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药外敷是神医华佗一生采用治病的方法。是指将中药,切碎捣烂后制成中药粉末,然后加赋形剂,调匀浸泡制成糊状、膏贴、药水等,敷于患处或是我们的一个穴位的方法称之为外敷法,让它具有一个舒筋活络去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固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敷于体表的中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p><p><br></p><p>战国后期的《内经》中已有汤液醪醴的专论,并记载了散剂的制法、用法以及适应症;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宋代的《和剂局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散剂的详细记载。</p><p><br></p><p>中医经典记载“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之,用药包敷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功而散之,教服药尤为得力”。</p><p><br></p><p>其次,中医典籍中有“味入经”之说,中药外敷患处,以其味入经穴,循经达于脏腑,既驱邪通经,又调理脏腑,其效胜于内服。由此可见,中药外敷技术有时甚至比内服药物疗效更加确切,比如磐真堂的追风透骨散等。</p><p><br></p><p>中药外敷多应用于筋骨类疾病方面的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增生、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滑膜炎、腰椎管狭窄、骨刺、风湿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盖肿痛等筋骨类疾病。</p><p><br></p><p>第一功能组:以通经活络为主,快速打通因寒湿而淤塞的经络通道。中医认为,痛则不通,打通经络通道,让患者首先解除疼痛之苦,树立治疗信心,调动自身主动的心理因素。也为后面的给药,扫通路障,让药直入病灶。这一组药物以芳香穿透性为主。一般需要一个疗程即一个月时间,即可达到打通经络,清除病疼的结果。这一功能组,相当于先遣队和动力对,起导向和推动作用。</p><p><br></p><p>第二功能组:以消除痹症为主。中医将所有的经络骨病皆归结为痹症。这一组的药力是直指病灶,象靶向给药一样,直接作用在痹症上,使痹症软化,消融,使变形的骨骼得以修复归位。这一组药皆是一些药力强大的药物。时间上,根据不同病情,一般在1~2疗程即可达到祛痹的效果,患者的反应是在第一阶段消除疼痛的情况下,感到更加轻松,体力增强。这一功能组,相当于主力部队,起攻坚作用。</p><p><br></p><p>第三功能组:以除根固本为主。由于患者得病之前的机体就出现了亏损,肾精不足,元气耗损,外邪乘虚而入。所以,当完成祛除了“痹”症以后,还要进一步补充肾元精气,正气内存,不让外邪入侵,这样治好的病就不会复发了。</p>