不大适合。她天生的悲剧气质,不是演喜剧的料子。有些人总喜欢全面。其实,演技派未必高人一等,本色派也不见得低人一等。人都不是万能的,梅兰芳只搞旦角,沈云陔关啸彬也不杂,不都是本色派吗?既然安排了,我们就要打篷捶,抬她过这个坎。排戏先排心呐。他想到这里,对高少楼说:</p><p> 高老师,把小张喊回来好不好?</p><p> [高少楼连声好,俄顷,他把张巧珍早找了回来。</p><p>熊剑啸:哎!巧珍,电影改天再看吧。坐下。 你儿子找到了吗?</p><p> [小张一听,不知是感动还是伤心。差点哭出声来,但赶忙掩饰地笑说:谢谢老师关心,找。到了,找到了。</p><p>熊剑啸:真的?</p><p>张巧珍:是真的是真的。</p><p>高少楼:我说吧?大了!自己会回家。哈哈……</p><p>熊剑啸:我们还是接倒“斗地主”呐。</p><p>张巧珍:帮我斗戏。好!哪里唦,今天星期天,我怕您驾们太辛苦了。</p><p>高少楼:不辛苦。</p><p>熊剑啸:小张,你写的东西刘导给我看了,他说很好。《追报表》你是个“候补委员”,这些时攻关你用了心,大家都看得到。现在就是还差那么一点点就赶上了。照刘导说的办,“一切服从镜头需要”。对不对?根据你表演我总的还是那三句话:动作宜大不宜小,气质宜粗不宜细,唱腔宜刚不宜柔。说结底,要心里有事。来,把第二次出场来一遍。</p><p>高少楼:好!我当摄影师!这是摄影机(拿个纸筒)开始!</p><p> [张巧珍开始走戏。边喊边上:小会计!生了!</p><p>熊剑啸:停!二嫂带戏上场还不夠,带什么戏,就是母猪生了小猪。我打个比方,你莫见怪。这个你就当作是你的儿媳生了个大胖儿子。当然,你儿子还小,这是比方的话。就是说你得了孙儿子,你这个做婆婆的高兴不高兴?你就带着这个情绪上来。像你说的,我就是她,就是二嫂。对不对?</p><p>高少楼:对!生了个大胖儿子。笑!开始!</p><p>[张巧珍又开始表演:小会计!生了!</p><p>高少楼(大声地):高兴!喜欢!笑!笑!开始!</p><p>熊剑啸:好!笑有了。动作还不对。太软,加点钙,硬一点。再来。</p><p>[张巧珍又表演:小会计!</p><p>熊剑啸:停!太慢,注意风吹树摇,要摇在一个节奏里。要有力,要快,千万能打慢长捶,要打紧急风,提速。对不对?再来。</p><p>高少楼(拼命念击乐):呛呛呛呛呛呛……</p><p>[朱世慧去而复返。大家问他怎么回了,他吱唔地说。说电影不好看。</p><p>熊剑啸(幽默地):回得好!人齐了,还是三打一“斗地主”。</p><p>朱世慧:好!我来“斗”。巧珍姐,刚才我看电影也也不安心。那天我说你是林黛玉的慢三眼,那是说笑话,你莫见怪。但光提意见不行哪!还要出点子呀。我的建议呐,就是要把程式的东西卸掉。我们唱戏的习惯摆工架,可那个镜头一推上去,把脸等于放大了两百倍,内心的东西都写在脸上。就不真实,假。所以表演要细化,就是情感要细腻,收倒点。</p><p>张巧珍:兄弟,你说的太对了!</p><p>朱世慧:那好。我们来细化……</p><p><br></p><p> 张巧珍文化不高悟性高,不善言辞却会琢磨。接下来她把每节戏轻重缓急,每个动作节奏快慢,每句台词,音量大小等方方面面都要严格把控。尤其是心理活动的点点滴滴都考虑周全,不让自己内心留下一点空白,做到胸有成竹——用贯串动作组成一条完整无缺的情感路线图。终于克服了她怕喜剧,怕镜头,怕大笑三怕的毛病。使表演逐渐摆脱脸谱化的桎梏,迈向自然、逼真、生活化,贴近现实,贴近人物的“自然的真实反映”。 方法是念好四字经——真,粗,快。</p><p><br></p><p><b>真</b>:</p><p> 真情真意真“笑”,既不用传统戏曲程式的假“笑”,也不照搬现代话剧类似的真“笑”,在戏曲的虚和生活的实之间创造一种新程式——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真“笑”。</p><p> 二嫂并非主角,只算是主要配角。但代表戏剧冲突的老队长和小会计戏较正,艺术情趣较弱,在活跃气氛,营造气氛乃至弥补剧本喜剧性上她又当仁不让成了主角。全剧43分钟的戏,她出场5次,大“笑”的3次, 举足轻重地带活全场。第一次“笑”,报喜信——“大母猪快要生了”,这是一般的 “笑”; 第二次的连续两个大“笑”是把生牛不该报的也来报,展示人物粗心性格,乃剧情结构的喜剧性的“笑”;第三次为生了一十六头猪,由衷高兴,开怀大“笑”。三“笑”虽都出自内心,却各以不同表情、音调、动作表现。抓三“笑”等于抓住了人物的魂,也就抓住了喜剧的戏脉——巧珍终于彻底改变演员的“苦笑”为人物的“甜笑”了。</p><p> </p><p><b>粗</b>:</p><p> 即性格粗心大意和动作粗犷有力。行话说,行当行当,会说的说,会唱的会唱。这是说戏曲舞台上演员要根据各人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各显神通。可见行当的重要。但在《追报表》拍摄中,需要的倒是其反面——打破行当程式化的禁锢。