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与林彪,可谓一时瑜亮,尽管不是一母所生的孪生兄弟,却也几乎就是对方的影子

太阳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军事上的粟裕与林彪,可谓一时瑜亮,常常令人有“千载谁堪伯仲间”之感。两人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不是一母所生的孪生兄弟,却也几乎就是对方的影子。</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们都生于1907年,只有月份的细微差别。</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一个生于洞庭湖以南,是“无湘不成军”的“南蛮”;一个生于洞庭湖以北,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楚才”。他们的老家,隔八百里洞庭遥遥相望,两千年前就是一家,都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们都不够“帅”,个头也不高,“状若妇人女子”,与汉代貌不惊人的张良有得一比。久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老部下见到他们,几乎都会彻底摧毁早先高大威猛的想象,放下几许敬畏之心。</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们不只面相文弱,而且多半时间里也都病歪歪的。</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林彪曾偶然雅兴,战后穿着缴获的日军军服遛马,被阎锡山的小兵蛋子当做日寇误伤,留下了一辈子的后遗症,怕风、怕光、怕声音。头疼你时候,头直晃,只好用一条小毛巾捂着头使劲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粟裕更是负伤六次,两次伤在头部(三块弹片终身留在头颅内)。头疼的时候,头发都不能碰,也不能摸。他的脸总是异常通红,经常说脑袋发胀。后来还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俩早年都加入叶挺的“铁军”,参加了南昌起义,一个是连长,一个是班长。因为级别低,都没做成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朱德带他们走上井冈山,一同吃红米饭,喝南瓜汤。他们也一起跟着朱德,在井冈山弯弯绕绕的小路上,用扁担一次又一次挑粮食。</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后来,他俩奔赴抗日战场,奇兵设伏,痛击日寇。虽然斩获均有限,却各自为中共仅有的两支军队来了个漂亮的开门红,振奋了中国人抗敌的决心。</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再后来,他俩一南一北砥柱中流,横扫千军如卷席,都是毛泽东最倚重的爱将,掌管两支最大的野战军。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想到他们。</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俩也都让毛泽东打破了不迎送党内访客的“潜规则”,乐颠颠地亲自迎出门外,给足了面子。<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们两人职务虽有差异,却其实都主要只管打仗。</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们还都吃过“豹子胆”,敢于直犯“龙颜”,向毛泽东“斗胆”进谏,甚至和他老人家来来回回“掰手腕”。</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毛泽东虽然起初颇有恼火,说:“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我们这个大戏难唱喽!”但他最后还是听了他们的话,成就了他们的美名,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们的爱好也是一个模子。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没半点世人最津津乐道,喋喋不休的“儒将风度”;又都沉静好思,不喜欢抛头露面,夸夸其谈。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看地图,一坐一站就是老半天,动作神情都像一母所生的双胞胎。</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林彪与粟裕,尽管像复制或者克隆出来的人,军事上的他们,却从不忌恨争宠,有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惺惺相惜。</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终林彪一生,只与粟裕及老部下陶铸两个人谈得来,尤其和粟裕谈军事时,话匣子就如同拧开的自来水龙头,滔滔不绝,欲罢不能。</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他们的相识,应该是大庾整编的1927年10月,朱德将南昌起义余部编为七个步兵连,林彪、粟裕都是连级干部,一个是连长,一个是连指导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不过,粟裕是连跳两级上来的新手,到底有些稚嫩。林彪则是“老”资格的连长了,他还有两个过硬的条件,一是怀里揣军校文凭;二是有两位中共党内资历不浅,比他大十岁的“老革命”堂兄;林育英与林育南(林彪原名林育蓉)。林彪有这些得天独厚的外因,再加上自己“九头鸟”的因素,能比粟裕早一步脱颖而出,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也就不难理解了。</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这只“九头鸟”的确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但尝到甜头的他,后来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崇尚起“勿讲真理而重迎合”来,成为了军事以外的“政治林彪”。</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参加了几个批判的会议,但他没有落井下石,或者“明批暗保”,更不曾无中生有说粟裕一句不是,甚至还与叶剑英、萧劲光、陈赓等人一起,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不久,林彪专门找到粟裕这位尽打神仙仗的人,两人相见甚欢,谈了很久。</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1958年以来,粟裕被限制接触部队己有八年,这时得到了可以代表军委的林彪给予能下部队的明确指令,自然异常振奋。他也知无不言,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向林彪谈了四个方面的意见,特别认为部队高级干部英勇善战重要,但更要有战略眼光。林彪听得很入神,不住点头,说他的话很有见地。谈话结束后,粟裕郁闷的心情为之一扫,将自己后两句诗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表达了随时准备上彊场的豪迈之情。</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不久“文革”爆发,林彪走上了新的高位,成为了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政治林彪”,却又很快流星一般扫过天际,堕入谷底,横尸异域。这位难得的军事天才,又一次以他“天马行空”的方式,与粟裕这位“谈得来”的同好告别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