比如:巧珍唱青衣戏多,最常用代表性的程式动作“怀抱月”,即双手拇腹地坐唱。调度无多,动作幅度小而缓慢,况本人身材限制,只重唱,唱夠,唱得有味,让观众过足瘾便行。当时代提倡大演现代戏,停演传统戏的关键时刻,对于演惯了才子佳人的人来说,可谓是一场业务学习上的大革命,必须“痛改前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她以推陈出新为创作思想,首先在典型动作上去旧迎新:旧——“怀抱月”式;新——“手托天”式。并借用武旦、小生的握拳,拉山膀,顺风旂等幅度的大程式动作,并提气收腹向上,增加了动作力度,也強化了人物气质,再配上“满台飞舞”的一系列舞台调度,为二嫂设计了风风火火,来去一阵风的动作造型,较好地刻画了人物粗犷之美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从而反映出在农业学大寨背景下,社员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及时代精神。</p><p><br></p><p><b>快</b>:</p><p> 言行举止快节奏。说实话,巧珍初进摄影棚拖节奏,有客观原因,她毕竟是临时换上的“后补委员”,对戏远不知同台者熟练。她明白:行动与节奏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行动就有节奏。这是因为人们在行动中他的思想,感情、情绪必然伴随着内外变化而变化,必然在精神上产生兴奋与松驰的表现,尤其是节奏与情感结合的更为紧密,生活中,情感可以改变节奏,节奏也可以引导情感。人在兴奋时,脉搏加快,呼吸迅速而深沉;情感麻木的时候,则血液流缓,呼吸不畅。基于这些,再结合《追报表》的正剧带喜剧色彩欢快的节奏,她一改原来那种“一板三眼慢一拍”的毛病,转而做到道白、唱腔、动作和舞蹈明快有力,干净利落,决不拖泥带水。从而使全剧流畅紧凑,就像风吹树动,都动在同一个节奏中,是统一和谐的。</p><p><br></p><p><b>土</b>:</p><p> 即指道白和唱腔的语言,以黄陂话为主,汉口话为辅,走汉黄结合的路子。巧珍认识到方言是剧种文化基因和历史渊源形成的,是地方戏曲的灵魂,也是保证楚剧味地方特色的唯一途径。黄陂话生动活泼,柔和幽默,汉口话大气干脆,刚劲有力,两者结合,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娴熟地运用它,不仅增强了人物气质和地方风格,而且在大大地突破舞台腔,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了。同时,她为强化楚剧味,还在唱腔的的演唱方法上大胆创新,向评剧、吉剧借鉴鼻腔共鸣,首次进行了真假声结合的艺术尝试。这些探索都达到了应有的艺术效果。长影摄制组的同志和化妆师们,看到张巧珍表演上的跨越似的进步十分高兴。乐团专家们还对她的演唱进行了专题学术性的研究,给予较高的评价。平日里他们还有意无意地哼起剧中这段唱腔:</p><p><br></p><p> “我们的队长讲认真\</p><p> 落在地上砸个坑\</p><p> (白)就是差一条猪尾巴\</p><p> 他也不赞成。”</p><p><br></p><p>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珍经过近半月三邦一的攻关和刘文余导演反复排练,去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吹起了迎接挑战的进军号,终于顺利过关,在该戏的幕后总导演——湖北省委的坚忍不拔的大力支持下,该片终于的终于杀青。</p><p> 张巧珍看了样片后,激动的热泪迎眶。虽然,她身患残疾儿子还没有找到,但是,她的艺术生涯里迎来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女儿”——二嫂,还是值得的。也使这个平凡的戏曲演员总算当上了“电影演员”了。</p> <p><br></p> <div><br></div> <div><br></div> <p> </p><p><br></p><p> 1977年,《追报表》这个片长43:33的彩色戏曲电影在全国上映后,好评如潮,在一定的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楚剧热”和“张巧珍热”。省、市、中央各家媒体纷纷发文,除评价电影拍摄的艺术成就外,又热情洋溢地肯定张巧珍声腔艺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认为“我们的队长讲认真”,与歌剧影片《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的唱段,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迅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脍炙人口的又一经典。例如:湖北日报载文称其</p><p> </p><p> <b> “音色柔美甜润,音质醇厚宽亮,吐字清晰明亮,行腔自然流畅的演唱风格…… 她那宛若言莺燕呖呖,亮如金钟长鸣的优美唱腔,真实细腻朴素大方的表演渐趋和谐一致”。</b></p><p> </p><p> 又如新浪网友布衣乐ByL点赞:</p><p> </p><p> <b> “这是一出以弘扬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作风的农村题材戏,它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虽留有创作时代烙印,但对现实生活中提倡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部分精彩唱段至今还深深萦回在自己的脑海里,常常哼唱它。”</b></p><p> </p><p> 与此同时,对她成功塑造血肉丰满二嫂崭新的艺术形象,使大家眼前为之一亮。认为一个本色派演员经过千锤百炼,脱胎换骨的改造,终于向演技型演员大步迈进,对自已是一次卓尔不群的超越。从而使《追报表》成为张巧珍继《李双双》之后的又一杰作。</p><p> 令人可喜的是,《追报表》影片在各大专院校,高等学府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教授专家们从戏曲美学的角度,纷纷发文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评“追报表”》;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仝卫《以样板戏为榜样为工农兵而创作》;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杨明辉《浅谈楚剧“追报表”音乐的革新与发展》。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知名教授刘洁,经过深入采访,历时月余,撰写长篇论文《楚剧名家张巧珍及其演唱艺术》发表在戏剧权威杂志《戏剧之家》2014年第9期,文中高度评价:</p><p> </p><p><b> “成功获得了二嫂一角。因该剧目的成功上演,楚剧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张巧珍的艺术生涯也开始进入高潮期。文革结束后,全国文艺界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这对爱学习、爱琢磨的张巧珍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大喜事。除了对姊妹剧种、民族、西洋、流行唱法的学习外,她对一切美的事物都很热忱,如交响乐、器乐独奏、舞蹈、美术作品、体操等,在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她创造美的能力。再加上数百场临场演出实践经历,张巧珍的演唱风格也慢慢确定形成”。</b></p><p> </p><p> 不过,有学者认为,刘杰教授嘉评甚好,只是“发展高峰”说,是否为时尚早?实事求是地说,此时的张巧珍只能说是创新发展期,她任重道远,战斗正未有穷期哟。那么谁是谁非乎?</p><p> </p><p> 下附《追报表》唱腔选段曲谱:</p>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p><br></p><p><br></p><p> 【注释】</p><p>①本文节选自易俗长篇传记书稿《楚剧的女儿──张巧珍传》。稿中有的图文信息取材网上并化而用之,如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p><p><br></p><p><br></p><p><br></p><p>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原编剧易俗</p><p> 2016年1月17日草成 </p><p> 2018年5月2日修正</p><p>  2020年10月26日订正</p><p><br></p><p><br></p><p><br></p><p><br></p><p><br></p><p>易俗通联:</p><p>邮址:tysr998@sina.com </p><p>QQ 号:1121652618 </p><p>手机:15972902328</p><p>微信号:15972902328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